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顺风
“非搜索类全息运用”主要指那些不涉及具体的有目的、动机和方向的基于数据挖掘和关系匹配的自动化的运算处理进程,比如自动显示定位、自动聚集相关人群、自动积聚和提供知识等等。作为是全息的典型运用之一,搜索在全息发展的初级阶段构成全息运用的主要形式,在维度、流程、对象、信息载体、传播性、技术要求、智能性等很多方面,搜索运用与非搜索类全息运用之间都存在巨大差异。
一、维度
目前的搜索还属于主要基于平面网页的二维搜索,对于涉及立体形态和立体进程的知识和信息基本无能为力;“非搜索类全息运用”则既开发大量三维空间的数据价值,又开发人脑中的超维价值,还开发引入时间概念的四维时空中的知识和信息价值,“全息考古”、“全息研发”、“全息组织”、“全息活动”等未来的全息范畴都与“非搜索类全息运用”紧密联系,而与目前的“搜索”概念关系不大。相对于目前的“搜索”概念,“非搜索类全息运用”对维度的扩展主要是从时间、空间、逻辑、思维、目的、任务、状态等方面进行的,而且广义的全息维度扩展已经涉及所有可能存在的节点分类特征,已经可以实现在任何维度标准下的“世界重组”。
二、流程
在目前的“搜索”中,用户输入、后台遍历和用户反馈、数据抓取、索引建设、页面排序等构成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其中用户参与环节仅在于关键词输入以及有限的搜索偏好设置;“非搜索类全息运用”不仅突破了现有的“目的性”搜索的束缚以形成“没有关键词”的数据服务,而且在从用户起点到用户终点的数据处理流程中很好的平衡了服务方、技术与用户(被服务方)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用户既参与数据抓取、索引建设、页面排序,甚至还参与后台运算模式优化、个性化定制以及搜索价值分配链。
三、对象
目前的“搜索”对象主要是“一站式”的知识和信息的大杂烩——垂直搜索和个人化搜索的发展在Google或者百度的现有模式思路基础上根本是缘木求鱼,可惜大量中小网站对此却不甚了了,而且他们的影响力事实上很难改变现有搜索的“一站式”垄断特征。“非搜索类全息运用”的对象从知识和信息扩展到更多的领域,形成更完备的维度,诸如位置、个性、逻辑、遗迹、规律、关系、经历等多样化的处理对象虽然从根本上仍然属于知识和信息的范畴,但是与现有的搜索体系中的“知识和信息”相比,“非搜索类全息运用”的对象具有更强烈的广义知识性和广义信息性,这样庞大的任务是“一站式”服务所无法解决的。
四、信息载体
目前的“搜索”主要面向网页,如果考虑到移动搜索的发展,仍然脱离不了对于某个特定的信息载体的依附性,比如一定终端所显示的“网页”——知识和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都是以网页为默认载体完成的;而“非搜索类全息运用”则完全摆脱了网页思维的限制,他的数据处理对象更接近于事物的本相、本在、本为——也就是说“非搜索类全息运用”的数据处理活动在地理上、逻辑上和商业上都与万千变化的对象发生更紧密的联系和接近,“载体”不再想“网页”那样更接近于服务方或被服务方,而是直接在接近于数据处理对象的位置进行异常多样性的运算活动,同时尽可能的拉近服务方与被服务方与数据处理对象的距离——既包括时空距离,还包括逻辑和情感距离。
五、传播性
目前的“搜索”主要是显性传播,虽然他已经具备一定的对于人类行为数据传播进行开发的影子;而“非搜索类全息运用”则大量包容以数据背后的数据、行为背后的行为、宏观之上的宏观、历史之后的历史等为特征的隐性传播内容,“非搜索类全息运用”是目前可见的唯一有望导致传播理论革命的新概念,“全息”运用本身具备强烈的传播性,但“非搜索类全息运用”区别于现有的搜索传播的最大特征在于其将传播注意力大规模的转移到对于包括人类社会潜意识、个人命运趋势、企业组织前途、学科研发方向、群体行为特征等在内的隐性传播内容的处理和运用上。
六、技术要求
目前的搜索技术在自然语言处理、程序系统优化、数据挖掘、索引和数据管理、数据抓区等方面已经发展出一整套性能完备功能强大的系统技术,“非搜索类全息运用”在技术上与现有搜索运用的最大区别有四个方面:一是“非搜索类全息运用”将在现有搜索技术系统基础上全面发展语言和语义处理技术,这恰恰是目前搜索技术系统中最具备人性化和传播本质的技术,是真正不会“过时”的核心技术;二是“非搜索类全息运用”将大量开发与用户参与和控制有关的模块技术,在用户端的运算能力将得到加强三是“非搜索类全息运用”将建立在分布式、多样性的紧密接近对象节点的数据处理技术体系,数据进程在对象“附近”贴身完成;四是“非搜索类全息运用”中P2P技术将被广泛采用而成为一项基本架构的技术基础。
七、智能性
目前的搜索只能够说形成了基本的单一化智能雏形,他更可能向着互联网总体化智能方向发展,但无法形成多元化的在线智能,这是一条漫长之路;而“非搜索类全息运用”则有助于在用户端和对象端的智能发育,进而形成分布智能结构的发展前途。但无论是搜索还是非搜索类全息运用所形成的智能都不仅仅是全息系统本身的任务,而应该和人类社会发展、计算机基本原理升级、数据运算模式革命等共同作用才可能达到真正的智能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