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本都是垃圾,你的小孩成不了天才,就是因为你没有教他听古乐、诵古书。”
台湾学者王财贵日前在广州语出惊人。
笔者无缘亲耳聆听王先生的读经高论,上述惊人之语不过是从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得知,对其发此高论的具体语境也不得而知,本着批评所应有的严谨态度,无意对其孤单的高论品头论足。但是,另一方面,笔者却很想谈谈,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来提倡读经?
对于读经,笔者是很赞成的。即是出于专业的原因,也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笔者也算是读过些经。
简单的说,谈到传统文化,“经”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经”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今天,其实一般公众在一些概念的使用上是比较混乱和模糊的,基本上对于传统文化、国学、经等等概念都没有准确的细分,而是混为一谈了。就读经来说,笔者以为,通俗的意思不过是要让现代人学一点传统文化。
说到读经,其功效恐怕还在于心性的修养,用今天老百姓的话说,最简单、最基本的可以理解为学习做人,知道一点人生的道理。让小孩子读点经,对他的成长自然不无好处;咱大人也翻两页,对心理的安抚、慰藉也多少会有一些功效。近年来,弘扬传统文化的呼声日益高涨,大概国人也认识,或者说是感受到了激进反传统的弊病,再加以现代生活所带给人们心灵的不安、迷惘,甚至惶恐等等,大家自然希望寻找某种心灵的慰藉,或者说是精神的家园。因此今天在一般流行的意识里,恐怕真正有所争论的也并不是要不要读的问题,而是要怎样读,以及读什么的问题。
然而也恰恰是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上,许多读经的倡导者似乎走向了某种极端。其表现或者是全然无视时代早已不再是惟“经”是从的时代了,但倡导者却依然要以故做的惊人之语,以传统之“经”全盘否定现实。在笔者看来,王财贵先生的宏论正可以说是如此这般罢了。然而,以故做惊人之语(如言小学课本乃垃圾),在吸引公众眼光的同时,是否忽略了那眼光可能具有的含义?
又或者,有些人是抱着过于功利的态度,诲人不倦的教人读经,因此无论是其行为,还是其所贩卖的那些“经”就都很是值得的怀疑,甚至会令大家反感。以笔者的愚见,如于丹女士的通俗化《论语》正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于丹之读《论语》,从开始即声称面对公众,但在操作中,却和电视、出版手挽手,换通俗为媚俗,为了媚俗,甚至不惜故意曲解孔子,妄树新义。难怪会遭十博士口诛笔阀。
“小学语文课本都是垃圾,你的小孩成不了天才,就是因为你没有教他听古乐、诵古书。”仔细琢磨王财贵先生的这种读经劝诱,其间难道不是同样散发着媚俗的气味?难道读经所为就只为天才?也难怪王才贵会引于丹为同道。
倡导读经就不能以一个平实的理由,朴实的态度?就不能不要太过功利?就不能守持一点读经所应有的静心之心境?
剑走偏锋也好,功利媚俗也罢,这种行为取径事实上正是对“经”的抛弃和背叛。以抛弃和背叛的姿态高呼让人们读经,这种高呼实在是不无,其意并不在读经,而是别有用心的嫌疑。如此读经,亦可谓是对经典温柔一刀的伤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