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从今天开始,撰写“珠江小姐活动重走海上丝绸之路”之专版专栏文章,专栏名字好像是“丝路絮语”。这活真是苦啊,白天跑一天,晚上还得在这里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是第一篇。就当是记札记,将来有时间再慢慢整理吧。
走进阳江东平镇大澳村,村旁的一处小山坡,三面环山,一面向水,树木葱茏,草长莺飞,被村民视为风水宝地,称之为“叶里藏桃”。始建于光绪13年的大澳“万人坟”就坐落在山坡上。
“远溯100多年前,一场台风骤起,海潮努卷,千帆翻覆,大澳滩头,尸殍狼藉,当地良民,深怜罹难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深挖土于山坡,葬群尸于穴内……”这简短的碑文道尽了“万人坟”的由来。而千帆翻覆的白描,也可以使我们不难想象曾经有过的风吹桅杆,千帆竞过之壮景。
的确,如今显得安静的小渔村曾经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港口。明朝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时,就曾经途经大澳;再往上溯,早在南宋时期,大澳就应该是一座热闹的港口渔村。2007年,被打捞出海的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商船“南海1号”,其沉没地即在大澳附近的南海海面。
悠悠千载,一座小小的渔村,又书写和见证了多少中国人不畏风浪,跨海远航的豪情和状举?“海潮努卷,千帆翻覆,大澳滩头,尸殍狼藉”,这一百多年前发生的悲惨而不幸的一幕,相信对于大澳人来说,早已应当是世世代代,并不陌生。但大海的喜怒无常并没有阻断海上千年的丝绸之路,而这座小渔村今日,也似乎在以安宁的沉默提醒着我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史册上,书下写的绝不仅仅是保守、封闭,而还有曾经被我们自觉不自觉的忽略了的开放和进取。面向大海,千帆高悬,海天相连,搏浪前行,这样一幅乘风破浪的画卷,和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画卷又是有着怎样的不同?
而当我们将这两幅画卷并置于历史的视野,又会令我们心生何种之感叹?又会给未来以怎样的昭示?
西哲黑格尔有言,中国虽然有漫长的海岸线,然而海洋却并没有对中国人的精神产生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黑格尔所言不无道理,也不无其片面的正确。的确,如果将目光放得更辽阔,则没有理由忽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西方海上探险以及对连接东西方海上商路的开拓,带给西方的是走出中世纪,也使人类历史走进近代和现代。
而始于汉,兴盛于南宋,并绵延于清末的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尽管也曾经是面向大海,却并没有带给中华民族春暖华开。为什么?如果说这样一种历史的现实可以说意味着中国曾经在历史的某一时刻,和走向近带文明之路擦肩而过的话,如果说这是一种遗憾的话,那么这遗憾又是缘何会写就?
今天,曾经繁华热闹的渔港早已不再,留下的只是芳华逝去之后的安宁和静谧。我们以旅行者的身份走进这座小渔村,不是为了凭吊历史,更不是为了破坏这份阳光下的安宁,而是希望在对历史的一次努力的亲近中,完成一种寻找,即是寻找曾经发生过的一切,更是渴望在寻找未来之路时,能够聆听到传自历史深处的某种启示。虽然这座小小的渔村,并无力给出我们一个答案,但它却无疑可以成为我们寻找的一个起点……那就让我们由此开始,开始一次和历史亲近的努力。
因为,今天我们依然面向大海,而我们希望春暖花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