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得名于中国古代通往西域诸国的陆上商路。由于当时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为主,故这条陆上商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也因此,后人乃将中国古代开通的海上贸易之路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其实,严格说起来,所谓“海上丝绸之路”应当称之为“海上瓷器之路”方更为准确。,因为经由海上商路贸易的商品以瓷器为主。
从目前已经打捞整理出的“南海1号”装载的瓷器来看,其分别有江西景德镇,福建德化窑、浙江龙泉窑等产品。虽然“南海1号”出水瓷器中尚未发现有珠江流域的陶瓷产品,但是在先后历经汉初至明末清初几个朝代漫长的海上对外贸易史上,也许很难想象输出的陶瓷中没有珠江流域的产品,毕竟在珠江流域陶瓷的烧制也可谓古有有之。除了阳江历史上的石湾陶瓷,以及今日依然广受海内外消费者欢迎的佛山石湾陶瓷外,珠江流域历史更为古老的陶瓷或许就是今日广西钦州的坭兴陶了。
坭兴陶,隋以前称安州陶,唐以后又谓古安陶。清代咸丰年间,由于坭器发展鼎盛,广泛兴用,因而得名“坭兴”陶。并与江苏紫砂陶、四川荣昌陶和云南建水陶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陶”。
怀揣能够一睹名陶芳姿,赏鉴陶艺神蕴,领略造化精妙的兴奋,笔者一行来到了钦州坭兴陶艺有限公司。然而,映入眼帘的一幕却多少让人有几分失望。陈旧的厂房,简陋的生产车间,远远算不上多的几十号工人,手工的操作,以及就地堆放的半成品……这一切都和我想象中的工艺氛围,雅致陶艺相距甚远。
或许所有巧夺天工的艺术精品背后,其实都有着这样一种拙朴无华的孕育过程吧?又或许我俗世的眼光竟然全然无法领略这艺术背后所具有的真缔?
带着几分怀疑,也带着几分好奇,我尝试着走进“坭兴陶”,以求更多的了解。
坭兴陶以钦州特有的紫红陶土为原料。陶器烧制成后,耐酸耐碱,无毒性,且具有透气而不透水的特性。因此,用作茶具可谓和宜兴的紫砂壶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就俗世的声名而言,坭兴陶却似乎远不及紫砂壶。如今,品茶爱好者谁手中没有一两把紫砂壶?尽管或许并非珍品、精品。然而,又有多少人会在品茗茶香时,把玩一把或许并不逊色的坭兴陶呢?难道坭兴陶真的就天生是“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如果真的如是,那么上苍岂非也有走眼偏心之时?
不,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由此可见,上苍是不会有意的格外垂青于紫砂壶而冷落了坭兴陶的,这其间定有缘由。
紫砂陶艺,于明代中晚期已是蜚声文人士子,因此故,当时的一些陶艺名家在同时期士林文人笔下已然不再仅仅是地位卑微之百工,而可以跃升为艺林之士。由是,笔者猜想,或许紫砂陶艺的声名遐迩与广泛流行,还应该归功于明江南一代的文人雅士,因茶而陶,由茶而壶的青睐吧?士人爱紫砂,故文人的思想、精神、以及审美情趣势必会影响到紫砂陶艺的发展,于紫砂陶器的造型、款式、格调等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另一方面,毕竟,文人雅士可谓一时代之文化精英,以精英的社会影响力,其生活兴趣、审美情趣、艺术品位等等自然不难影响时代,成一时之风潮。换句话说,在没有广告营销的年代,文人适足以成一时之流行。
相较于文人雅士对紫砂曾经的青睐,坭兴陶则不免缺少了这种由文人所赋予的文化涵养,从而长久以来,依然停留在百工手艺的阶段。其中固然也不无少数的艺术精品,但毕竟难以流风世间,因而自然也就少了几分俗世的声名。
不无寂寞的坭兴陶是否正在用自己“窑变”的奇妙色彩告诉我们,欲使百工的手工艺品登堂入室,成真正艺术癜堂内的骄子,无论如何都需要某种文化的涵养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