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一年
当我们没有钱的时候
每天只是幻想着某天长大了以后
背着和身体差不多大的旅行包
带着心中的那个人
走遍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
四川大学张小元教授认为,人们的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总喜欢美化过去,这在心理学上叫“选择性记忆”。读完《那一年
我们都没有钱》,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压力感到很烦恼。这首诗作为文学作品、作为个人的心理事件,都无可厚非,但它并不是对社会进步的客观评价和描述。
上引“四川大学张小元教授……”云云,是来自新闻,不知道那个张小元教授的意思是否得到了记者完整的转述,仅只从新闻中所传递出的教授看法,却是实在不能不让我感叹,那教授真正可谓不再是“感情”的动物了。至于我,虽然也清楚的知道这诗实在算不上什么好诗歌,不仅算不上好,甚至可以说是很粗糙,严格的说,作者竟是连文字功夫都很马虎,更遑论诗艺技巧?
然而,我还是被作者写下的这些粗糙却又堪称细腻的文字所感动。于是忍不住想落泪,想和谁坐在一起,痛饮、酣醉……
诗歌真的需要对社会进步进行所谓客观的评价和描述吗?那么什么又是社会的进步呢?是物质的富裕吗?而客观又是什么呢?
“我”,无论是做为作者的“我”,还是做为读者的“我”,此刻这忍不住要流出的泪水难道不也是一种客观吗?难道这泪水不也可以算是某种客观的描述吗?
提笔写下这些,是因为由这首诗以及那张小元教授的评论,令我想到了许多,想到了文学,想到了日前,国人又一次面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那种复杂心理……
文以载道,诗言志,歌咏情,古人不忘“道”,不忘“志”,但终究也还有一个“歌”,留给了“情”。而今人呢?
看看我们的教授在谈论一首诗歌(虽然是一首很不成熟的诗歌,但这点并不重要)时所用的词语和概念,社会、进步、描述、客观,请问,“情”在哪里?难道作者就没有权利,也不应该,不能表现的主观一些吗?难道情感的世界真的可以是一个客观的世界吗?难道我们观念中的文学、诗歌,就不能给主观留一片天地吗?
没有了“情”的土壤,也没有了主观的天空,诗艺之花又何来养分的滋润,又将能够在何处盛开?
此刻,我不知道什么是客观,而只知道自己想落泪……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