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叁頁(伍拾叁)

(2024-06-26 15:17:14)

頁(伍拾

  三頁每每遭遇挫折或心情低落時,總會遠離城市塵囂,遍訪尋山問寺。三頁在閱讀十三世祖步騧公《懶蠶居士遺稿》中,看到先祖在雙泉寺前後牆壁上皆有題詩,即《雙泉 寺聽泉》《詩書雙泉半山庵,春暮出門作》《別雙泉寺半山庵》。雙泉寺,座落濡須西雙泉山,前身是福源寺,始建于唐貞觀二年,頂梁有“李世民禦建尉遲敬德監製”,原舍利子後為省博物館收藏,塔建為縣文物館收藏。今屬國家級天井山森林公園。有古檀樹距今1300年歷史,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天井山蒼松翠竹,環繞群山,泉水瀠洄,鳥語鳴喚。雙泉寺古刹盛譽,聞名遐邇。青檀挺拔,逾越千年。金棺銀槨古藏舍利,碑塔肅穆,北風蕭寒,據說有七旬方丈,歎息文物古跡荒廢,而潸然落淚。每每名人文士路徑於此,仰望窈窕青山曲徑,駐馬佇立而望,雙泉源頭分為兩派,混混碧流凜冽水寒。千年古檀巍然巨幹,雙泉古檀欲撐天,閱世千秋又百年,此樹不應度寂寞,祈願福澤惠人間。高僧慧蓮子訪雙泉寺詩曰:“青屏十裡又塵戀,入耳鐘聲覓覓殘。水始雙泉歸大海,香初一刹溯長安。周山著意今描畫,寶杵隨梵古化檀。歲月悠悠由大數,木魚音繞子陵灘。”

  《雙泉寺聽泉》中說:山泉的聲音不一定從山一形成時就有,自從此山形成,山林草木茂密,“五藏之氣“滋潤,自然清泉潺潺、溪流涓涓。山中寺宇興廢成衰,天地一瞬,彈指一揮,當年明月。山中泉溪或深或淺,只是遙想當年。泉水一旦流深,就會發不出聲音。就好比人的情感,一旦深厚,也就會顯得淡薄。歲月悠悠,往事歷歷,山泉古寺正如隨著歷史的長河,歲月流逝之漸漸抹去。雙泉古寺,流水無情。多少聽泉遊人,都曾度過此世。暗隨泉水,雙泉寺前聽“風雨”,心田隨生暗泉,流入溪下農田。由此可見,十三世祖步騧公在傾聽雙泉古寺前清泉潺潺,感歎水木年華的無情流逝,空有才華,懷才不遇,心有大志,難以施展。惟有“明月聽古寺,清泉石上流。”

  《詩書雙泉半山庵,春暮出門作》中說:從雙泉寺半山庵春暮出門,桃花夾著道路,蜿蜒彎曲,逶迤相連。紅煙綠霧,一望無際,應接天際。來路不如歸路險峻,從山下往上爬,總覺得上山維艱。清泉流聲不絕接耳,一路循溪尋覓。山色隨著人到而呈現眼前。回望高峻絕境聳立千丈巨石,說那裡就步騧公飲酒讀書的山岩。

  《別雙泉寺半山庵》中說,十三世祖步騧公攜帶五尺殘書,隻身投奔于山林石關,如鳥獸入林,棲身而歸隱。岩頭駐下,飛雨潺潺。陶冶在這涓涓溪 流、淅瀝清泉的幽靜環境下,才能靜下心來細細研讀縝密深奧之經書,如腸胃所受五穀能血脈清暢,心脈貫通。由此可衍生為步騧公崇尚道士隱于山林,研究道教經典,閑雲野鶴,與世無爭無為而治,心態平如,寧靜安定。平生因緣卻而與山林份淺,遺憾不能一輩子隱居山林,而苟且如青蓮居士一樣,而“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但畢竟“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無奈人生無常,輾轉流離,不由自主。剛剛入山林卻又要出山,不得不恨別難舍地離去雙泉山半山寺。古代文人崇尚陶潛歸隱山林,遠離世俗政治之紛擾,與歲寒三友為伴,山石聽泉,林月吟讀,尋求心靈的寧靜。十三世祖步騧公年少古讀詩書,卻功名難究,在遊歷山川中,或結社詩行之吟詩對和,或尋求寧靜之獨自陶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