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威县教育局对新招考录用的教师搞了一个“被自愿”的捐资助学,被央视的“焦点访谈”给曝了光。央视毕竟是央视,那权威不一般,于是在节目播出前,威县教育局就向央视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先转引新浪网上的一段节目实录:河北威县县委和县政府给《焦点访谈》发来信函说:“在新招录教师中开展自愿捐资助教活动的做法是不妥当的,决定予以彻底纠正,退回已捐资金。”
客观而言,威县县委县政府的用词相当的严谨,是“不妥当”,不似我用的是“错误”;这让我联想到了上海“钓鱼执法”事件的官方说法是“不正当取证”,而非老百姓的违法的说法。
还客观而言,我完全可以理解这种用词严谨的必要性,因为这涉及到了对事件的定性问题,以及最终的处理等一系列问题。
先说明一下,我在这里纠缠用词问题,其实不是想阴批威县,相反,至少对于此次的“被自愿”,我是真的没有多大的气愤。相反,我很是有着某种了解之同情,并因为同情而更愿意多少有点无原则的理解。原因在于,我知道威县比较贫穷,县财政想必也富裕不到哪里去,是不是有大笔的政府债务我不知道,但即使有我也不会奇怪。考虑的这样的现实条件,县教育局玩一把“被自愿”新录用教师的把戏,或许也算不上多大的罪恶吧?当然,我承认,在某些正义凛然者,诸如央视的眼中,我这简直就是善恶是非不分,思想认识糊涂。
不过我想说的是,我猜其实至少会有部分“被自愿”的教师可能都会和我一样吧?大家对这事可能会有点和央视不一样的想法。
简单说吧,三万、五万,数额应该算不小,但是换来的是什么呢?一个公办教师的编制。老百姓会算账的,这笔账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的。或许这就是会有80
多人选择“被自愿”捐资之原因吧?
其实,类似的“被自愿”事件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不知道会发生多少。威县教育局此次不过是针对大学毕业生采取了“被自愿”的做法,应该说这和今年国家全力以赴的化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政策取向是相违背的。说严重点,这种不合适宜的做法多少有点不讲政治,而央视向来是讲政治的。于是被央视讲政治的曝光不就是必然的吗?
现在,曝光了,钱退了,可再往后会如何呢?如果被纠正的仅仅就是这一次的“不妥当”的做法,那么我想,就一定还会继续有其它形式的“不妥当”之发生。而改变酝酿“不妥当”的土壤,或许根本就是威县自身所无力的。
从这个意义而言,我真的有点担忧,那191位新任公办教师会否因为威县地方财政的困窘而又失去了其实很多人是宁愿“被自愿”以换来的那个编制?也因此,我希望央视在讲政策的曝光威县教育局之后,能够继续讲民生的关注威县的这批教师未来之命运。
唉,可怜的大学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