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頁(壹佰肆拾叁)

(2024-12-03 17:27:48)

三頁(壹佰肆拾

    又要開始搞活動了,這搞活動的籌備工作是非常需要耐心與相應對策的。看來今後還有可能組織這樣的活動,從經驗上可能好一點,準備工作可能更充分一些。這人長期呆在家裡不出去,不知道外面的情況是怎麼樣個回事。說明實地考察還是有必要的。這組織活動太難了,要報各種材料,否則審計時會遇到大麻煩。其次這管理人太難了,“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人才好管理,人多難管理。假如大家都上車了,你一個人單溜了,大家都要等你,不斷地打電話,讓你根據電話裡所說方向掉頭,還得下車接應,弄得大家怨聲載道,這太難受了。總之一言難盡。還是一個私家遊好辦。總算這趟任務完成了,也是三頁第一次組織這樣的活動。說明三頁並不適合幹一個組織者,而只適合“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從在校裡,就說明三頁為了完成一件任務,只適合一個勁往前沖,至於怎麼組織,天生太能做。記得在校籃球隊時,只適合打前鋒甚至中鋒,但就是不適合打後衛,因為後衛是個組織串聯者。當時班級比賽時,三頁那位元同學在後面組織,實在組織不了,於是三頁只好接手後衛。但是問題來,三頁組織,就沒前鋒進球了。非常難搞!那位同學死要面子,不管什麼場合,都逼著三頁說沒他打球打得好!三頁也不能抹他面子,就這樣一直維護他面子工程了三四十年,所以說他打球的名氣比三頁高得多!

    這一趟出門,打破了三頁幾十年前的直觀,為什麼這麼說呢?巢湖這個地方,實在沒有什麼人氣,又屬於多山地帶,四周一圈山,幾乎都是不能爬的山。早已失去拆市前的繁榮,那半湯老街與烔煬老街幾乎無人問津。太蕭條沒有人氣了!當年三頁有一段愛好文學的時期,巢湖地區的一幫文友經常在一起探討文學、文藝采風之類。結果經常往來於巢湖、廬江之間,因此巢湖的鼓山、臥牛山等老街都有所閱歷,的確人氣很足,一片繁榮喧囂的景象。沒想到自從巢湖拆去併入合肥後,機關都搬到合肥去,因此巢湖的人大部分流失去合肥去,從此巢湖日漸蕭條,就像一個山區的小縣城。看來,無論外面的景色如何?首先是有人氣,人氣沒有了,一切都是寡淡。有一個老教師說,看來看去,還不是看人嗎?你爬黃山,到處都是人,五顏六色。你去上海外灘,各種膚色人,自然能有興致。否則一個黃山就一人去爬,估計一點興趣也沒有。在三頁看來,如果爬黃山,突然看到伊人,還穿著高中時桔黃色的列裝,還是那個大長腿,且豐神秀吉,估計三頁會偷偷地跟在後面爬,你往哪個岔道爬,三頁就跟著那個岔道爬,只不過神不知,鬼不覺,生怕被其看見。三頁一生有那麼有限的幾次過合肥的經歷,多麼希望能夠再看見那昔日的風景,只可惜從來沒遇到過,說明本來就沒有緣份,註定只是“水中花,鏡花月”。三頁年青時看過《鏡花緣》,至於作者是誰?已經記不清了。三頁認為《鏡花緣》相對於《石頭記》再具遊歷性格,某種意義說,與《西遊記》更接近於遊歷性質。這麼說吧,作者通過遊歷的路線,似乎在尋找什麼心結。也就是可能原型及人物來源現實,但又不能確指某某,某某某。這樣給人想像的空間及張力會更大一些。這虛構肯定是建立某個原型的基礎之上,否則這再天才的人、天才的想像力,也未必能包羅萬象。只能是移花接木、張冠李戴。三頁近年來之所以茫無目的地去寫,無非是“感時”、“恨別”。

