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3490):罗振玉挽王国维联单条

标签:
王国维诞辰14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罗振玉挽王国维联独上高楼历史 |
分类: 北京瞬间中国史 |
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看罗振玉挽王国维联单条。
2018年2月5日北京晚报《再读王国维》(姜宝君)摘录:
除了书信外,还有一件非常特别的展品,成为罗王情谊最好的注脚。这就是罗振玉一幅未署名的挽联上联:“至诚格天,遨数百载所无异数”。为何只有半部挽联,且内容与记载中的不一样。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在罗王决裂半年后,王国维便在颐和园昆明湖投湖自尽,罗振玉闻讯,愧疚万分,他怀着极为沉痛的心情为王国维写挽联,当写完上联“至诚格天,遨数百载所无异数”时,罗振玉觉得“异数”二字在当时多少有些不合适,于是重新写了上联,将“异数”改为“旷典”,并将新的上联和下联送到了悼念的会场。杜鹏飞说,“最后写的挽联在祭奠王国维时烧了,而写错了的上联就留了下来,由罗家后人一直保管,借着这次纪念展得以展出。”此次展出上,类似的还有陈寅恪的挽联。陈寅恪当时写下挽联的底稿,委托清华哲学系教授邓以蛰(“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父亲)誊抄,邓以蛰誊抄后的挽联,在祭奠中被烧掉,但陈寅恪的挽联底稿得以保留。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网站资料:
2017年时逢静安先生诞辰140周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联合国学研究院、档案馆、校史馆、图书馆等单位,特主办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以志纪念。“独上高楼”,取自静安先生“三重境界说”之第一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仅可喻其令后人仰之弥高的学问与成就之大,亦可喻其孤傲的个性和特立独行的行事风格。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浙江海宁人。静安先生是近现代史上举世公认的学术大师,1925-1927
罗振玉挽王国维联单条
北京朴庐提供
独上高楼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
2018年2月8日北京晚报《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王国维诞辰140周年纪念展》摘录:
这次展出,晚清著名学者罗振玉的后人也来了。熟悉王国维身世的人都知道,提及王国维,一定绕不开罗振玉。罗振玉年长王国维十来岁,是王国维的伯乐,也是王国维的挚友和亲家。罗振玉与王国维的交情,持续了近三十年。1898年,热衷新学、绝意科场的年轻后生王国维前往上海谋生,地点就是当时中国维新思想的前沿阵地——时务报馆。当时王国维在时务报馆里负责书记之职,没多久因为工作内容及薪水方面的原因,王国维来到了罗振玉创办的东文学社。或许在此之前两人就已经相识,但让罗振玉真正关注王国维,源于王国维的一首诗:“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东头望大秦。”罗振玉后来免除了王国维在东文学社的一切费用,并让其参与管理东文学社事务,让他获得一份薪水,以便专心完成学业。此后,王国维在人生的诸多阶段,都得到了罗振玉的扶助。而王国维也通过自身的努力,取得了众多建树,回报罗振玉对他的信任:庚子事变后,罗振玉在上海创办了第一份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王国维为杂志翻译介绍了大量西方教育和哲学名著,这也为王国维接触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打下了基础,并在哲学研究上小有成就——在剖析《红楼梦》时,王国维首次提出“悲剧”一说;1906年春天,罗振玉携家北上京城,准备就任清政府新设衙门学部参事厅行走一职,罗振玉邀请此时正在海宁老家的王国维同往京城,在京城,王国维写下了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辛亥革命后,罗振玉和王国维两家东渡日本,王国维靠着罗振玉的资助,在日本寓居五年之久。在这期间,因为帮助罗振玉整理其大量的藏书、古器物以及甲骨,王国维的学术开始转向“国学”,因此写下了《简牍检署考》、《齐鲁封泥集存》、《流沙坠简》等著述。1916年春,王国维先行回到上海。1919年,从日本回国的罗振玉,与王国维结为亲家:罗振玉将小女儿罗孝纯嫁给了王国维的长子王潜明。1926年底,因为长子王潜明去世后抚恤金归属问题,两位好友走向决裂。从1898年到1926年,两人在相识的近三十年时间里,留下了大量的书信。在本次纪念展上,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从国家博物馆以及民间收藏机构,征集了数十封书信,构成了“罗王之交”单元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