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頁(伍拾貳)
三頁有很長時間住學校教工宿舍,那個學校也是三頁的母校,實際上三頁從五、六歲時就是城西郊檀樹搬到西門西大街邊的學校教工宿舍。那個時候的檀樹鄉叫檀樹公社,檀樹公社包括檀樹大隊,大隊下面就是自然村。檀樹鄉那個時候屬於石澗區,而護城河內的無城才屬無城鎮。因為檀樹中學也就是一個檀樹鄉的初級中學。幾十年後隨著城市逐漸擴大到城郊以外,因此檀樹中學逐漸演變為四中之完全中學。而如今的那個熱愛文藝的女校長,把校刊命名為《檀樹》,讓多愁善感的三頁搞得很感動,為此聯想金牌村陳去棄《檀樹記》並附帶發表了關於《檀樹》之評論:“金牌村人陳去疾著有《香檀記》,陳公文筆令我友邦驚詫,驚為天人。另一方面我為檀樹人,我最早在檀樹中學,也就是無為四中的前身,早前有檀樹公社、檀樹大隊。我既屬檀樹大隊J、H生產隊。您竟然搞了《檀樹》校刊,我感動了,您是個有心的人,您是個特別的人,我感謝您了!那‘檀樹’可是我的故鄉啊!”
三頁的父親解放後在某校當炊事員,並且還是校務委員並DY,因工作出色後來被調主管部門當炊事員。後來大廚似乎目空一切,儼然獨孤求敗。三頁很不服,並親嘗他在館裡新燒的菜,心中五味雜陳,不知說什麼好。已經是添加劑與調味料蓋過了原汁原味原生態,乾脆放點Y片殼子好了。你會殺豬宰牛、開腸破肚、庖丁解牛、紅案白案、等等等等一條龍百事通、萬事不求人嗎?你能就最簡單的材料而精妙地把握火候嗎?真是無語了。搞得像三頁沒見過什麼市面似的,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三頁覺得,民間指不定會有什麼天賦異稟、特殊才能甚至特異功能的人。不要有色眼鏡看人,高手在民間。也可能其貌不揚、不修邊幅的一個看似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說不定就有著異與常人的驚為天人的才技。這種人,三頁一開始也自認為自己學了點古文,沒想到因為共同的志趣,而衍生出很多出類拔萃的同道者,有人是讓三頁望塵莫及,不得不佩服的五體投地。其中就有圖書館館長,一生致力於整理古籍並諸多研究成果。如校勘出版《相山集》與《香花墩志》以及“米芾文集”等。有一天,他在一中找到了三頁,特意去拜訪盧秋浦其子,求訪其父的人生閱歷。
如此人很少得知盧秋浦為何許人也?在清末民初,本域文壇傳聞有“秋浦文章六嶽詩”之讚譽。也就是當地盧秋浦的文章、方六嶽的詩詞為最者,他們皆為當時文壇“無城十老”之列。大凡當時各姓家族修宗譜時,皆請盧秋浦或方六岳並陳厚植寫《譜序》的。如今圖書館長已整理編輯好《盧秋浦文集》。當時三頁向館長要了一本他校勘本籍宋相王之道《相山集》,只是《香花墩志》校勘本一直沒有得到。而香花墩就是“包孝肅公祠”所在地。這合肥,亦安徽省會所在地。之前,三頁終於完成了《廬州府志》的整理工作,歷史的合肥、廬江、滁州、無為、巢湖屬於廬州。合肥歷史上也屬於廬陽。再加本域的宋代宦相王之相“一門三桂”,三朝為相與合肥包公同朝為官,又皆屬廬州籍人。況且三頁心中所屬就是廬陽最美巾幗英雄,也不知離香花墩這塊風水寶地有多遠,所以心心目目想慕往觀瞻,拜謁“包孝肅公祠”,包公祠也就是祭祀包拯的專祠。“孝肅”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後賜給他的諡號,以評價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
包公祠位於包公文化園內的香花墩上,據《廬州府志》記載:“香花墩,在城東南門外濠中,是包公青少年讀書處,本為公祠,蒲葦數重,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另據碑文記載:包河小洲上原有一座小廟,明朝弘治元年(西元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字克明)見小洲環境風景幽雅,遂將小廟拆除,改建為“包公書院”,並改洲名為“香花墩”。1539年,明朝禦史楊瞻把“包公書院”易名為“包公祠”。“包孝肅公祠”外包河裡清澈的流水繞著高聳之橋,幽雅的勝境凝結了這座著名的包河畔香花墩“包孝肅公祠”遺址。可見大宋這座高聳危立的大橋下面,卻流淌著像包公這樣的德行高潔負有名望士大夫的一股清流,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一個力主政治清明而與腐朽勢力作鬥爭的政治派別力量代表。
拜謁包河畔香花墩“包孝肅公祠”之先賢祠,吟誦祠內緬懷古代聖賢包孝肅公廉政嚴明事蹟的歷代詩賦、贊序楹聯,靜正肅穆地豎立二此。自古以來,躬行正義
、仁政愛民的古代聖賢,未出仕之前,心定是以身作則的修仁行義的有為之人,其仁心必然是恬淡平各而趨於純正,其言行必然符合正義或道德標準。包公嚴氣正性、辭嚴氣正冠絕當世,道德品德的精神光耀千年,被世代祭祀。在此包河香花墩包公祠影子外層衍射的意欲何為魍魎暗影,在剛正嚴明的包孝肅公面前僅僅又算什麼?只能黯晦消沉地歸於被恥辱賤視為卑下地位的塵世潮濕泥渣。殘碑斷碣殘缺文字辨識著舊時的歷史遺跡。包孝肅公祠內先前遺留下的包公塑像,莊嚴地高高聳立。瞻仰“包孝肅公祠”,挹取古代聖賢的清風高潔品格,使軟弱無能、膽小怕事的懦夫,可以奮發向上擔當起剛直不阿的報國之志。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