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叁頁(柒拾贰)

(2024-07-17 17:47:35)

頁(

    三頁這輩子也忘不了小東門街了。是什麼原因?估計相熟的校友皆知道的。那個時候步東門街還沒拆,那麼這個街道是無數次地徜徉與徘徊,一年又一年,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後來專門研究方志,似乎瞭解小東門街的前世今生,以及小東門巷裡人文風物的來歷,如錫安堂,清潔寺,鼓樓及城牆舊址,包括邊下的自來水塔,以及通往糧食局河 下華林橋畔的輪船碼頭,與巷相通的前新街、後新街等。後新街內據說還有汪氏荷葉地宗祠。那裡汪氏世居東河畔。清朝乾隆時咬菜居士汪有典先世就居此東河畔,此時汪有典就倚此祖上居所的一處簡陋處,並在汪氏宗祠內間房為書塾,教授汪氏子弟。

    汪有典生於清雍正年間出生于無為縣,廬州府府學生員。父親汪國璿,是康熙丙午(1666)舉人文章學業名重一時。有典自幼受到家庭環境的薰陶,加之天資聰穎,勤奮好學,遂博通經典史集,以及秦漢各家之學,尤其對司馬遷《史記》研究精深,並得其精髓。竭10餘年精力搜集明代300年間抗節死義諸賢事蹟編著是書,辛勤考核,因家藏書少,往往從人借抄終於編纂成《史外》32乾隆十三年(1748)付梓民國15(1926)清末舉人盧自濱校訂再看版還著有《望古集》671卒。抗清義士列末卷中。清季多興文字獄,汪竟傳記之,非具一定膽識,不敢為也

    汪有典乃老夫子也。平時喜歡與一幫文友飲酒酬和,但貧秀才又不能自給,沒有多餘的錢經常飲酒,又性不耐獨處,偶爾想飲酒時又往往索諸友人。而這些文友人時時想念他,又見他窮窘,則經常出點錢到汪夫子家邀飲。所以一年中,不與友人相聚者十才二三,每相聚時都暢飲。雖遇大風雨戒不出戶,但文友仍必過邀飲,汪夫子一聽來客屐履聲,就忙不迭迎接友人,哪怕下雨濕滑跌倒也在所不惜。汪夫子於是就聯想到昔日東坡居士造訪黎子雲遇雨,從農家借蓑笠、著屐履前往,遭到路上小孩子調笑,終至家一身泥水飲酒,於是就題其別墅為“載酒”。汪夫子雅慕東坡致趣,見與自己情形頗合,於是就想以“載酒”為自己齋堂名,只是這個想法有十年了,卻始終因為各種原因不能遂願。只是這東河畔先人居住的祖宅,背面的堂屋已經易主。而自己陋室依著邊上長岡,頗有山水竹林之趣。友人每每過往,留飲相歡。覺得屋不足一弓不能稱其為堂。所以想辟地築室一間,懸額於堂門上曰“載酒”,以便於招友朋落坐聚飲以償素願。只是因為婦瘋病以久不能如願,只好罷了這個念想。汪夫子想到這種設想什麼時候能完成,於是先作《載酒堂記》,就待以後何時建成了!“載酒堂”後來是否會築建,也只能尋查汪氏後新街荷葉地後人了。只是後來汪氏荷葉地老祠堂還是被拆了,那麼極具文物價值的雕樑畫棟木石構件被存于米公祠文物管理所院內。據說,後來汪氏宗祠重建于倉頭汪氏荷葉地。

