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081):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

标签:
东四头条东四十四条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东四 |
分类: 北京瞬间北京史 |
写一组关于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的博文。
东城区东四路口以北,西起东四北大街一线,东至朝阳门北小街到东直门南小街一线,分别有14条东西向的胡同,称为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
2002年,在《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中,东四三条至八条被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总用地面积65.70公顷。此片区域包括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核心保护区面积约占整个街区的6成。2015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公布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共计30个街区,覆盖了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北京市有皇城历史文化街区、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东四三条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等3个街区榜上有名。
2007年的时候,媒体报道了东四八条、九条危改项目拆迁有关情况。
北京旧城区胡同拆迁引发争议
新华网北京 2007年5月24日电
日前,随着东四八条9号院两间平房的拆除,北京旧城区东四八条、九条危改项目开始8年中的第三次拆迁。这条列入“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胡同刚破土拆迁,就引来各方面的关注与质疑。据《京华时报》报道,北京市东城房管局近日发布的拆迁公示说,受地铁五号线影响,五号线东单至雍和宫段的区域被纳入搬迁范围,东四八条、九条名列其中。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东四八条胡同,毗邻故宫、北海、雍和宫等国家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四周有众多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以及挂牌保护的四合院落,云集张学良、叶圣陶等名人故居。1999年,北京市政府颁布《北京旧城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和控制范围规划》,将包括东四八条在内的东四三条至八条列入保护区范围。规划指出,东四三条至八条均建于元代,经明清两代保存下来。这一地区的胡同排列有序,四合院布局整齐,是老北京城典型的传统四合院区。东城区房管局、文管所和开发商中保嘉业开发公司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解释,经专家论证,被拆迁的地方,“肯定没有有价值的文物”。北京市文物局的观点与上述说法显然不同。该局一位工作人员说:“既然已经被划进文保区,就说明肯定存在保护价值。”旧城拆迁的审批涉及诸多棘手问题,《旧城内危改项目规划审批程序流程图》显示,这类拆迁需经国土、文物、交通、园林、危改部门的审批。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项目还需要经过专家论证。2000年左右,北京市政府聘请了由10位文物、规划、古建等著名专家组成的咨询小组,北京重大的文物保护项目,有关部门都需要请这10名专家中的5位到7位进行论证。2006年10月中旬,东四八条、九条危改项目专家论证会召开。专家小组中的5位分别给出了书面意见,无一人表示反对项目开建。于是今年1月26日北京市有关部门下发一份文件,同意东四八条、九条开始拆迁。早在2006年上半年,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曾组织过6名专家参与论证会。除了以上5名专家外,还有文保专家谢辰生。在论证会上,谢辰生明确提出反对意见:“我反对在这个地方建楼。那里是平房保护区,不能搞这么大的工程。”这次论证会讨论的问题还包括该地区被拆后,建起来的新建筑应不应该是四合院;如果要建楼,高度应控制到多少;过街楼该不该建等。原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总建筑师李准针对可能在这里建设“仿古四合院”的意见表示坚决反对,他说:“建得再好,也不是保留原貌”。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徐苹芳曾在东四九条的一个四合院内“住了近半个世纪”。徐苹芳也是该项目的“反对派”,他认为,东四三条至八条是北京市第一批认定的25个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保护,更不能进行整体拆除。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表示,文物保护区的房子并不是不可以拆除,但“不管拆与不拆,都需要经过文物保护部门。”2006年10月北京举行“首届四合院专场拍卖会”,但是拍卖的17个标的全部流拍。买家最大的顾虑,是能否确保自己所买的四合院受到保护不被拆除。
2007年中国新闻网引南方周末《北京东四八条拆迁项目引发专家信任危机》(赵凌)摘录:
在媒体的轰炸下,在公众的反对中,自5月以来备受社会关注的北京东四八条拆迁项目终于暂停下来。尽管胡同恢复了往日宁静,但拆迁留给公众的震撼仍无法平息,特别是参与论证的文保专家“坚决主拆”的表现引起了争论。与此同时,有媒体报道指文保专家王世仁涉嫌通过规划论证为家族谋利。王世仁本人,及其背后一直被赋予公正期许的“10人小组”专家论证制度,正在遭受全面质疑。 7月13日北京市规委向本报确认了东四八条项目暂停的消息,并称,未来如何还在讨论当中。 这天,记者再次来到位于北京东城区的东四八条胡同。几户人家的四合院外码放着砖瓦。一位居民带着幸灾乐祸的表情说,现在政府要求开发商把拆了的再给恢复原样,该!记者并没有在获胜原住民的脸上看到多少失而复得的欣喜,相反,有人在用北京最糙的脏话指责几位“不负责任”的专家,“比黄世仁还坏!” 事情起于今年4月15日,北京市东城区房管局通知东四八条1-23号院落将被用作“今都王府”的“综合楼”项目,有关居民必须在5月26日前完成搬迁。今都王府项目包括一栋写字楼和四栋住宅楼,项目总投资将近5.7亿元。由于东四八条属于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拆迁随即引发公众强烈反对,新京报、京华时报等媒体跟踪报道。开发商表示,此项目经过了论证专家的认可,合理有据。后据媒体调查,项目确经专家论证并获原则通过。最让私房户居民不满的正是在论证中坚决主拆的王世仁和宣祥鎏。6月11日,在央视“共同关注”播出的节目中,王世仁说,东四八条“没有任何有保留价值的院子,没有上档次的东西”。宣祥鎏更是把八条形容为“一个城市里的垃圾堆”。这些话激怒了在这条胡同生活了五十多年的老北京。“你才住在垃圾场呢,我们一直干干净净,是你们把我们拆成了垃圾场!”居民张安平把节目录了下来,反复看。凡是到他家来的人,都会被力邀欣赏,“看看有多可恶”。住在胡同里的甘秀英退休前是一名教师,作为拆迁规划内的居民,为保住这个住了四代的四合院,她对大大小小旧城保护的规划自学到烂熟于心。