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4884):磬中之王商后期虎纹石磬

标签:
虎纹石磬磬中之王安阳殷墟中国古代基本陈列国家博物馆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商后期虎纹石磬,1950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大墓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形体最大的商磬,可称为商代磬中之王。
在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基本陈列展区,看商后期虎纹石磬。
武官村大墓在安阳殷墟已发掘的墓葬中为规模最大的一座,面积340平方米,容积1615立方米,虽早年几经盗掘,但仍残留不少器物。这次对殷墟的发掘,是一次为配合社会发展史学习的主动发掘工作。而武官大墓中的发掘,陵墓中的殉人和祭祀坑中大量的被砍头的人牲的发现,在当时学术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殷代奴隶社会性质的讨论。
八音,是我国古代最早对乐器分类采用的方法,即通过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质对乐器进行划分。其中石一类的代表乐器即为磬,也是出现较早的一类乐器。
虎纹石磬石质呈青灰色,形状与二里头东下冯遗址出土的石磬大致相同,上方有一供悬挂圆穿。长84厘米,宽42厘米,厚2.5厘米。石磬表面双线阴刻一只伏虎,“臣”字形眼,张口呲牙,拱身卷尾,足前屈,颇有欲扑出猎物的既视感。虎身饰斑条纹,尾饰鳞纹,雕琢十分细腻。据测,此磬有5个音节。
在古人心目中,老虎是即可怕又可敬的动物。老虎在饥饿时会伤人畜,但是它那神气活现、威猛无比、充满王者霸气的模样,又让人不由得生出敬意。关于在商代虎的象征意义有着不少假设:有人认为虎纹用于巫术,用来沟通天地与人神;也有人认为虎纹是赣鄱地区古老氏族“虎方”的图腾,能够趋吉避邪。
按照使用场所和演奏方式,磬可以分为特磬和编磬两种:特磬为单个大磬,是古代人们祭祀天地和祖先时演奏的乐器;编磬则是由若干片磬编成一组,挂在木架上演奏,主要用于演奏宫廷雅乐。虎纹石磬为特磬。石磬正面的虎形以双勾的线条刻出,虎作伏卧欲起之状,头大尾短,与青铜器上常见的虎形纹饰相似,线条遒劲,匀称地布满整个磬面,成为一个完美的适合纹样,与长度近一米的器形浑然一体,反映出商代高超的石刻艺术水平。
虎纹石磬是用一整块灵璧石磨制而成的。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与太湖石、昆石、英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奇石。灵璧石自古就有“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的美称。
虎纹石磬
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1950年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
国家博物馆藏
安阳殷墟世界文化遗产标识
中国古代基本陈列
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