    三頁這一趟觀覽印像最深刻的就是無為最南邊的牛埠竹絲湖。聽鎮長“六個一”推介,說古時這湖對面山上竹子時常隨暴雨流入湖中,當地經常從水中澇出竹子,因而就稱這個湖為“竹絲湖”,也不知道說的對不對,也可能對吧。但是三頁在白啟寰編《安徽省文物景勝楹聯輯注大全》中讀過“竹絲湖”的楹聯,似乎是講絲竹弦樂之類。鎮長你這樣講,也不知道考證沒有。如果這竹絲湖這麼山上竹子掉進湖裡來的,倒顯得過於平乏了。那麼無為豈不是無所作為?試想,放任何一屆地方官,都不可能把自己稱為“無所作為”?那不是自毀長城,把自己說成傻子了嗎?用無為老話講“家裡不燒家裡香”。這麼說,“竹絲落湖”、“無所作為”顯然從人性學來說,是不可能自打自個嘴巴的。這就好比,編撰《州乘》《家乘》只能寫事蹟,而不可能寫劣跡,自古亦然。你明朝抗清與清朝抗清的寫法又怎麼可能一樣呢?

    三頁在二零壹七年卅載同學會後的二三年,大家一起去過竹絲湖與石婆窪。那個時候的竹絲湖還是比較原始的,沒有怎麼打造,再加道路不暢。那竹絲湖邊上的大龍山比較零亂。沒想到這一次一看,經過打造,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世隔六七年,不可同日而語,令人刮目相看。比如巢湖龜山的濕地公園也不知強到哪裡去了!三頁以為那龜形山是個比較高並可以爬上去的山,哪曉得走近一看,那不就是老無城張家山那麼點高嗎?根本就是一山的荒草,也無一條爬上去的小路,真是見鬼了。這龜山濕地公園也就是沿著巢湖邊搞長堤,還不如無城護城湖邊繞一圈有味道。那堤邊的竹林裡的蚊子一把能抓到,個個有蒼蠅一般大,都往你臉上撞,真的活受罪。至於烔煬古鎮,導遊認為沒人就沒去,只看了一下邊上的名人故居。這名人故居,一般都是在原有基礎上後修的,而且還是非常簡捷的。感覺江浙江那位文化打造非常好,也可能是傳統文化意識,也可能是開放的思維。很顯然在開發旅遊經濟方面,江南遠比江北做得好。這巢湖的定位可能就保持自然環境,因此不能人為地打造,所以只能是萎靡不振。相比來說,我們這裡以一山一水為打造旅遊文化的定位,是首先強調重點,而並非全面開花,一方面經濟上不能滿足,另一方面有定整合資源。因為牛埠竹絲湖是與昆山三公山是相接的,依山傍水,更能銜接。