她感到不可思议,“观点对错咱先不说,他们是专家啊,怎么话说得比老百姓还糙呢。而且,根本就没见他们来做过调查。”在旧城居民中再度引起震动的,是6月21日北京青年报《青年周末》的一篇报道,《古建专家论证拆迁被指涉嫌违法》,“老爹主拆,女儿管盖,文保专家被指以权肥私”,指王世仁涉嫌通过论证项目为家庭谋取私利。王世仁和宣祥鎏都是“10人小组”的成员。2004年11月17日,北京市政府聘请了10名专家成立“北京旧城风貌保护与危房改造专家顾问小组”。从此,凡是涉及到旧城改造的项目必须经过专家小组论证这道坎。按照原则,每次论证会必须要有6名专家到场方有效。然而,东四八条的论证参会专家仅有4位。4位专家中有3人大体同意了东四八条“今都王府”项目,除王、宣两位外,另一位是规划专家李准。他们还分别在建筑细节上提了修改意见,比如李准建议不要叫什么“王府”。郑孝燮是4人中惟一的反对派。作为《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编制顾问,他表示“根据现在的规划要求,这种项目是必须要搬出文保区的,毫无疑问”。200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对旧城的整体保护”原则,还明确提出“积极探索适合旧城保护和复兴的危房改造模式,停止大拆大建”。这是目前北京旧城保护最高规格的法律依据。然而,这个被东四八条的居民熟记于心的道理,却被参加论证的另三位专家“忽略”了。饱受质疑的王世仁和宣祥鎏并不接受这样的批评。王世仁对本报记者说,“通过这么多争论,我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我不会出尔反尔。不能让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宣祥鎏也表示,东四八条项目虽然停了,但自己并不感尴尬,“这有什么,我只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
关于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已经写的博文如下:
东四情况参加《北京瞬间(536):东四》;
东四头条情况参加《北京瞬间(598):东四头条侯宝林故居》、《北京瞬间(777):东四头条钱钟书杨绛故居的位置》;
东四二条情况参见《北京瞬间(619):东四二条》;
东四三条情况参见《北京瞬间(496):东四三条清车郡王府》、《北京瞬间(830):东四三条孟小冬故居》、《北京瞬间(840):曾经六户人家的东四三条》、《北京瞬间(863):东四三条王敏彤故居》;
东四四条情况参见《北京瞬间(501):东四四条清绵宜宅》、《北京瞬间(564):宝泉局东作厂旧址》;
东四六条情况参见《北京瞬间(503):东四六条清崇礼住宅》《北京瞬间(615):东四六条沙千里故居》;
东四八条情况参见《北京瞬间(589):东四八条朱启钤故居》、《北京瞬间(609):东四八条叶圣陶故居》;
东四九条情况参见《北京瞬间(495):东四九条贝子奕谟府》;
东四十条情况参见《北京瞬间(454):大运河之南新仓》。
关于东四头条至东四十四条,东城区政府网站介绍为:
东四头条
东四头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的四胡同。西起东四北大街,东不通行,南邻朝阳门内大街,北靠东四二条。全长 193米,宽5米,沥青路面。东四头条,明朝属思诚坊,称头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头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头条,后恢复原名。因地处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一而得名。1969年该胡同因建外交部大楼被截为东西互不通行的两部分,东半截已划归朝阳门内大街。现胡同内多为居民住宅。
东四二条
东四二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端北折。北起东四三条,西止东四北大街。全长386米,宽9米,沥青路面。东四二条,明朝属思诚坊,称二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二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二条,后恢复原名。因地处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二而得名。据《宸垣识略》载:“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一等嘉勇公福第在东四牌楼北二条胡同。”《天咫偶闻》记:“松文清公筠第在二条胡同。”现胡同内有中国化学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三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东四二条相通,北有支巷通东四四条。全长722米,宽8米,沥青路面。东四三条,明朝属思诚坊,称三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三条。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三条,后恢复原名。因地处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三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载:“路北有海公府”,现已无存。该胡同为直线型,机关宿舍较多。现胡同内有东四三条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四条
东四四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有支巷通东四三条,北有二支巷通东四五条。全长726米,宽7米,沥青路面。东四四条,明朝属思诚坊,称四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四条。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东、西水车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四条,后恢复原名。因地处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四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载:“《顺天府志》宝泉局东作厂在四条胡同。”现胡同内有区公安分局东四派出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五条
东四五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有二支巷通东四四条,北与月牙胡同、流水巷、流水东巷、育芳胡同相通。全长781米,宽7米,沥青路面。东四五条,清朝属正白旗,称五条胡同。民国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五条。 “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五条,后恢复原名。因位于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五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载:“《顺天府志》麟公第在五条胡同。案:公为饶余敏亲王次子,温良贝子博和讬之后。”《日下旧闻考》记:“水月寺在东四牌楼五条胡同,寺前旧碑剥落,惟篆额水月庵三字可辨。”北洋政府大总统徐士昌宅在五条胡同。现胡同内有五条幼儿园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六条
