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车文化”的断想

(2006-03-21 07:03:19)
分类: 社会关注

 

关于“车文化”的断想

 

确实,汽车正越来越深入地介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说它是我们存在中的一个“问题”,说它成为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说它已构成我们存在的现实处境,这都是一些颇为精当的评论。但我感到这些评论都还不够充分。其实并不夸张地说,汽车也许还是堪与我们的祖先所创造的金字塔、万里长城等人类奇观相抗衡媲美的唯一的当代物质景观。

不妨想象一下,倘若将奔驰在这个星球上的汽车垒积或排列在一起,其体积绝对远远大于金字塔,其长度也肯定会超过万里长城。单个的汽车固然体积有限,但由遍布全球的数不尽的汽车所构成的“总体景观”,一定是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蔚为壮观的景象。在不断出现的“第╳大奇迹”之类的排行榜中,我相信,一旦纳入汽车,肯定会打破原有的秩序和位次。

 

然而,如果因此即推论说,“汽车在今天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一种文化”,我以为却是粗率的。这其中潜伏着一个至关紧要的逻辑缺口。因为,汽车作为一种由人类所创造的器物,一种工具,不会自然地成为一种“文化”。不是任何一种存在于世的东西都相应地拥有一种文化或者构成一种文化。

车的存在的确构成了人类的新境况,但如果直截了当地就此判定汽车本身构成了一种“车文化”,则是依据不足的。这种存在处境至多只是为建构一种“车文化”提供了可能性,但丝毫不意味着“车文化”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现实。

 

车本身无所谓文化。一种器具本身无所谓文化。无论对“文化”的界定宽泛到何种程度,形成文化的只可能是对器物的使用方式、使用态度,以及由使用态度而达成的“人——物关系”。

因此,所谓“车文化”,其机枢恐怕还不在于车,而在于人,在于由人类对车的发明、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中所生成的“人——车关系”。因而这一文化是结穴于人的。

只有保持对人的关切,保持对“车外世界”的关切,我们才获得了思考“车文化”的宽阔背景、坚实支撑和丰沛血源。

 

我在谈论“车文化”,但却把话题引到了人,这也许是一种“跑题”?但我感到,这个最初由人所创造的“属人的力量”,正在实施着对人的全面占有和掠夺,正在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对立于人的力量”。因而,一种真正深邃的“车文化”,必须由对人的思考和关切入手。

我在此处讲的还不是车祸对人的生命的威胁,还不是汽油的燃烧所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的破坏等早已为人们所揭示的方面。我所思虑的是汽车对人的天然规定性的削弱乃至剥夺。

汽车的发明和制造曾经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福祉,它使人类拥有了一个新的助手。这个助手曾经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的手和脚,空前地拓展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和征兆显示,这个助手所潜伏的负面功能正在急骤释放。

如同计算机的发达和普及造成了人类计算能力的退化(有报道说,美国相当数量的中学生离开计算器,不会用笔进行复杂一点的算术混合运算),电话的普及造成了人类交流的阻滞(由于电话,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日常性的沟通,而书信、恳谈等古老的交流方式却趋于消匿),汽车(以及其他代步工具)的发达正在造成人类行走能力的丧失。

汽车,这个起初极大地延长了人类的腿的工具,如今正在削弱人类腿的行走机能,事实上它已经造成了腿的萎缩。你会以为这是危言耸听吗?

人类为了对抗生存困境而发明了一系列新的生存手段,遗憾的是,这些新的生存手段又每每给人造成新的生存困境。

这肯定是人类始料所未及的。

 

一位在南方下海发了财的哲学博士、过去的哲学副教授来到北京,我们一起步行去看望另外一位朋友。刚走了没有几分钟的路,这位仁兄已经气喘吁吁了。他很悲哀地说:我现在整天就是那些没完没了的谈判、应酬、饭局,一抬腿就坐车,几乎都很少走路了。我知道,自己现在的体型都已经呈现出一种丑态了。

我一点不以为他是在调侃自己,或者甚至是以此自我炫耀。我感到他是真诚痛切的。更重要的是,他的自剖道出了生存在“汽车状态”下的“汽车公民”们的共同处境。

这当然也是一种合理而公平的状态。大自然从来是公平的,你在一个方面较多地拥有,就必定会在另外的一些方面受到剥夺。

但这肯定是一种不美妙、不健康的状态。

 

如果人只是在运用自己“车的机能”时,才感到自己是自由的、富有力量的,而在运用自己“人的机能”时,则感到举步维艰、力不从心,这显然昭示着某种潜伏的危机。

也许有人说,不能将“车的机能”与“人的机能”分割开来,因为车是由人所创造的,所以,“车的机能”也就是“人的机能”的一部分,“车的机能”的增强也就是“人的机能”的增强。我们能否同意这一解释呢?

人作为一个物种,它秉承着大自然所赋予给这一物种的基本规定性:吃饭、饮水、排泄、性交、行走、奔跑、交往……倘若这些原始的生存能力和方式都逐渐弱化,这些由大自然所规定的天性都逐渐被一系列工具所替代,那么,人类也就处于一种对其规定性的否定状态。长此以往,我不知道是否会导致这个物种遗传密码的变异和破坏。

正像动物园里只知睡觉、打呵欠的老虎被我们视作一种滑稽荒唐状态一样,丧失了行走能力的人类肯定也是一种荒谬的存在。

它是不是我们按照现在的生存方式延续下去将无可逃避的前景呢?连带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是领受它,还是拒绝它?

 

由工具替代了人得自于大自然的天性,也就是由工具剥夺了人;人将自己交给了工具,最终被工具所奴役。这是一种悲哀的境况。

理想的状态似乎应该是这样:由于有了一系列替代性工具,人类自身应该在发展其类的特性方面,有更优异的进化。

 

“车文化”是一个很好、很及时的口号。但我想,在张扬这一命题之初,就必须有一种大心胸和高远的襟怀。一种健康全面的车文化必须有助于人类健全理性和心智的培育。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创立的是一种尊重人、尊重无车者、尊重生态环境的车文化。我甚至不避不识时务地认为,我们需要创立的,或许还应是一种保持着对车的警醒和疏离的车文化。

                    应深圳《汽车导报》杂志约稿而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