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阎崇年被掴事件:是学术争论还是治安事件?

(2008-10-08 16:47:27)
标签:

学术

治安事件

笔者

阎崇年

杂谈

    阎崇年老先生在无锡签名售书时,被一愤青掌掴。据说被打的人在最初的惊愕之后,依然很有风度的继续签名售书,而打人者也很迅速的由警方依法以给予最重之处罚。

    此一事件在笔者看来,其实就是一件普通的社会治安事件,然而因了阎崇年一社会公众人物,二年逾古稀的缘故,因而自然也就成为了一起公共事件。

    事件发生之后,论者纷纭,比较主流的观点约略可以感慨为,一是无论如何打人都是不对的,二是打人者之所以打人,盖因循正常途径难以展开正常的,文质彬彬的所谓学术交流。

    然而,笔者的疑问是,阎崇年在百家讲坛的讲座是否可以被认为是学术活动呢?如果其本身即非学术活动,则所谓学术交流又该从何说起呢?

    在笔者看来,阎崇年在百家讲坛的公共演进,以及随之而来的签名售书等一系列活动,恐怕很难说是严格的“学术”活动,而更是“学术”的通俗化、大众化和商业化。

    “学术”是否需要,以及又应该如何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笔者无意赘述,笔者想说的是,“学术”是有其规范和内在要求的,这种内在要求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学术”的专业性。换句话说,无论何种学问,哪一门学科,文学、历史也好,法律、经济也罢,就其能够成其为“学术”的角度而言,必然要求相应的学术规范,如概念定义、研究方法、理论指导,甚至文章撰述本身就有一系列必须严格遵循的惯例和通例。客观而言,也正是这种“规范性”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学术”的小众化、殿堂化,或者说是圈子化。

    从某种意义上,或许可以说,“学术”一旦舍弃了这种自身的规范,从而实现了所谓的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之后,其实也就不再是“学术”了,而毋宁说是某种知识的普及、思想的传播、理论的实践等等。

    笔者以为,“学术”是一个领域,而学术的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则是另一个完全独立的领域。这两个领域之间固然有着天然的联系,但是却不应当混为一体,以学术的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为学术,更有甚至者,竟而因学术之不够通俗、大众,乃指斥、批评学术之阳春白雪、殿堂讲章。这其实是以学术的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而为学术之批评标准,正可谓是对学术彻底的抛弃。

    近年来,商风劲吹,媒体鼓噪,金钱诱惑于前,名利狐媚于后,于是众多所谓的学者纷纷俯下身段,津津乐道于学术之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而究其实,恐怕通俗化与大众化即是商业化的工具,同时亦是用以一遮商业化的幌子罢了。难道其人真的是为了普及学术,传播思想乎?

    学者操学术之通俗化、大众化之业,本无可厚非,其真正善者,亦独具其社会之意义,然而终需先有“学术”,方可论及学术通俗化、大众化、商业化之积极、正面的社会效益。而现状却是,只有所谓“学术”的通俗化、大众化与商业化,却没有了学术,于是所谓学术的通俗化逐摇身一变成为了学者的媚俗与媚时。

    披着学术的外衣,以媚俗、媚时之行径,换得个人之名利。与如此行事者,谈论什么“学术”,进行“学术”的商榷,盖无异于对牛弹琴罢了。

    也因此,笔者以为,阎崇年被掴一事件,实在扯不到所谓学术的争论,盖此处那竟然是连“学术”都早已不存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