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行通济”品牌是首期“通济论坛”的中心话题,围绕这一话题,与会者众说纷纭。具体观点尽管不一,甚至彼此矛盾,但“推广”、“利用”、“做大”等说词却是共同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然而,看了媒体的相关报道,笔者却是不能不有所疑问。
“行通济”真的可以被称之为文化品牌吗?这是笔者首先怀疑的问题。这里似乎有必要先明晰所谓的文化品牌究竟是什么?其实今天所谓的品牌这一概念,首先是市场交易的产物,换句话说,和品牌联系的是市场的认可,是人们在消费时选择的可能性。而文化品牌,不过是相对于文化产品来说的,比如说“好来坞”,可以说是一个电影品牌,那首先是因为其背后有电影这种产品的支撑。从这个意义而言,“行通济”可以说是有文化却没产品,那么又何来品牌之说?
称“行通济”为文化品牌,是错把一定的声誉,一定的名气,一定的知名度文化简单的当做了品牌,事实上这是对品牌的误解。毕竟,并非所有的声誉、名气、知名度都具有潜在的市场价值。许多时候,面对市场,许多声誉、名气、知名度那不过就是货真价实的一个浮名、一个虚名罢了。
原本不是什么文化品牌,那为什么大家又会异口同声的品牌来品牌去呢?在笔者看来,这无疑反映了一个共同的视角和态度,即对于民俗文化活动的某种急功近利的商业的或者说是经济利益的视角和态度。也因此,以下种种主张也就不难理解了,如将“行通济”打造成狂欢节(对此观点笔者曾撰文指出其是欲人造美女行通济);以行通济为依托,做大元宵品牌;向世界推广这一品牌等等。在笔者看来,狂欢节是要人造美女;做元宵品牌,则是着眼于旅游业的经济开发,是民俗文化活动的经济化,而不是对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而向世界推广行通济,则多少有几分美丽的幻想,似乎只要愿意推广,那全世界就一定会美滋滋的接受您的推广,然后傻呵呵的跑来让您大赚而特赚,这可以说是更加雄心勃勃的经济化。
要把行通济经济化之余,与会众专家倒也没有忘记严肃认真的讨论生菜问题,并得出了结论,生菜池容易误导群众,那生菜扔掉原本是错的,来年咱应当派生菜给大家,让同志们都拿着生菜回家发财,笔者只是不知道这所派的生菜要从何而来?是找哪位菜农捐点?还是政府掏钱购买以供群众认领?
大约专家总是喜欢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实群众扔生菜原因很简单,取了意头之后,一直拿着也太麻烦,所以一扔了之。说到底,仍生菜不过是一种非理性行为,而对于非理性行为,理性的分析常常是说起来头头是道,真落实起来却一无是处。原因无它,双方原本不在一条道上跑。
其实,任何群众自发的活动都会有非理性的因素存在,因此聪明的做法便是在无伤大雅的情况下,承认并尊重这种非理性,让其自然的演化,而非人力的强为,一定要如何如何。
人为的理性规范也好,经济化也罢,在笔者看来,事实上都反映了对民间自发的民俗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尊重。因为不尊重,所以才敢于为了自己的某种目的,而奢谈改造、创新、发展等等。然而,这种打着传承旗号的经济化、理性化的改造、创新真的能够成功吗?似乎还没有类似的先例!
最后想说的是,“行通济”不是一块泥巴,又岂能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