    竹絲湖對面的三公山,由近至遠是黃龍橋、石婆窪、三公山以及相接的鶴毛萬年台、九卿山。三公山方圓幾百里,以三公山為最高峰而故名,州乘裡亦稱四顧山,四顧是指其顧頭方位。而三公山為樅陽、廬江、無為三地界峰。在廬江那邊歷史上稱其三官山。也放官者三公也。三公山因為峰太多,且海拔很高,因此直正能登頂山峰的石階實際上也只通三條,所以說,要想把所有的山峰都能砌上石階,那也是不斷開拓的過程。據說黃山達頂的石階,也不知道古人花了多少年才人才搭上去的。實際上黃山還有很多峰沒有石階能夠上去。三頁曾經爬過鶴毛的九卿山,這個山可能是九座高低不等的峰組成的,要想達頂幾乎是不可能,弄得不好會迷路。如果開發出來肯定超過三公山、石婆窪與黃龍橋。三頁的有位同學是登山協會的,他說他們那幫人有幾個近期探索攀登了九卿山,也不知到底攀沒攀到頂,估計不大可能,因為並沒有達頂的山路。要想徒手攀登懸崖絕壁得冒極大的危險。三頁讀過州乘,九卿山的來歷有記載,也有古詩描述。據記載,九卿山上有古代煉丹的遺址。三頁去摸過崗,似乎見到了一些蛛絲馬跡。但在為山峰太多,覆蓋面積太大,且山路繁雜,幾乎爬迷了路,終於還是沒有摸到最高峰。相比于繁昌的馬仁奇峰,那山太矮,且能打造成那樣,並且收門票,有纜車、滑車及玻璃橋道,簡直不可思議,說明只要有錢,是可以發揮人的想像力大做功課的。我們顯然沒有強大的經濟實力來打造文旅經濟的。好象西部一位縣長硬是抵抗各方壓力,沒有拆古城,得以唯一保存完整的古城,在如此乃物以稀為貴,成了全國各地旅遊者前往的打卡地。如果作為宋代四大名城的無城,能夠保留下去,那麼可能成為全國知名的古城,真的太遺憾了。誰有這個魄力,誰有這個遠見,早知今日,何必當初?這就好比,偌大一個無為,又有幾個研究州乘、家乘乃至古籍。至於所謂的文史大家,有幾個能深入文化的內核,探索其奧秘與精髓呢?絕粹意義上講,幾乎沒有。三頁也堅持了幾十年,但是鑽牛角類、坐穿冷板板凳,是以透支腦細胞而耗費生命為代價。所以說,為了調養身體,三頁不得不暫且擱淺,以等待退休後再來一心歸門裡做點功課吧。

    三頁也曾經去過徽州觀摩。徽州這地方在古代也稱為新安江流域。那裡因為是山區,幾乎與外界隔絕,只能通過新安江作為水路而與外界接觸。那裡因為出自山區,因為一般是以種植茶葉,而通過新安江與外界做生意。但是富貴商人也好,在外做官也好,在古代都是以葉落歸根、榮歸故里為歸宿。你就是做宰相,人老退休了,也得回歸故里。自然在家鄉修大宅,修園林,乃至宗祠、石橋等等。在無為也如此,宋、明出了很多朝廷官員年老辭朝歸裡,建園林、宅院,因此在無城西邊花疃這塊風水寶地,埋葬了歷朝達官鄉賢,州科得以記載。三頁的高中時的班長,據說家住在壩頭,離花疃不遠,就學于花疃古祠改造的小學。聽他說,課桌就是搭在土柱的長木板,下面小木板凳從家裡自帶。不得不佩服過去的老師與學生。老師只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在小黑板上講課,而學生們除了課本就只能聽老師上課講。班攻就在這種情況考上一中並且成為優秀畢業生,這簡直不可思議,因為花疃小學只是無城鎮檀樹鄉的一個教學點,其簡陋程度與師資力量幾乎就是不值一提。說明班長的悟性與自學能力是強到什麼程度,這也是三頁十分敬佩班長的原因所在。從後班長一路走過來,從讀研到創業,哪一條路不是一路拚過來的,後來終於在魔 都安了戶口與構了房屋,太不容易了。有的人的命運是自己歷經千辛萬苦拚出來,班長如此,伊人如此,小老總亦如此。也有的命運是靠父母、貴人和階層及人事來的。而班長是一切靠自己,否則命運的拐點是另外一方向。三頁沒有任何能力,即使是想做自己的事情,也不太情願以透支自己的生命為代價。所以至少在退休之時,還是以自由隨筆來釋放自己的情懷,也沒有功利之牽絆,活得反而更自在些。這就是寫《三頁》的初衷!

