北大在全国范围择优中学校长,赐予其推荐学生之权力。这事因为挂着个改革的面具,所以北大做起来自然很容易无愧于心,而舆论因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关注,自然也就关注北大此次对中学校长的厚爱或者说是恩赐。
然而在笔者看来,北大那就是瞎折腾。当然,北大有瞎折腾的权力,而全国老百姓面对瞎折腾的北大其实是没有什么阻止的办法的。也因此,也许对于北大的瞎折腾,次优的选择就是让它尽情的折腾,直到有一天折腾得败光了用来折腾的历史积累下来的资本,北大自然也就不再折腾了。
被北大慧眼恩赐推荐大权的一干校长其实都不傻,因此才没有跟着北大在那里假改革而真折腾,而是一切照常,以分数取人,从而也就在客观上把北大的小算盘给赤裸裸的曝光于天下了,那就是北大赐某些高分的好学生免于参加高考的优惠,而这些学生也放弃选择别的学校,如清华、复旦,或者港大什么的。这样一来,在近年来的状元争夺战中,北大可谓是巧出奇兵,抢先一步。
北大或许可以埋怨是被其恩赐的校长们辜负了其深切的期望,然而,倘若真的这样,北大也就是假装糊涂的推卸自己的责任了。原因很简单,高校自主招生,倘若高校真的想要自主招生,则不应当把对学生的选择权委托他人。其实,严格说来,北大所恩赐于各校长的不过是一个初选权罢了。
高校选人,其目光、标准其实和中学应是有所不同的。高校应着眼于被选者未来可能的发展,而中学却只能更多的以被选者今日之现实表现为依据,否则就难免遗人以口实,或者说是夹杂校长个人之私情私利。这里的问题在于,高校选人,选的是对其未来的预期,而预期是有可能错的,理论上被选者的未来预期之实现是在高校,故倘若预期没有实现,则高校自难以完全卸责,这种责任对高校的选择其实就是一种内在的制约,而这种制约对于中学校长却是不存在的。
理论上北大当然可以声称,倘若一中学推荐之学生未来不符合预期则是中学的失信,而以此种对中学之信任,或者说是赐予某校长推荐权而内在的制约那校长,但就现实而言,则如是的北大恐怕是太拿自己当回事了,难道北大以为中学毕业生就只有进入北大才是学校之最高荣誉,以及教学质量之无可怀疑的确证吗?北大莫非以为自己招的是三榜进士,而天下读书人都仅此一条路可选吗?
自我感觉太好的人总是难免会犯某些愚蠢的错误,而也只有教育部这种没脑子的机构才会以改革之名而肯定这种错误罢了。似乎一个“改革”就足以为所有的行为背书。然而,“改革”倘若成了那改革者自己私利之小算盘、小九九,则“改革”之被抛弃恐怕也就不远了吧?
本质上,北大此次改革乃以“改革”之名,谋一己之私。而不幸的是,这样的改革者,却绝非仅仅一个北大,而是太多;而这样的改革之举也绝非一个北大恩赐中学校长,而同样是不少。也其实,这才是笔者真正想说的。
笔者以为,对于如是的“改革”,老百姓现实的次优选择就只能也只会是“就让你去瞎折腾”,而如此选择下去,其实不也正酝酿着“改革”自身被老百姓所抛弃的命运吗?当“改革”越来越象是改革者自慰的游戏时,最可能的结果就是自慰者精尽人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