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杰青”评选,能否玩点新花样?

(2006-08-21 18:44:17)

       “佛山市十大杰出青年”20位候选人正式出炉,并请公众投票。身为公众之一,笔者自然很有兴趣参与,然而,兴趣之余却不免投票的困惑。
       “一个开拓性、学习型和知识型的上进青年……”
       “工作作风严谨,勤奋努力,在岗位上积极创新……”
       “技术一流,工作热心,从不计较……”
       “积极探索,在业务上精益求精,而且热心公益事业……”
       “拼搏与创新精神以及百折不挠的韧劲……”
       ……
       看着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字堆砌而成的候选人资料,笔者的感觉就好像是在看某种产品的说明书,却又无法看到那产品本身。20 位候选人在笔者眼中只是不无枯燥的概念堆砌,而非鲜活的生命。
       笔者并非批评媒体的介绍,相反,媒体肯花费诺大的功夫和资源对20 位候选人予以介绍,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笔者所怀疑者,乃是这种不无老套的评选方式。
       笔者以为,既然邀请公众投票,则首先有必要让公众对候选人有所了解,并且这种了解应当是对候选人作为“人”的了解,而非仅仅是对其“说明书”式的了解。否则,以公众对20 位候选人的陌生,又该让公众如何选择?难道就让公众选择一次重在参与?
       据了解,20 位候选人在评选过程中将会有与评委见面的环节,由此猜想,评委们在投下一票,选出心中的“杰青”时,或可在“说明书”认识之外,进一步对当事人多少有些直觉的认识和感官的经验,其投票时或许更为容易和准确,然而,这样选出来的“杰青”终究是评委的“杰青”而非公众的“杰青”,因为,公众似乎并未授权评委代表自己吧?
       其实,现代传媒手段多样,主办方欲让20 位候选人更多的向公众展示自己,特别是鲜活的展示自己“人“的魅力也许并不难。比如说,能否让候选人公布自己的QQ亦或MSN,和有兴趣认识他们的公众交流点什么?能否让候选人开一个自己的竞选博客,请公众到他们的客厅里随意聊聊天?又能否在电视上来一段候选人拉票演讲,也彼此友好的PK一次?总之一句话,能否让公众不仅能够阅读到候选人产品说明书式的文字简历和事迹,更能够看到、听到、感受到候选人生动鲜活的形象和那形象背后丰富的心灵?
       说到底,评选“杰青”不是要把时代的杰出青年高高在上的供奉起来,以接受众生的仰慕;也不是要让他们在无形的讲台上,令人敬而远之的扮演什么青年导师、人生楷模的角色,而是要让他们真正走入青年中间,成为青年的好朋友,从而能够发挥不言自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惟其如此,“杰出青年”才不会感到“杰出”的寂寞吧?
       如果承认这一点,则希望评选活动主办者能够给老评选增添点新做法或许也就不是什么苛求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