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日,市青少宫迎来50 华诞。媒体也对青少宫50
岁生日庆祝大会进行了报道。报道着重提到了50
年来,青少宫在培养孩子成才方面,硕果累累,培养出一大批文艺科体人才。
培养了人才,无论如何都应该算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情,但另一方面笔者却以为,或许培养出了多少人才并不应该就是青少宫自我追求的中心目标。换句话说,在笔者看来,青少宫的自我定位应当是孩子们在学校课堂之外,能够放飞自由天性,淋漓挥洒稚趣童真的天堂乐园,并且这乐园在金钱的门槛上应当是很低很低,低到即使不是全部,也应当是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够轻松进入的程度。至于自由飞翔在青少宫中的孩子将来是否成才,或许根本就不应当是青少宫的刻意追求。从这个意义而言,也就不应当是青少宫多么值得自我骄傲的成绩。
笔者这样说没有要否定青少宫的意思,而只是想引发社会对于青少宫功能定位的一些思考。
青少宫从成立之初,就被定位为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只是在这第二课堂的功能定位,以及课堂的具体内容等方面,恐怕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地方。如青少宫究竟是应当以传授某种知识和技能为主,还是以满足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兴趣,并着重于对这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为其根本主旨?请恕笔者直言,现实中,青少宫的许多活动恐怕都多多少少的,在说着后者的同时却异化成了前者。两者的区别何在呢?区别之一或许就是兴趣和对兴趣的满足是孩子的自我需要,而某种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则是家长、教师等社会因素或者说是成人因素对孩子的安排。换句话说,前者是孩子自己要怎样,而后者则是他者要让孩子怎样?比如说,孩子要弹钢琴,而家长和教师或许就会变成要孩子去考级,也恰恰是在这种转变中,很可能已经使弹钢琴对孩子来说不再是一件很有乐趣的事情,相反却成了某种负担和痛苦。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移形换位的改变似乎正发生在孩子可能感兴趣的任何一种活动中,如钢琴,如绘画,如跳舞,如围棋,如很多很多……
能否彻底告别这种移形换位的改变呢?能否让无论是钢琴、绘画也好,还是舞蹈什么也罢,对孩子来说就是纯粹的兴趣满足,就是玩得高兴,乐在其中,无需考虑考了多少级,也无需追求将来就要成为一个什么家,难道就那样简单的玩玩就不好吗?而这正是笔者对青少宫的希望。青少宫,将来能走出几个什么家不重要,重要的是否给了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自由童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