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1号”,时间的杰作
(2008-08-31 23:29:28)
标签:
朝贡贸易
海上丝绸之路
远洋贸易
南海
杂谈
|
|
是否时间的积淀和凝固可以化平凡为不朽,变普通为神奇?如果可以,那么“南海1号”无疑就是这时间杰作的经典代表。
约800年前的南宋时期,这艘远洋贸易商船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漫长航行中,不幸沉没于今阳江市海陵岛附近南海海域。
从汉武帝之时开始起航,历经隋唐的发展,天水一朝的鼎盛,再到明清时期的延续,在穿越2000多年历史烟云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惊涛骇浪中,类似中途折戟的沉没其实并不罕见。无数的沉船似乎将永恒的留驻海底黑暗世界。而在千年的黑暗中,他们中是否又会有谁期待着重见光明的一日?无论如何,“南海1号”都是其中的幸运者,在经历了将近千年的黑暗中的绝望之后,终于完整的浮出了水面,向今天的世人宣告了某种神奇,实证了祖先写就的海洋贸易的繁盛岁月。
迄今为止,在全世界已经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南海1号”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也最为完整。据初步探测估计,三个船仓装载文物总数约为5~8万件。其中以瓷器为主,此外,还有黄金制品和铁器等器皿。
一艘沉没海底近800年的木制远洋帆船,数万件美仑美奂的价值连成的文物。其实,这些昔日国际贸易的商品,今日远非可以用金钱衡量的文物,而更是一页写满了密密麻麻字迹的历史。现在,我们已经将这一页历史从黑暗中完整的抢救了出来。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仔细的阅读。而我们又将会读到些什么?依然沉默着的这一页历史,或许正是因为它的沉默,才更使我们心驰神往吧?
《汉书.地理志》记载:“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原国……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尽入海……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而致之,亦利贸易”。上述文字可以说是最早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字记载。文中,黄门译长则为政府官员,由其“与应募者尽入海”可知,其时的海上贸易可以说是一种官商合作的贸易。这种官商合作的贸易,很大程度上被纳入了封建时代的朝贡贸易体系。虽然通过这种朝贡贸易,参与其间的个人即“应募者”或许可得其利,但对于政府,却往往是一种亏本的买卖。不过当时的大汉天子所重者本在天子的威仪远摄蛮夷之地,而非经济上的获利。
这种朝贡贸易到了宋代发生变化。北宋初年,就在广州、杭州等地设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由于对外贸易为政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因此朝廷对其不无激励。南宋时,高宗亦曾谕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早通货购”。由此可见,朝廷对于海上贸易,已不再仅仅视为朝贡,而是转而视其为获利之途径。而通过“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早通货购”的上谕,自然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南宋会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远洋贸易最为繁盛的时期。事实上,如果没有昔日的繁盛,也就不可能有今日之“南海1号”吧?
然而,这一切都已经成为了历史。从汉初至南宋,“海上丝绸之路”远洋贸易虽然缓慢,但还是走出了一条从官方朝贡贸易到更具商业性质,以及更重经济利益的海上贸易之路。然而,这一条道路却并没有能够引领传统中国成为一个海洋大国和强国,相反,随着历史的流变,“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走进了历史。
历史的走向为何会如此?回答这一问题并不容易,然而我们却必须去思索并回答。因为这种思索无疑将有助于我们真正的走向海洋……
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世界也正在全球一体化,努力成为一个海洋大国乃至于强国,依然是中华民族无法回避的问题。从这个意义而言,重走“海上丝绸之路”,阅读“南海1号”承载的历史记忆或许也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