    汪有典著有《晏如室記》。其居去城西八裡許,有長岡,名“陡岡”。以內吳氏為其王母陳太君外家,弟汪蒸彛為表伯子介公婿,依其家築室居焉。汪有典往贅吳家,於甲午冬挈其孥僦屋其地,為獨立門戶。屋東板為牆,橫木其上為梁。梁木凡二,編竹為椽,可二十竿。誅茅於上為瓦。屋廣丈二尺,深八尺高。出入門戶必脫 帽,不則往往觸簷際。內置榻,榻左偏置灶,灶前置桌,載內子裝盒及筆硯等物。桌腹橫一可持續發展,載壺碗匕箸。箸物榻右偏置櫃、竹籠,載書籍與衣履等物。屋牆兩頭各為穴而通光。天晴不甚昏暗,雲霧陰天,往往看不清兒女坐立所在。晨昏舉火,煙四塞不得出,兩眼為之赤出淚漬,睫澀且竦不可忍。盛暑如烘爐,內子執爨,衣衫汗漬至濕。灶下土、屋上茅不可耐風,日又數為雞雀所侵,暴雞時呼群升其上覓草草雀,或養羞於其內,屋輒為之穿,又不能勤補葺。每霖雨至,持盆盛漏不下處,至代以碗盞接雨,夜則興起不能寐,其逼仄破敗如此。屋以外竹數百竿,筍迸出,又有松、柏、梨、栗、桑、樗數千章,時攜兒樵采,頗給於薪。屋角老梅一株,居人時息牛其下,每顧之而笑。屋前數十武俯大河,當春漲起、秋月升,輒登高遠眺,內子或覓酒飲餘,不則烹苦苟以進。高唱髯蘇《大江東去》一闕,不知身在蘧廬也。內子不解詩文,然頗領其意,見餘狂吟大叫,雖饑寒切膚,亦相與兩忘,蓋其夷猶清曠如此也。讀《漢史王章傳》,其抗疏劾王鳳,可謂壯健其偉。獨牛衣對泣,不能處困何歟?班固稱揚雄“不汲汲于富貴,不威威於貧賤”,家無擔石之儲,晏如也。顧仕莽美新,大義缺然,君子譏焉。小築一室,如坐囤中,內子固居廣廈,歸余複安之,且數以義命勖餘謂:“富貴皆倘來耳,惟名節為可久。今與君居此,慎毋謂貧賤。以蔽風雨則有屋,以炊飲食則有灶,以偃息則有榻,以博古則有書,以貯物則有桌、有櫃、有籠,以視夫蕩焉泯焉而悉無有者,不誠豐潤而可樂哉!然則吾瑟君亦奚為而不宴如!”感內子之勖,固名其室為“晏如室”,亦以見士非徒困守貧賤,而名節之不可不兢兢業業也,為記之如此。

    汪有典,字有典,別號訂頑。為什麼號訂頑?汪夫子為此寫了《訂頑別號記》來說明原因。他說自己雖有父母,而不能盡孝養於身前,更不能奉飯食於沒後。自己雖有子嗣並責于事父母之孝,而自己于父母大人之恩卻絲毫沒能報答,又怎能忍心父母大人的棺木日浮厝於荒煙墟莽間,為風雨霜露所侵蝕。而自己一直在外以塾師為業,數十年不能為墳抔土以安父母大人之魂魄。而自己混跡在外不載中,非但很少讓人戮指梁骨而已。如今有伯兄、季弟推以父母之心,與兄弟篤以恩義則猶事父母。可見我有愧對父母兄弟不仁如此,其他族人則又何言!所以每讀《宋五子書》至《張子西銘》,汗水未嘗不發背沾衣。故張子西翁所銘,是痛世之冥頑不仁而思之以訂正。而世之冥頑不仁莫有甚於自己,所以以“訂頑”自警,而思所以仁愛至親。《銘》曰:“生胡為而一例以為生,死胡為而一例以為死。與人同非生之道,與人同死匪死之理,此有典一生所以混混焉其此而已矣,其死也亦冥冥焉若彼而已矣。以上所述就是汪有典自號“訂頑”的由來。

    汪有典乃無為人,字起謨,又字豈魔;號訂頑,又號咬菜居士,又號墮甑老人,又號蓼蟲。九歲失父,十九歲失母,皆不及視含斂。兄弟以貧各居自求食,不常聚而俱早亡。兄如父年四十九,弟如母年三十八。有典不幸苟延而骨肉思薄,連路人都不如,冥頑如此。疊遭坎坷,欲忍心性,之後行事如古人,頗以家信民語自警勵,故號“咬菜”,年至七十餘,萬事皆非,回顧少壯自期,以待終喪夢幻,故號“墮甑”。子年已五十,賴有典賣文為生,然往往饘粥不繼,而有典吟誦自如,蟲居蓼中,既忘其苦,且適午甘,有典似之,故號“蓼蟲”。改字“志謨”為“豈魔”,或言有典畢生窮困,命室當有魔崇,有典不以為然,故字“豈魔”。乾隆二十一年丙子歲春夏奇荒,一石米賣至五兩;而疫症自春徂夏,死者甚眾。人傳災民以榆葉粥度饑,經春簞食豆羹逢寒。百姓紛紛逃亡避荒,像鄭監門畫《流民圖》又看誰繪?汪有典也到沒米下鍋,腸子餓久了,渾身無力,身體受損,三旬九食腸胃都容易撐脹不消化,駐足看景一會兒都站不住。患痰咳嗽六閱月,臥病在床,羸弱不堪,死期將至。汪有典生一生命運多舛,貧困潦倒。先聘洪氏,父亡家貧未能娶,洪氏未入門早故。繼娶吳氏後來得癲狂症二十餘年卒。育一子五女而四女夭,獨子生三孫皆夭,後立族孫為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叁頁(柒拾)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