    說到寫作,三頁不得說起魯迅來。三頁覺得魯迅早期有過一段寫小說的時期,寫小說是比研究歷史、批判論文而自由度高得多,因小說是可以充分地發揮想像思維的,而研究歷史與雜文論述,是要有據可尋、有的放矢、引經據典的。顯然後者嚴謹的多,是需要嚴謹地搜羅資料進行考證的。這寫隨筆與遊記,顯然可以情景並融並睹物思人的,亦可以談古說今縱橫馳騁的。因為你寫的東西人家能看得下去,自然是因你抒寫的文字後面所流露的情愫會感染觸發了讀者的神經,甚至產生了情感共鳴。就比如六七年前一幫高中同窗遊歷竹絲湖與石婆窪的情形。因為校花那幾幅照片,而令三頁產生了豐富的想像,而由物象倒映到人像,由風物聯想到人物。也許就是臆測校花拍照背後的心理解讀,乃至其人內心的意識與性情,凡此等等。這景像是人眼裡的景象,所以景象背後的背景,乃人物的文化透視。你能通過石婆窪照片可以洞探其背後拍者這個人的印象。三頁對其高中印象是純粹的,但是人隨著時間的變化,其心理的幻化也是非常厲害的,倒是伊人的性格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幻化。雖在本城,甚至一開始工資關係還屬一個單位,但自從高中畢業之後,卻從沒有接觸過。何止從沒接觸過,幾乎一切都一片荒漠。因為三頁中只有高中印像中伊人,除此再無其他。至於後來三載同學會住房間時聽說一些內部,但對於三頁來說也只是新聞而已。三頁也知道一些零星的其他人的傳聞。感覺人的經歷可能導致其性情的改變,所以經歷了一次,心理上也會改換了門庭一次。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三頁看中的其實並不是伊人的社會地位及階級階層,就是純粹看中了伊人的性格、長相與氣質。當覺得配不上對象的地位,於是就自慚形穢、自然作罷。雖然在此後的隨意文字裡時而流露出這樣或那樣的留戀,那是相由心生沒有辦法的事情,畢竟這一生並沒有見過如此喜歡的人物,起碼人長得漂亮驚豔是最主要的原因。試想一下,三年同窗能天天見到這種喜歡的人物,又何止是三頁一人,不勝枚舉,數不勝數吧。可謂是近在咫尺,可又咫尺天涯。這遭人惦記的事情,也不是誰就能改變的,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所謂哀兵,自然是想通過某一方面的努力,而另一個側面有所努力成果,而不至於不令參照物有所印像,這也是能量轉換之動力使然吧。如果說一個不喜歡的人,甚至極其看不上的人,一方面是因為對方拚了命死皮賴臉地追求者,肯定是因為其長相與性格乃至人生觀不相匹配。要麼自己拚了命地追求物件,是因為看中其性格與氣質,但因為不屬於一個階層或階級,那也免不了各個方面的阻力,並權衡利弊,自然打了退鏜鼓。問題是三頁從沒有這種奢求,並沒有付施行動的非分之想,所以除文字上有一些冒昧,其他方面並不存在一絲一毫冒犯。三頁絕不會做這種事情的,是因為三頁的自尊、自卑與務實。虛擬文字只是一種形式的務虛表達而已。

