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顺风:逻辑之外(续六)

(2009-01-21 18:27:07)
标签:

逻辑

假言命题

循环定义

顺风

文化

分类: 顺风杂谈

顺风:逻辑之外(续六)

文/顺风

    “逻辑之外”对传统的突破既发生于外在表现形式上也发生在内涵和本质上。在外在的形式方面,作为一种“思考”的主观范畴,“逻辑”思维总是依赖于特定的语言体系,受到不同语言之规则、语法、词汇特征、惯例等方面的限制,因此“逻辑之外”必然意味着对语言的进一步突破,让思维从语言的局限性中摆脱出来是寻求“逻辑之外”的一个重要环节。

    人类没有语言则难以实现现代的沟通模式,但这不代表人类没有语言就无法思考,许多思维过程应该是超越和摆脱了语言的束缚,比如当一个学者灵感一现、突有所悟时,或者当他产生某种直觉、预感时,都需要采取非语言的思维操作方式,这时的语言反而会成为个人与自我沟通的障碍,反而会拖垮思考。再比如有声阅读、无声阅读和默读这三种不同的阅读方式中,真正只面向词句意义忘记所有发音的所谓无声阅读的效率就超过默读,后者因为在意识中仍然保持对所有词句的发音反应而受到语言的拖累并消耗掉某些大脑的思考资源。

    寻找“逻辑之外”的过程是一段相当的历史过程,是人类进化史的一部分,是一个改变人类思考与语言的关系过程。其中最本质的要求是解放更多的大脑思考资源进行直接的运算——越来越象计算机的运算,而把预定的、后天的、社会性同时也是历史性的外部思考规则的枷锁去除。这并不难理解,须知计算机在运算时对底层规则和程序的存取完全成了一种自然的反馈,成了计算总任务中可以忽略不计的部分——与此相比,人类目前的思维过程却不得不依赖且纠缠于太多的语言表现因素。

    “概念”是语言逻辑的最基本要素,不同语言体系中的概念形式大不相同,但他们所指向的对象事物却总是存在着交叉、一致、从属等方面的可比性,这构成了“概念”一词本身的逻辑基础。问题是“逻辑之外”的“概念”这一基础是如何被颠覆的?按照现有的人类认识显然异常难以理解之。“逻辑之外”中的“概念”只能够被循环定义:既然它是“概念”,就应该是“概念”此概念所指向的“概念”,而这在逻辑尺度下存在同语反复、循环定义的问题,是不符合逻辑规则的定义。可是,“逻辑之外”恰恰只能够采取这些定义方式,否则就不成其为“逻辑之外”了。

    由上,我们应该大致感觉到“逻辑之外”与现有逻辑理论的一些差别了。在外在形式层面探索“逻辑之外”的抓手之一,就是认真思考那些典型的逻辑错误,据以对那些被认为天经地义的基本逻辑概念、逻辑命题、逻辑推理提出质疑。比如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的逆否命题,或必要条件假言命题的逆命题的不确定性一旦被人类在“逻辑之外”的思考空间中所认识理解,这不啻于数学发现史中从实数向虚数的一跃。

    当然,如前文所述,“逻辑之外”绝不是依赖于对现有逻辑体系的批判和发展而可达到的目标,以上事例仅反映了“逻辑之外”思维方式的某个不起眼的侧面影象,仅为说明人类对其既有的主观文明成果所应该采取的一种相对化的谦虚态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