东四六条,朝阳门北小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月牙胡同、流水巷、育芳胡同相通,北与月光胡同、南板桥胡同、德华里、石桥胡同相通。全长715米,宽9米,沥青路面。
东四七条
东四七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中间曲折。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德华里、月光胡同相通,并有支巷通石桥东巷,中与南板桥胡同、石桥胡同相通。全长724米,宽9米,沥青路面。东四七条,清朝属正白旗,称七条胡同。民国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七条。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八宝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七条,后恢复原名。因在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序为第七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载:“《顺天府志》:灿公第在七条胡同,公为圣祖十五子愉恪郡王讳允禑之后。《宸垣识略》:一等超勇公第在七条胡同,案:乾隆时领侍卫内大臣海兰察封超勇公,谥武壮”。现胡同内有七条小学、国务院第八招待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八条
东四八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石桥胡同相通,中与南板桥胡同相通,北有支巷通东四九条。全长717米,宽8米,沥青路面。东四八条,明朝属南居贤坊,称正觉寺胡同,因胡同中部北侧建有正觉寺而得名。清朝属正白旗,称八条胡同。民国沿称。1949年后改称东四八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八条,后恢复原名。因在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八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载:“八条胡同有正觉寺,案:正觉寺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所建,有敕建碑”。《宸垣识略》记:“承恩寺在南居贤坊,东四牌楼北八条胡同,明万历间建”。此胡同71号为教育家叶圣陶故居。现胡同内有中国戏剧家协会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九条
东四九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南板桥胡同相通,并有支巷通东四八条,北有支巷通东四十条。全长718米,宽7米,沥青路面。东四九条,清朝属正白旗,称九条胡同。民国沿称。1949年后改称东四九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九条,后恢复原名。因在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九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载:“九条胡同,吉公府在路北,其东有观音庵”。现胡同内有东四九条小学、北京第一聋哑学校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十条
东四十一条
东四十一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有两条支巷通东四十条,北与横街相通。全长720米,宽8米,沥青路面。东四十一条,明朝属南居贤坊,东段称抄手胡同,西段称十一条胡同;宣统时称十一条胡同。民国后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十一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十一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东城区卫生局、东城区审计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十二条
东四十二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北有支巷通辛寺胡同、门楼胡同,中与横街相通。全长722米,宽7米,沥青路面。东四十二条,明朝属南居贤坊,称老君堂,因此地有一道观老君堂而得名。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东段称老君堂,西段称罐儿胡同,宣统时东段称老君堂,西段称十二条胡同。民国后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十二条。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老君堂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十二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东城区检察院、中国青年出版社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十三条
东四十三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北有支巷通东四十四条,中与横街相通。全长724米,宽8米,沥青路面。东四十三条,明朝属南居贤坊,东段称慧照寺胡同,因此地有慧照寺而得名,西段称汪家胡同。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沿称,宣统时东段称慧照寺,西段称汪家胡同。民国后沿称。1949年后东段称慧照寺胡同,西段称汪家胡同。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慧照寺胡同并入,改称东四十三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十三条,后恢复原名。现胡同内有东四十三条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
东四十四条
东四十四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东直门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与横街相通,并有三条支巷通东四十三条,北与小菊胡同、北沟沿胡同、罗车胡同、新太仓胡同、西仓门胡同、板桥胡同相通。全长760米,宽7米,沥青路面。东四十四条,明朝属南居贤坊,称新太仓南门,因位于明新太仓南门而得名。清朝属正白旗,乾隆时称王寡妇胡同,宣统时东段称五显庙,西段称船板胡同。民国后沿称。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五显庙并入,改称东四十四条。“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十四条,后恢复原名。胡同西端路北原为肃亲王新府,后为北京袜厂。现胡同内有东四十四条小学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