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叁頁(柒拾)

(2024-07-15 17:45:43)

頁(拾)

    三頁中學與工作之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所處乃舊學宮所在地,是與錦繡溪相連系的。因為三頁讀過《州志》之後,發現三頁初中與高中的所讀的學校,在古代無為州南學宮內。就是真正緊倚錦繡溪的黌門學宮,而不是後來移到無為師範西大街的“黌門”。學宮舊名軍學,即宋無為軍學,也即濡學。宋皇祐二年始建於軍治錦繡溪北。崇寧二年朝廷頒《行舍法》,徙漕台東隅,仍遷西隅。政和四年複遷錦繡溪故址,堂、序、齋、廡俱稱秀麗。建炎、紹興間毀於兵燹。淳熙戊戌淮南節度使薛居實大修學宮。這節度使,唐中期所設,總攬數州軍事,同時兼領民、財權職;宋初仍設,但權為榮銜。學宮元季盡為灰燼,明洪武五年知州王奉訓重建,繚以周垣。宣德十三年知州王仕錫建講堂 、齋舍。天順間知州楊仕宗重修。宏治、隆慶、萬曆以來,知州辛文淵,州同洪邦光、趙範,掌州事查志文相繼重修,恢拓潤色,視昔有加。崇禎二年知州李春華重修。清朝順治九年知州佟國楨葺沼,丹鑊一新。康熙三年,知州李祐之、學正曹鼎臣捐修,眠臣改天香亭建樓名“天香閣”。二十年知州王國輔、學正史逸孫、訓導何嗣和倡修未竟。三十三年知州張國楨專修“尊經閣”,有記碑三。三十六年知州李璋重修泮池石橋。四十六年知州胡良佐修葺。乾隆元年學正放映 升、訓導金鯨式鼎修“大成殿”。十三年江防同知王又僕倡捐鼎修。五十七年知州蘇椿倡修未竟。五十九年知州顧浩勸輸重修。

    三頁上初中時,學校南門通往錦繡溪,黌門已然不在。但後來為了創省示範高中,搞了一個類似祠廟的彩色門樓子,估計與古代的黌門根本不是一回事。但是門內的月牙池還在,月牙池即泮池,據說泮池外邊小巷子裡有個“龍眼井”,也“龍眼晴”。但月牙池中間有一條土路直通校內,據說古代上面有個泮池橋,計三道,康熙三十六年知州李璋重建,乾隆十三年重修。也是後來申報省示範高中時建個月牙橋,也是仿古的搞得花裡胡哨,上面還有幾個校長、副校、主任什麼的題字並落款,用以千秋萬代都曉得叫什麼名字。大凡落款的都有頭銜,就如入《州志》的人物大凡有頭銜。好比這上班的,上一生班,好歹一個股長、主任什麼的頭銜,似乎在社會上名譽好聽一點。想到大長腿乃主任、研究生、高級教師,放在任何同學跟前,都是很有面子的。還有那合肥女老闆、馬鞍山小老總,這名頭叫起來挺響的,面子上也過得去。據說學校民國時黌門欞星門(儒學門)、月牙池與都還在。欞星門三座,乃康熙十三年修建,六十年公捐重修門外連接錦繡溪的街道即登瀛街。嘉慶七年公捐甃石,沿以石欄。想當年大長腿就是趁黑夜沿此登瀛街經過黌門拐入黃泥灣通往體育場小路,用小石子兩次砸開了三頁的小鐵窗的。

    那個時候,三頁滿腦子都是大長腿高考前在繡溪公園背書的情形,於是隔三差五地就在公園裡徘徊,老是想萬一有一天在公園裡還會遇到呢?可是這公園裡逛了幾十年,結果沒有一次再窺見。據說繡溪公園是民國戴端甫縣長建的。繡溪在古時叫錦繡溪。也叫南池、雙溪。因為兩溪中間有一條蜿蜒小路,中間有石拱橋讓雙溪相通。後來三頁翻看《州志》,石拱橋原先的名字可能就叫見龍橋,一名觀政橋。因為後來錦繡溪還有一個稱呼叫“觀震潮”,原先估計就叫“觀政潮”。三頁在明步騧公《懶蠶居士遺稿》中有詩《建龍橋乘月納涼有感》。這明末錦繡溪“建龍橋”的前身,可能就是“見龍橋”。“建龍橋乘月”可能寓意登科騰龍、蟾宮折桂。因為見龍橋直通“登瀛街”及“黌門濡學”。從建龍橋上眺望,四水相連。波紋漣漪,微波蕩漾。

    《州志》載錦繡溪及黌門濡學西還有“回龍橋”,以溪水迴旋得名,錦繡溪水南門盡頭與外河眾流匯,稱“鬥錦橋”。據《州志》記載,錦繡溪畔舊有敬一亭、身圃亭、挹秀亭、天香閣等,它們應該原紫芝山頭下東倚。後紫芝山頭建有烈士陵園、紀念館、紀念塔等。錦繡溪舊本蓄魚,供學宮師生會饌費,後任民釣罟,貪者藉以資生。乾隆三十八年,州衿呈學正俞江申詳藩憲,招佃業漁,居民苦之,近稍弛其禁,乃稱便焉。錦繡溪也就叫“明堂水道”。因錦繡溪在州南城學宮前,明掌州事查志文賠償此黌門學宮隔溪對面紫芝山系儒學印岸,亦稱儒學印山。恐民鋤蔬傷地脈,捐俸贖隸本學。又相學南明堂湫溢,複將呂成聲首出官地,貼價抵易拓之,又學宮前錦繡溪官池,明正德間州守楊鐸、同知帥清廣之,周圍築堤四百餘丈。淫雨溪溢,其水東瀉無情,州守吳臻沿河浚渠,引水自坤宮流出,次秋吳廷翰果中鄉魁,歲久渠塞,州守越范修之,且增築印墩焉。署學正金玉式曰:“錦繡溪水,向出辰方,取申子辰局,經鬥錦橋,自東轉北。宋及明初,科舉蟬聯。後改出坤宮,雖次年吳廷翰秋捷,後乃科甲寥寥,則水宜東出明矣。但鬥錦橋一帶,地勢隆起,系學宮青龍,護沙恐水流破。”

    學宮來龍,本州濡學宮來自西城入,蜿蜒軒翥,勢如飛龍,芝山繡水,映帶肖後。宋咸豐平以來,人文甚盛。自明末兵燹後,黃鎮屯軍,城內,城內井邑邱墟。遂有市棍乘亂開設油榨于學宮之脊,盡夜擊撞,震驚聖靈;且榨聲震外,又為州治白貞節之首,以致災禍並興。學辟谷陳夢龍、劉酉相繼卒官;州進士沈志彬、朱前詔、王履同、舉人王政新等俱為夭折;其生員瘋顛暴卒者難以枚舉。青鳥家言“榨打十裡空”,其驗亦如此。順治十六年,州紳公呈前州州守劉顯第押令起榨移置效外,隨申請按院衛公貞元批:“強設油榨,震驚娃靈,大幹法紀,仰廬刑嚴審,勒石永禁。”延數年,僉壬因緣為奸,仍設立舊址晝夜撞擊於後,俎豆不靈。康熙十二年,州紳又公呈州守顏堯揆批:“城中設榨,聲動四鄰,已為不便。況聖宮之後豈容震驚,仰即拆去,並取本人、四鄰結狀繳。吳人吳坦啟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