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术的“性”不等于道德的“性”

(2006-11-07 20:44:34)

 

       近段时间,著名学者李银河以其一系列在公众眼中颇为前卫的有关“性”的学术观点,引来了众多的非议。笔者之所以要特意标明“学术”二字,是因为李银河在提出那些倍遭非议的观点时,无疑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而发言的。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公众对李银河的许多批评、非议,甚至是不无人身攻击性质的谩骂,其出发点却并非学术的而更是道德的。

       因此,在笔者看来,李银河的被非议、抨击和谩骂,无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一个学者在主张自己的学术观点时,除学术的考虑外,是否还应当有更多的考虑,如这种观点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可能具有的社会意义等等?

       对上述提问,笔者以为答案应当是肯定的,特别是对于一位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原因无他,仅在于学术研究固然可以,也应当是和现实生活保持适当的疏离,但学术观点一但流布于社会大众之间,则必然会对当下的现实生活产生客观的影响。以李银河即使从学术角度而言也不无前卫色彩的一系列关涉“性”的思想观念及观点而言,其在社会大众间的传播流布,显然已使其不仅仅是一种学术的观点,而具有了某种现实的社会批判的意义。

       从社会批判的意义而言,则李银河所挑战的就不仅仅是某种纯粹学术性质的思想观念和观点,而更具有了某种对于现存法律、制度,以及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的挑战意味。明乎此,也就不难理解李银河为何会受到如此众多的公众的抨击,甚至是谩骂了。

       而在笔者看来,谩骂,特别是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谩骂固然不可取,理应被批评,但大众的此种反应却也很正常,因为所谓的谩骂,甚至是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谩骂,其仅仅在学术批评领域是不正常、不合理,不应当被允许存在的,而在现实生活的道德规范、价值持守的领域,换句话说,当某种思想、观念、观点具有了现实生活的行为准则的性质时,其也就不仅是学术而更是现实的道德提倡,这时候,对其批评也就不仅仅是学术的批评,而更是道德的批判了。而在道德批判的领域,或许何为谩骂、何为人身攻击,都天然的具有同学术批评领域不一样的标准和认识。至少道德的批判常常总是难免会带有感情的色彩,而学术的批评则更应当追求理性的思辨。

       笔者并无意为道德批判领域的谩骂乃至于带有人身攻击性质的谩骂辩解,而只是想说,如果说这种谩骂是某种恶的话,则这种恶事实上有着客观的必然。对这种恶,以学术批评的准则进行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毫无意义。更遑论要求大众在道德批判时全然剔除情感的因素又是否合理?

       身为学者,面对大众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谩骂甚至是人身攻击时,李银河是否也有必要反思,自己究竟是在进行学术的研究,还是社会的批判?如果是后者,则仅仅简单的以不无超历史色彩的思想学术观念和观点,对现实的当下进行学术的批判,又是否合适?毕竟,现实的生活不是理性的学术。

    最后想说的是,学术的“性”不等于道德的“性”,或许将两者简单的划上了等号,正是当下某些性学专家所犯的错误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