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丹的《论语》快餐和公众的快餐寻找

(2006-12-06 18:02:01)


      先是在央视《百家讲坛》登坛开讲,紧接着牵手中华书局,推出《于丹〈论语〉心得》一书。就这样于丹女士和《论语》借助现代传媒手段,再加以现下早已流行的一塌糊涂的商业炒作手段,喜兹兹的走入了寻常百姓人家。
    于丹女士很懂得做人要谦虚的道理,因此称自己对《论语》的诠释和解读为“心得”。按照后现代比较流行的看法,文本形成之后,即和那作者无关,而对文本的阅读自然也就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于丹女士心得《论语》,至少避免了学术上可能带来的争议。至于那“心得”有没有道理,是会让孔圣人心花怒放还是暴跳如雷,或许较之于公众是否喜欢并不重要。
    于丹女士心得《论语》在笔者看来,不过是六经注我似的借《论语》的片言,来谈自己对人生、对生活等诸般事物的看法和意见。有人愿意听于丹女士唠叨几句,而且那愿听者还甚众,这都是大家各自的权利,轮不到谁说三道四,所以笔者也不敢有所微言。
    笔者想说的是,今日一般公众之所以喜欢谈谈、也读读《论语》,大约是抱着从中找一些做人的道理以效仿的心理。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培养自己的情操,陶冶陶冶自己的性情,让自己明白点人生和世界的道理,知道些行走世间时所应遵循的规则。央视《百家论坛》也好,于丹女士也罢,可以说正是准确的把握住了公众的脉搏,于是投其所好,心得《论语》,一时火热,自然不难理解。
    但笔者以为,公众对《论语》的这种阅读预期恐怕多少是有些问题的。
    其实,《论语》一书在历史上究竟在指导古人的现实人生中发挥过怎样的作用,是一件很可怀疑的事情。一般来说,传统士大夫都比较喜欢入则为儒,出则为道,或者于老庄之外,又亲近亲近释家禅宗。儒学对中国的影响恐怕更主要的还在于社会制度方面,说到人生态度,性情修养,甚至公私道德等方面,《论语》的字字真言是否管用,原本值得怀疑。其实,倘若真的按照孔圣人的要求去要做,恐怕也少有人能够做到。做到了,自己不也就圣人了?也因此,人能否成为圣人,以及如何成为圣人会成为儒学中一个争论了上千年但似乎也没争论清楚的问题。
    如果说《论语》的指示精神可以成为人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那也应该看到那标准和规范实在是有点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味道。君若不信,翻翻历史,看看几千年来,能够被誉为真儒者的有几人?就拿于丹女士来说吧,于女士可以谓其为儒者乎?
    近年来,说是重振国学也好,说是传承传统文化也罢,总之是出现了传统文化热,而儒学又是热中之热。一方面是不无浮躁的儒学之热,一方面又是时代急遽变化所带来的国人精神世界的幻灭和空虚。走失了的心灵想寻找家园,于是带着对《论语》的误解,一头扎进了诸如于丹心得《论语》似的伪家园,幻想着可以在那里找到安放心灵的床垫。而公众之所以会青睐于丹,原因很简单,惟有浅薄的东西才会有大众的流行市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