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草丛中的古港口遗迹遐想
(2008-09-07 00:19:11)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草丛
遗迹
远洋贸易
中国
杂谈
|
|
舟车劳顿,经过近27小时的颠簸旅程之后,我们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一行来到了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广东省徐闻县。
虽然关于古徐闻港今日之确切位置究竟何在,以及古徐闻港能否被认定为“海上丝绸之路”之始发港,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古徐闻港从汉代始即是“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的一个重要港口,对此,学术界并无疑义。
傍晚时分,徐闻县政府有关人员带领我们来到了一处古码头遗址,在当地人心目中,此处就是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
天边薄暮沉沉,脚下荒草丛生,荒草丛中,一圈陈旧的石栏杆围着一处一米见方的建筑物残骸,据介绍此乃昔日古港口灯塔的遗迹。如果没有当地人介绍,外来的旅行者恐怕很难把这荒草丛中丝毫不引人注目的建筑残骸,和昔日繁盛一时的“海上丝绸之路”联系起来吧?
或许,这藏身于荒草中的古港口灯塔遗迹,也在某种意义上象征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昨日、今天吧?
值得深思的是,以中国古代史学之发达,史册之卷绎浩繁,对于有着近2000年生命力的
“海上丝绸之路”,却似乎并没有留下多少详尽的文字记载,以至于今人不得不寻蛛丝蚂迹,并加以多方旁证而研究,虽可以略窥历史之貌,却终有诸般疑问,难求详解,难得确证,诸如“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认定,以及古徐闻港在今日之确切的地理位置等等问题。
笔者以为,此盖因中国传统史学实乃“通鉴”史学之缘故。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其追求和宗旨所在,乃是为今朝治理天下以资借鉴,而北宋司马温公《资治通鉴》的修史之自我期许,更是一语道尽了传统史学的真缔。
传统中国向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百工、商业从来都仅仅居于农耕之补充地位,故历朝历代,多有抑商业之举。至于远洋贸易,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朝贡”贸易体系,其最主要的功能并非贸易获利,而在扬天朝上国之威,并收怀柔远人之效。如三宝太监七下西洋,以今日之眼光视之,实乃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然在当时言,却更多是朝廷财力的不胜负荷,故朝中多有反对之声,最后终究难以为继,更遑论光大其业。且为了绝其影响,尽是连郑和多年来的航海资料也统统附之一炬,从而留下了千古遗憾。
换言之,工商贸易之发展,本非历朝历代治理天下之主业,至于远洋贸易,则是国运昌盛时,以锦上添花,国运多艰时,则无心而避之。由是自然也就造成了“通鉴”史学于“海上丝绸之路”之薄幸。
时代变迁,近年来,国内部分文化学者在地域文化及海洋文化时风之热的背景下,对“海上丝绸之路”之研究抱以了极大热情,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也无需讳言,此种“海上丝绸之路”之文化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又不无工具主义的性质和特点。也因此,概念的创获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之意义主观赋予者多,而对历史原貌的追根溯源反而不无薄弱。故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海上丝绸之路”于中国历史之意义,自然也就力有不逮。
从这个意义而言,进一步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并将其纳入中国历史的整体演讲中,进而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中华民族漫长悠久的历史,或许就是一个尚待来者的崭新课题。
什么时候,这荒草丛中的灯塔遗迹会显现别样的意义,对于历史,也对于今天的我们?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