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
(2016-03-22 17:11:57)
标签:
博文 |
分类: 博文 |
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
中南大学曾长秋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以其便捷性、数字化、多媒体化等特点,不仅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而且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党建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研究和探索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已成为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特点
1.教育手段更加特殊有效
在高校这个相对封闭的整体内,对学生党员进行先进性教育所采用的传统的谈话式、汇报式、会议式等教育手段一度极具影响力。今天,传统的教育手段在网络信息流的冲击下迅速弱化。网络把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等集成在一起,其信息容量不受限制,传送速度快,时效性强,而且不受地理、时间和空间因素的约束。大学生党员能够通过浏览器方便、快捷地阅读和检索,以获取大量信息,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留言、在线交流等方式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广泛运用于教育的结果, 不但会引起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表现形式的变化, 还必然引起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这三个教育基本要素之间发生实质性与结构性的变化, 从而引起教育模式的彻底革命。网络在高校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的作用,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意义的广播、电视、录像、录音、幻灯等视听形象化手段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文、图、声、像并茂,人机交互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2.教育内容更加鲜活直观
网络文化传输内容非常丰富,涉及到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领域。这些信息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反映时代发展的前沿动态,为高校各级党组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借助丰富、鲜活的网络资源,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内容可以更具时代性,更加突显党员教育的主旋律。
同时,网络在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中的日益普及,进一步开阔了广大学生党员的视野,改善了学生党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党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通过新知识和新观念的扩散与传播,可促进学生党员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些为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了条件,必将极大地促进学生党员对党的执政规律和建设规律的准确把握,极大地推动了高校党的建设。
3.教育格局更加开放难控
互联网弥补了传统意义上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局部性、相对封闭性的不足, 呈现出社会性、开放性的特点。人类的思想财富在网上多维集成,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大面积地散发和频频创新。也正是由于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其信息精华糟粕并存,甚至一些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自由化言论和思想,也通过网络在校园内传播,很容易使自制力较弱、好奇心强的大学生党员受到误导。
同时,网络世界互动关系的虚拟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增强了人们感情上的隔膜,淡化了政治意识、阶级意识,甚至国家、民族意识,这其中不乏党员。能否保证党员对党的无限忠诚和信仰,是关系到党的建设开展的基础;能否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及时捕捉信息,准确掌握学生党员的思想变化,将影响到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途径
1.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先进性建设打好思想基础
学生党员作为大学生群体中的先进分子,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先进性建设的思想基础。网络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利于健全大学生党员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结构,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高校党建工作者要紧跟形势的发展变化,分析利弊,充分利用网络的特点,努力建设“网上党建”新阵地,把校园网络办成沟通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之间联系的桥梁,办成广大党员交流思想、进行自我教育的园地。通过建立网上新闻信息发布渠道,在第一时间发布即时新闻,使各级党组织、党员以及广大网民以最快的速度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了解党和国家以及学校的重要新闻,确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发挥党在互联网上的“喉舌”作用。
同时,要主动占领网上意识阵地,将经典著作、优秀的文化作品( 影视、文学、书画等)、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等文献资料上网,形成网上强有力的主流意识形态,为广大干部群众提供理论思想武器。通过网上党建理论研讨阵地。定期发布党建理论研究成果,引导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关注理论热点,掌握最新研究成果,指导具体工作实践,也可开设“热点问题论坛”等,引导人们采用“留言板”、“网上聊天”等形式,发表意见,促进交流,统一思想。也可开设网上组织建设与作风建设的专区,由相关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凭密码权限登录,进行网上民主评议、网上递交申请书、思想汇报等。同时要建立一套具有快速反应能力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力求将网络有害信息消灭于始发之际,将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2.加强对大学生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教育,为先进性建设打好理论基础
在校大学生大多在18-22岁之间,正值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是他们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急剧变化并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高校学生党员虽然是青年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但身心发展阶段的共同性决定了在心理发展上,同样也具有两重性。
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特别是在对其进行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培养,必须把握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党员心理发展和思想认识可塑性较强的特点,高度重视对他们进行党员角色意识、党员先进性意识的培养。要通过积极营造永葆先进性的良好环境,促进他们把对党及党员的先进性的认识与内心体验积极升华为对党的无限热爱,对党的事业的执着追求,并把这些认识和体验转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另一方面,要针对大学生党员心理发展的特点,不断改进和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对大学生党员进行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和培养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党员认识活跃,渴求新知的特点,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充实和丰富教育的内容,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这个新载体,不断改进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组织生活的学习方式,培养大学生党员科学的认知方法,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注重大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为先进性教育打好实践基础
党员的先进性既体现在静态的理想信念上,更体现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上;不仅仅是一种思想境界,它更是在实践中的积极参与及奉献行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首要的是立足本职岗位,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在学习上做标兵。但作为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与骨干,应以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为宗旨,利用多渠道实践先进性。如主动联系身边同学,特别是一些“三困生”(学习困难生,心里困难生,经济困难生),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与此同时,还应该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与公益活动,使大学生走出象牙塔,融入社会中。在了解社会、增强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运用自己在学校中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奉献于民众,增强社会责任感。要积极创建文明宿舍与文明课堂,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做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排头兵。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党员应具备良好的网络法制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道德观念,高度自律,不断提高自己的党建理论修养和额自身素质,增强自觉维护真理、维护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能通过网络,不断改造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为同学们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做好表率,从而真正体现“一个党员一面旗帜”。
4.培训一支高素质的党建工作队伍,为先进性教育打好队伍基础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网络建设的逐步完善,高校党建工作者不仅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头脑,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熟悉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同时也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熟悉网络技术,熟悉网络文化的特点,树立“依靠科技,增强党建工作生命力”的新观念。
加强对党建工作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三个途径:一是加强对现有党建政工人员的培训,包括电脑操作、网站建设、管理技能等;二是面向社会招聘具备这方面特长的高素质的政工人员;三是开展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要充分重视和发挥青年人的参与自主性,号召那些懂网络技术的教师党员、学生党员参与优化网络活动的包装设计,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建网络的交互性和可参与性。从而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素质过硬,能扎实开展“网上党建”、充满活力和战斗力的党建工作队伍。只有能动得鼠标、敲得键盘、编得网页、解答得了热点问题的政治上合格、技术上过硬的行家能手,才能及时洞察、发现和解决网络信息传输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的吸引力和战斗力。
开展先进性教育是党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根本条件和要求,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既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保证。信息网络化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深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途径,它要求我们高校党建工作者务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面貌,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创新工作思路与方法,开拓信息网络时代的高校党建工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