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课本也要赶赶“非遗”的热闹?

(2007-04-13 11:34:36)



   
  大半应该托媒体的福,少半则应当感谢某些专家学者,近日,有关《三字经》的作者问题,至少在宁波、顺德两地迅速成为了一个流行的公众话题。其实也许说是娱乐话题更为准确也未可知。
    在这骤起的《三字经》热中,笔者只是好奇,不知道两地有多少人真的曾经念叨过,或者说是从现在开设念叨几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以笔者的愚见,大多数人不念叨就对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三字经》虽然也被冠以一个神圣的“经”字,但其实它原本不过就是一本蒙学读物,约略可以等同于如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或者说是少儿读物。试想,有多少成年人会整天捧着一本小学课本或者少儿读物去啃呢?
    无疑,在当下的《三字经》热中,所热者表面上是作者是谁的问题,实质上则是作为“非遗”的《三字经》最终能够花落谁家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没有“申遗”,显然不会有对《三字经》作者如此的关注和激辨?
    其实,倘若《三字经》的作者问题真成了一个多么大的学术问题或者说是文化问题,那就多少有点讲笑话的意思了。为什么呢?你想今天有谁会关心一本小学教课书的作者或者编者是谁的问题呢?而对这一点古人实在是比今人明白的多,所以虽然据说这《三字经》的作者问题已是一桩高悬400多年的学术公案,但似乎400多年来真正关心这一问题,并且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证据的学者还真是不多,话说绝对一点,恐怕也就是自今日始吧?清代考据之学风靡,儒门的几本古书可以说被清儒翻来覆去的考证了个遍,似乎也没有谁对《三字经》的作者究竟是谁抱以多大的关心。在笔者看来,清儒的这种冷淡其实恰恰表明了其在文化学术问题上清醒的很。
    清儒很冷淡,今人很热心,是历史的进步,还是今人的闹剧?
    “申遗”是件好事情,笔者又岂敢妄自菲薄?但笔者想说的是,其实无论是从学术史、思想史,还是内涵更为宽泛的文化史的角度而言,《三字经》虽然曾经流行,虽然单论年代似乎也可以算得上历史遗产了,但其价值那实在是有限的很。因此,如果真的有一日《三字经》也成了文明古国文化遗产中的香饽饽,那笔者实在不知道这究竟是说明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还是暴露了我们的无知?
    应当明白,《三字经》毕竟是蒙学读物,因此也就注定了其必然是通俗、简单,也不无浅薄的。试问,小学一年级教科书难道也可以说真有多少学术、思想、文化价值?如果《三字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其值得并且需要保护、抢救之遗产的意义而言),那么还有什么不可以是呢?
    笔者无意否认《三字经》曾经的蒙学价值,但何必非“非遗”而不可呢?都“非遗”了也就无所谓“非遗”了。小学课本就是小学课本,难道仅靠年代久远一点,颜色发黄一些,就有资格位列“非遗”之列吗?如此,岂不是“非遗”的泛滥?
    《三字经》也“申遗”,在笔者看来那真是“申遗”的异化。
    最后想说的是,如果真觉得《三字经》是个好东西,那么从现在开始,坐下来,翻开发黄的书页,念叨两句“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纲者,君臣义……”,这才是真正对《三字经》的热爱。至于“申遗”,不申也罢。
    唉,只是不知道天天让小孩子背诵“君臣义”是好还是不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