    其實每次旅遊,三頁最想看到的是古城或或古城牆。前段時間去看桐城六尺巷時,因時間關係,沒有來得及看古城及古城牆。但無為的古城結構在八十年代,基本上還是民國那種佈局。但是已經沒有西門錐子塔與古城牆了。實際一來因為一直十佳貧困縣,基本上保持原始面貌。那個時候,小東門鼓樓也沒有了,這鼓樓所處的地勢相對比較高,因此鼓樓下的城牆根子仿佛還有跡可尋。幾十年後,小東門徹底拆了,有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網友,也可能是校友吧,其瞭解小東門的一切,三頁通過旁敲側擊,得知了伊人家的大致情況,甚至父親的名字,原因其父名字中還有一個字與三頁相同,也不知是巧合還是天意?但是有一點,其父三頁在校見過。那個時候伊人與其妹經常在校內上夜自習。也可能那個時候家家省電。如今看來,在校上自習又能學到什麼東西呢?那老頭個人不太高,挺隨和,有一次還送飯,可能對其很上心的,說明在家裡讀書算過勁的,其餘的讀成什麼樣就不知道了。最終並沒有辜負老父的期望,儘管複讀來年或考上。看其父那善良的樣子,一定就如三頁那善良的樣子。只可惜自此三頁再也沒有見過他。後來三頁上班後,曾耐不住寂寞往小東門那家寫了封長信,聽伊人回信說,是其父轉到學校去的。那個學校可能就如大頭所告知的安慶師範化學系吧。往事不堪回顧。不過後來住在小東門的那位也不知小學同學還是初中同學,並不願透露姓名地告訴了小東門的一切的一切,小東門的前生後世,小東門的前前後後,小東門那裡繁榮的市民階層,以及奇人逸事。充滿著的神秘的迷信色彩。說經過在大半夜聽鼓樓城牆那邊的車馬嘶鳴聲音,他說的有些發生小東門深巷內離奇的事件與悲慘的故事,說那裡面出現各種各樣的怪事情,以及各種各樣的奇異的人物。的確在封建社會,那個地方本來就是萬人坑,鼓樓下的大片地界本來就是古戰場的地方,自然少不了流血戰屍。在無為歷史發生很多次戰爭。且不說春秋戰國的駕邑,宋末元初的抗元,明末清初的張獻忠兩次攻無,還清末的太平天國攻無。這鼓樓的譙鼓從來就沒間隙過。可想而知,那小東門這片鼓樓下的古戰場角逐地充滿了多少血雨腥風。從中微子的理論來說,那裡的陰氣太盛,這火性低的大睡夢中能隱約聽到風聲淒厲,也並不奇怪。如果精通這方面的歷史,研讀這方面的州乘方志乃至古詩人記述,恐怕夢裡依稀風聲鶴唳、戰馬嘶鳴並不為奇!因此那個陰氣太盛的地方出些離奇古怪的人物與事件交不為奇。

    三頁發現古代州乘裡,似乎有風水說,並衍生很多龍脈與天文說,是有專門的章節。比如大安山龍脈只能固不能溢,錦繡溪的水向問題,為了扭轉風水而人為地更正,進而人才輩出。這當然有迷信色彩,可是自古以來都這麼來的,似乎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們是個崇尚傳統及聖賢的民族,就宛若人們崇信宗教而慈化人們的心靈。那個時候小東門錫安堂大禮堂,在一個古城或者小縣城來講,也屬規模很大的宗教禮堂了。況且那一片是回姓聚集大本營,回民的信仰,是不信佛不通道,因為在信教來說,你信這個教,就不能信那個教,否則就是忌諱,也不知道伊人的家族是否錫安堂做禮拜,也未嘗可知。但是祖祖輩輩生活在錫安堂邊,你說一點不受影響,那簡直不可以想像。起碼是聖經的朗頌聲,不可能聽不聽,久而久之潛移默化是大可能的。如今小東門拆去,搬到東門護城河橋對面大東門去了。規模宏大,上下兩層,每年平安夜那三天,人山人海,教義節目從早排演到晚,跨年夜演出,什麼教民自行組織的歌劇、話劇、交響樂,層出不窮,教民三天免費吃飯。但是這是現在,但是在那個時候,小東門錫安堂的教眾顯然是有限的,沒想到如今人們精神世界迷失,反而信教能帶心靈地慰藉,因此教民甚眾。何止錫安堂,就是每年的西九華,正月初一至十五,許願、還願的也不知有多少,人滿為患。從另一個側面說,那個時候雖然日子苦,但人人有飯吃,物質生活不富裕,但精神生活很富裕。從們不用為考不上大學、找不工作而煩惱,小城工人俱樂部每週末都有球隊比賽看。如今人們壓力太大,精神世界空虛,無不焦慮與壓抑,總希望早退休,早解脫,卻又推遲退休年齡。估計退休了,人也淘空了。所以人們以信教為尋求依託,這也是可以理解的。起碼信教而修善,對和諧社會,安定情緒頗有益處的。

