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合举办的“广东历史文化名人巡礼图片展览”将黄飞鸿拒之门外。这一举措,无疑意味着活动主办方认为黄飞鸿尚无资格位列“广东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其理由则是黄飞鸿的故事大部分是民间传说,确有记载的事实很少。
客观而言,主办方的说法不无道理,亦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黄飞鸿得享盛名的主要原因,即黄飞鸿之广为人知,主要应当归功于香港商业电影对于民间传说娱乐化的放大效应。至于黄飞鸿在历史上实际发生的影响,恐怕很是值得怀疑,否则以其生活的年代,至少在其主要活动地的广州,现代报纸早已广泛传布,是绝不会出现对其事迹鲜有明确记载的情况的。
主办方拒黄飞鸿于历史文化名人之外,显然是其家乡所难以承认和接受的,于是,南海西樵镇政府为了捍卫黄飞鸿“历史文化名人”之地位,逐颇有亡羊补牢之意的奋起而修史,誓要把黄飞鸿从娱乐化的民间传说变成有据可考的历史真实。
本来大可以历史的归历史,娱乐的归娱乐,地方文史研究尽可以不承认黄飞鸿,而电影娱乐也尽可以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的虚构演义一个传说中的黄飞鸿,然而,如今双方却为何会在现实的舞台上发生矛盾?
在笔者看来,双方的矛盾,表面上看是所谓有据可考之信史与无以验真伪的民间传说的矛盾,但究其实质,则可以说是省文史研究部门所拥有的“历史文化名人”之话语权,与由西樵镇政府所代表的地方利益之间的矛盾。
就现实而言,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室、省地方志办公室作为政府部门,从某种意义上讲,显然拥有认同“历史文化名人”的话语权优势,也自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如今在其开列的“历史文化名人”名单中,一笔勾掉了在西樵镇政府看来早已是毫无疑问的黄飞鸿,此举无疑是抽去了地方政府手中所掌握的一张文化牌,自然也是经济牌。而这也正是西樵镇政府不得不起而修撰黄飞鸿正史的主要原因。
西樵镇政府曾经只考虑经济利益而遗忘了为黄飞鸿修史,如今,却依然是修史为旅游,或许黄飞鸿如果地下有知的话,真应该为自己有希望走入正史而感谢如今之旅游业吧?
只是,笔者却不能不怀疑,以旅游资源的视角看待“历史文化名人”,并以逐经济之利为目地而修史,其所修者真的可谓信史乎?又是否会真正具有传世的学术文化之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