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理应寿终正寝而非教授化
(2008-12-28 15:29:50)
标签:
副厅长
学生辅导员
思想政治工作
李小鲁
中国
杂谈
|
|
高校应该以教学科研为中心?错!西方一流大学不做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错!辅导员的工作没有多少学术含量和科技含量?错!辅导员比专业教师“低一等”?错!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炮轰高等教育之现状,勘可玩味。
新闻报道原文较长,笔者先转述一下新闻的基本内容,约略说就是,李小鲁副厅长认为高校应以育人为中心,而非以科研为中心,也因此,学生辅导员的地位和重要性应给予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具体措施之一就是辅导员也应当评教授。
首先笔者想说的是,李小鲁副厅长算是说出了广大辅导员同志们的心声。笔者合理的推测,如果高校今后真的按照李小鲁副厅长的思路发展,则教授的队伍无疑将迅速的茁壮成长,且随之而来的也必然是高校经费的相应增长,道理很简单,教授的待遇又岂能是辅导员所可以媲美乎?笔者只是不知道这增加了经费开支又当如何筹措?是继续提高学费?亦或是继续增加高校债务负担?或者干脆就由政府财政支付?
当然,按照李小鲁副厅长的理解,辅导员承担高校“育人”之重任,而“育人”那又该是一件多么神圣的民族伟业啊?伟业面前,又岂可计算金钱?
其次,李小鲁副厅长意为西方一流大学也是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且其举英国大学为例。说实话,英国大学究竟什么模样,笔者孤陋寡闻且英语文盲,实在是不懂。不过记忆中好像也曾经看过些国人谈论英国大学之导师制的文字,以笔者的理解,那英国的导师和中国的辅导员似乎是风马牛的关系,且英国好似也没有“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路提法吧?“思想政治工作”翻成英文该怎么翻?还想请教于李小鲁副厅长。
笔者以为,拿西方的某种存在做为在中国主张某种存在的理由时,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一定要先把概念搞清楚,以确保西方的那样东西就是中国的这样东西,否则就难免多少有点胡搅蛮缠的意思。
中国之高等教育发展到今天,笔者以为在某一点上和中国足球其实很是可堪一比,这一点就是似乎你怎么批评它,都不难找到些理由,也不难赢得至少也是部分舆论的追捧。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了两者之不得人心,可另一方面也潜在着某种危险,即真正存在的问题反而有可能被泥沙俱下的批评所搅起的一潭混水所模糊。
李小鲁副厅长身为体制内官员而痛批体制之产物,这种无畏批评之态度和精神,笔者深以为然,然而,对其所批评以及所主张之具体内容,笔者却以为值得商榷。
李小鲁副厅长批评高校以科研为中心,而强调以“育人”为中心,且以为“育人”的主要内容是“思想政治工作”,固需重视学生辅导员。说实话,对其观点笔者深感难以理解。
李小鲁显然将高校之科研和“育人”人为的割裂开来,成了两个领域的工作。
而在笔者看来,高校育人,知识的传授和人格的塑造这两方面的内容原本就缺一不可。或者说是学术与思想原本就应当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割裂的。而在李小鲁的思路下,却似乎将学术交给了教授,而将思想交给了辅导员。
李小鲁之所以会如此这般的将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以笔者的愚见是因其将对学生之思想的或者说是精神的培养、人格的塑造过于狭隘的理解为“思想政治工作”。换句话说,其将精神培养、人格塑造和任何专业知识的传授、学术能力的培养完全割裂开来,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成了一种专业的工作。
也其实,这并非李小鲁的发明,而应该是曾经的历史。想当年所谓“又红又专”的提法不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的产物乎?由此似乎亦可谓是历史的阴魂不散。
以笔者的愚见,高校育人,科研和思想,或者说是学术和精神,原本应当是浑然一体,或者说是一体两面,绝没有理由将两者割裂,形成所谓的科研领域和思想政治工作领域这样两个各自相对独立的领域。
对高校而言,无科研则无学术之发展,亦将意味着“育人”将失却学术之源。从这个意义而言,笔者实在难以理解李小鲁贬斥科研之用意何在?
另,笔者当然不否认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之现实合理性,但这并非意味着将思想政治教育等同于对学生的精神培养、人格塑造。换句话说,后者理应具有远比前者丰富的精神内涵。简单说,人文、社科之学术研究、通才教育难道不也是对学生的精神培养、人格塑造乎?而这些内容显然需要的是专业学者而非专职辅导员吧?
其实,以笔者的愚见,所谓高校“学生辅导员”这一专职职位,原本就是不伦不类的设计安排。其在现实中也早已是功效值得怀疑,面貌更是模糊。极端一些说,其最大的作用或许就是养了一批可有可无之闲人,同时也浪费,亦或者就是扼杀了走上这一岗位的青年学子之可能的学术生命。因此,对于“学生辅导员”这一职位而言,其最应该走的路就是寿终正寝,而绝非教授化,否则,那就真正是辅导员的幸福而教授和高校之大不幸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