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哑评学中医-中医关于中风的概念

(2025-10-26 10:29:50)
标签:

健康

中医

文化

分类: 医药

中医关于中风的概念

中医的 “中风” 是指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对应现代医学的脑梗死、脑出血等脑卒中范畴,核心病机是 “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与 “风、火、痰、瘀、虚” 五大病理因素密切相关。

一、中医中风的核心定义与发病特点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强调 “突发性” 和 “症状的特异性”,其核心概念包含以下 3 点:

发病急骤,变化迅速

中风多为 “卒然起病”,即突然发生症状,且病情可能在短时间内变化(如从轻微麻木迅速发展为偏瘫、昏迷),故古代又称 “卒中”,形象描述其发病如 “风邪骤至” 般迅猛。

核心症状固定

无论证型如何,中风的典型表现集中在 “脑神受损” 和 “经络阻滞” 两个层面:

脑神受损:可出现昏迷、嗜睡、神志模糊(中脏腑),或仅言语不利、反应迟钝(中经络);

经络阻滞:必然伴随肢体功能异常,如半身不遂(一侧肢体不能活动)、偏身麻木(一侧皮肤感觉减退)、口舌歪斜(嘴角向一侧歪斜,流涎)。

病位在脑,累及经络脏腑

中医认为 “脑为元神之府”,中风的根本病位在脑 —— 若脑脉被瘀血、痰浊等阻滞(脑梗死对应 “脑脉痹阻”),或脑脉破裂、血液溢出脑脉之外(脑出血对应 “血溢脑脉之外”),都会损伤元神,进而影响经络(肢体活动)和脏腑(如心、肝、肾功能失调)。

二、中医中风的核心病理因素

中风的发生并非单一因素导致,而是 “风、火、痰、瘀、虚” 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患者的核心病理因素不同,这也是中医辨证的关键:

风:分 “外风”(古代认为外感风邪可能诱发,现代更侧重 “内风”)和 “内风”(由肝阳上亢、阴虚火旺引发,如情绪激动后肝风内动,突发中风);

火:多为 “肝火” 或 “痰火”,如长期熬夜、饮酒导致肝火上炎,灼伤脑脉,引发中风;

痰:指 “痰湿” 或 “痰热”,体内痰湿积聚,阻滞脑脉,或痰郁化热,扰动脑神;

瘀:即 “瘀血”,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瘀血阻滞脑脉,是中风最常见的病理基础之一;

虚:多为 “气虚” 或 “阴虚”,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易生瘀),阴虚不能制阳(易生内风),均会增加中风风险。

三、中医中风的经典分类(核心辨证依据)

中医根据中风病情轻重和神志状态,将其分为 “中经络” 和 “中脏腑” 两类,这是临床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的首要依据,与现代医学 “轻症卒中” 和 “重症卒中” 的划分逻辑一致:

分类 核心区别(神志状态)  病情轻重 典型表现

中经络 神志清楚,无昏迷 较轻  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语不利

中脏腑 有神志障碍(昏迷、嗜睡) 危重  除肢体症状外,伴呼之不应、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

四、中医对中风的预防与调护理念

中医强调 “治未病”,认为中风可通过干预病理因素预防,核心思路包括:

控制 “危险因素”:如调节情绪(避免肝阳上亢)、清淡饮食(避免痰湿内生)、规律作息(避免阴虚火旺)、适度运动(增强气虚,推动气血运行);

早期干预 “先兆症状”:若出现 “一过性肢体麻木、头晕、言语不清”(中医称 “小中风” 或 “中风先兆”),需及时调理,防止发展为典型中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