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注自杀悲剧,但不要拼命微言大义?

(2006-11-01 22:15:38)

 

清华大学研究生找不到工作在福建跳楼身亡。客观的说,就一个生命的逝去而言,这件事固然是一个个体悲剧,但笔者相信,类似生命消失的悲剧,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因此,这样一起普通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什么不正常的个体悲剧,之所以会成为媒体报道,读者关注的新闻事件,之所以会被许多人读出那么多的足以拷问谴责中国高等教育的微言大义,更为根本的原因不在于自杀,不在于研究生,也不在于找不到工作,而是在于“清华”。

只是,一出个体悲剧真的能够承载起那么多的微言大义吗?将这出悲剧诠释为对中国高等教育义正词言的批判,诠释为对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追问和批判,笔者以为恐怕就是连那逝者也会在九泉之下感到有几丝不安和莫明其妙吧?

笔者坦言自己出身清华,但上述之说却并非要为母校辩护什么,事实上笔者向来以为,对于社会上对清华的种种议论批评,清华根本无需发言辩护。笔者也不否认,无论是清华,还是中国高等教育,亦或是大学生的就业,都可以说是问题不少,甚至是丛生,但这并不意味着批评者就应当对关涉清华、关涉中国高等教育、关涉大学生就业的任一事件,进行深挖其微言大义的任意解读,因为这种微言大义的诠释,不仅仅对清华不公平,对中国高等教育不公平,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不公平,更重要的,其会造成某种视觉影像的错误放大,其会掩盖起,至少是在部分程度上掩盖起那真正存在的更为本质的问题,其会把真实存在的问题狭隘化、片面化,甚至会人为的虚幻化。

就以此一悲剧事件而言,据报道,自杀者患有抑郁症。自崔永元同志实话实说自己患有抑郁症,并且很严重之后,抑郁症也算得上是成了一个流行词汇,一个时髦的现代病,然而,那么多诠释者,为什么少有人对那位不幸的清华研究生进行抑郁症的解读和诠释?大家对事件的探究为何没有转化为对抑郁症的关注?而在笔者看来,就此事件作为个体悲剧而言,就自杀事件如今早已不再罕见而言,对其进行抑郁症的解读、诠释和关注或许更有现实的意义。

在笔者看来,此一悲剧事件首先是一个自杀事件,对其比较谨慎和负责任的解读和诠释,在了解自杀者更多情况的前提下,恐怕也只能是抑郁症角度的诠释和关注。否则,难免会有先入为主的偏颇、武断之嫌疑。而这样至少也是丧失了一个批评者所应有的严肃、认真和负责任的态度。态度即失,又何言社会批评?此种社会批评又会有何种负责任的社会意义?

最后想说的是,笔者就读于清华园时,身边每年都有学子自杀的悲剧发生。宏大的说,哲学层面的说,自杀是生活中、是生命固有的悲剧,或许只要有生命,就会有生命的自杀;微小的说,现实的言,自杀者首先是心理的病痛,尽管感染那病痛的原因可能很复杂,尽管那病患可能还难以彻底的治愈,但关注这种疾病,思考对其的疗救,无疑是社会应当首先关注的问题。让那病痛的事实,让那抑郁症,在制造了一出个体生命的悲剧之后,再从社会的视线里轻轻的滑落,这才是真正生者对死者的冷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