    三頁的母親一生是個大善人,所以信佛。一生中也不知搭教了多少,無論是行醫,還是搭救人水火,裁決人糾紛,四鄉十裡,人們稱頌。雖舊社會沒讀過書,但因為過於聰慧,記憶超人,過目不忘,因此遠近聞名,舉城皆知。幾乎到處是熟人,令三頁吃驚的是,就是伊人家的情況也瞭解得一清二楚,只不過三頁從不敢提及,老人家生前曾不經意間說到伊人家的情形,但三頁不敢深入地問,也成了終生的遺憾!這瞭解伊人家情形的最後一道大門,就這樣無聲無息地關閉了。也不知道退休後有沒有機會再見到伊人,來聆聽其敘說其家庭的前前後後。自此三頁瞭解伊人的機會就只能通過網路了。所幸的是,這網路上卻散佈其大量的事蹟,就好象發生在跟前一樣。三頁最大的遺憾,就是一輩子貧窮,如果年輕就賣得起車子,並且在父母親尚在的情況下,開著車子到外面的世界轉一轉。後來下代在蕪湖工作時購了江景房,可是那個時候母親已經老年癡呆了,所以沒看成房子,幾年後就年老故去了。三頁很快也會老的,但是三頁比他們幸運,起碼在退休前學會了開車,拿到了駕照,也不知道壽歲多少,但肯定一退休就會全國各地轉一轉的。這麼多年為子女熬到了山窮水盡,也該為自己的老年旅遊生活做點安排吧。也不知道伊人的父母身體怎麼樣,只是曾經聽那位小東門的不願透露姓名的校友說過,當時拆遷分配裝璜時,聽他家老頭子說一個女兒攤五萬。至於基他的情況就不得而知了。如今小東門拆遷那一片造了好多小高層,面對著東門護城河與護城河橋,人們還會得那曾經令人魂牽夢繞的小東門古巷街坊,旁邊的前新街與後新街還會讓人們記住嗎?只是那遠處糧食倉庫舊址邊的古城牆,隱約讓人們找到一絲傷痕。那時候一有機會就往小東門那條古巷的深處轉,仿佛一轉就是一世,這人生苦短,你就一轉五十年,也再也轉不見了伊人的青春身影。況且這人終會老的,一晃一世就老了,所謂伊人也好,所謂三頁也好,你就是再怎麼糾纏不清,到了年紀老掉了牙,再怎麼也不好看啊!這素顏一定代表不了淺汝。也許年輕時越漂亮了,到了老年反而反差越大。相比年輕時醜一些,那麼年老人再醜也醜不到那裡去,反正都是醜嘛!這皇上邊的太監,哪個年輕時不是小白臉,再老都不長鬍子,但越到老時,臉上皮膚就越鬆弛,反而倒顯得陰不陰、陽不陽了,又好看到哪裡去。你伊人年輕時再漂亮,中年時風韻猶存,老年時少不了魚尾紋、老年斑、皮膚鬆弛,恐怕不素顏一下,也未必那麼靚眼招魂。真的那一年,三頁在逛小東門巷時,突然見到一個身材修長,穿著桔黃色列裝,神似伊人的人,騎著自行車從身邊一晃而去,三頁一回過神來,敢忙跟上去,只可惜很快消失小東門巷彎道中,也不知騎進哪個胡同裡,難道是伊人嗎?肯定不是,那麼一定是伊人的姐姐,也許長相一脈相承嘛!但願如此吧!只是三頁只見過伊人的妹妹,並沒有見過伊人的姐姐,也不知是胖是瘦是矮!全在臆斷中,但願不辜負美好的願望與美好的想像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