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推出了所谓的“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时评”大讨论,拜读了参与者的几篇文章,感到就讨论参与者的数量和广泛性,讨论所涉及的问题、所达到的深度而言,讨论可以说还太过肤浅、太过片面、太过流入某种个人散谈似的杂感,因此,这“大讨论”的说法实在是有几分哗众取宠的味道。
严格说来,如果就纸质媒体而非互联网而言,我不赞称“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时评”这样一种设问的方式。在思考时评问题的时候,我更愿意从一张具体的报纸出发而不是从中国出发。
谈论时评的现状,倒不妨先从整体上说两句。时评繁荣吗?表面上看或许如此,然而究其实际,则是表面繁华之下的枯燥或者说是苍白。许多报纸都开设了时评专版,包括日报、都市报,但众多的时评版却有着同一张面孔。不同报纸的时评同质化现象严重,表现在作者队伍、评论的题材、评论的角度、评论的立场、观点等方面,时评的灵魂应当是思想,是思想之自由、思考之独立,是立场之自我,但目前时评的现状恰恰是缺乏思想,是人云亦云,是伪思想的街边小贩似的吆喝和贩卖,是报纸时评版自我立场的缺乏。
时评作者为什么而写?恐怕相当部分的作者是为人民币而写,而不是为了思想、为了表达而写。这样的作者再多,对于报纸而言又有多大的意义?然而,由于报纸自身评论队伍的不足,力量的不足,客观上为了版面的维持又不得不差强人意的依靠这些商业写作的时评生产者,因此二者之间形成的不是能够促成彼此提高与提升的良性互动,而是彼此制约的共同下滑。
公民写作和精英写作,这样的划分或许本来就不科学。以薛涌为例,究竟是公民写作还是精英写作?称其为商业写作恐怕更有道理。事实上,目前即使是精英的写作同样保证不了质量的稳定,而即使是公民写作,同样也可以有一篇两篇的好文章。因此,目前时评的问题本质上不是作者的问题而是报纸编辑的问题。是报纸时评版编辑理念、思想和水平的问题。
时评的高端和大众化之间存在着矛盾。文章的思想、观念、观点无疑应当有价值,而不应当是寻常百姓茶余饭后的直觉闲聊,简单的好坏评说,貌似正义的道德谴责……但如何解决因为价值的追求而远离了寻常百姓的问题?许多精英写作者还没有学会或者说是不屑于用一种寻常巷陌的语言表达真正有价值的思考,而更热衷于玩弄所谓学术性、理论性的概念游戏,其实,对于自己所说的真正懂了吗?
时评从本质上应当具有精英性,没有精英性,就没有思想的深刻和影响力,但精英性不等于形式上的远离大众。
目前时评缺乏精英性,草根色彩浓郁,根本原因在于编辑自身就不精英。一个普通厨师怎么能够炒出一道好菜?
南都的时评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其太过理想主义的孤芳自赏和自我满足,常常使其表现出偏激的一面,以及学术小圈子化,而不幸的是南都将这一切都理解成了精英性。
时评的春天远远没有来到,正如公民社会远远没有来到一样。事实上,没有成熟的公民社会之前,时评不可能真正的成熟。时评人创造不了历史,而是相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时评人不需要讨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时评” 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