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社会关注 |
《解读大工业的心灵史》让我们遭遇了一个习焉不察的问题,这就是现代化的心灵代价问题。这不是一个学理式的抽象命题,乃是一种无形地浸润于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切感受。
当我们致力于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时,当我们为这种转型给生活带来的每一点进步而欣喜时,没有料想到,转型还包含着那么多预先没有提防的心理冲击。我们原本以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能够轻易地荡尽旧事物的印记,结果却发现,过去的生活绝非一刀即可斩断,绝非轻轻松松就能够割舍。因为,正是我们意欲舍弃的庸常的过去,构成了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深邃根系,不但如此,它甚至还顽强地“控制着”人们的忧乐悲欢。如同这则报道里所写的,工厂搬迁,“对于北京工业来说,是产业革命的一次契机;对北京市来说,则是换了一张城市名片。但一些记忆、一些情感、一些往事和一些故人,却也留下了一些落寞。”我们不能因为这种落寞是无迹无形的,就无视它的存在,就漠视它在无数活生生的心灵中所占据的份量。人其实是一种相当卑微的存在,即使告别一种我们早已厌弃的生活,也并没有我们事先想象的那么简单和轻松。
这样的略显悲观的感喟,似乎不应出现在众声激昂创造新生活的语境中,但我又明明知道,这确实是所谓转型期人们无从规避的现实问题。面对扑面而来的新生活,我们还能不能留住往日熟悉的温暖?能不能重新唤回渐渐淡漠了的人情味?能不能将过去生活中有价值的良好的基因传递下来,使之在新的生活中继续生长?能不能将现代化过程中种种心灵的代价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无疑是一些沉甸甸的、颇为艰难的课题,但我们不可能指望别人来帮助解决,她责无旁贷的应该由既是在送别旧生活、同时又在缔造新生活的我们自己来求解。
新的生活总是强劲地向前涌动,如同闪烁的星光,她照耀和鼓舞着人们的艰辛奋斗。愿我们能够这样期许:在传统工业生产方式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退隐以后,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不仅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还能够源源不断地“分泌出”滋养我们心灵的丰富养分,使我们得以领略更加健全的生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