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082):东四四条楚图南故居

标签:
楚图南东四四条中国民盟中国世界语之友会楚图南故居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楚图南故居位于东城区东四四条5号。
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名称为四合院。是清皇室绵宜故居的一部分。
1956-1994年,楚图南在此居住。
中国作家网资料:
楚图南(1899-1994年)。笔名高寒。云南文山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23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1922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安徽、东北、山东等中学教员,暨南大学、云南大学、上海法学院教授,云南省文协负责人,中国民盟云南支部主任。建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西南行政区文教委员会主任、文教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会长,国务院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世界语之友会会长,全国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人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及第二、三、四、五届常委,全国第五、六届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第六届副主任、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楚图南文选》、《楚图南著译选集》,散文集《刁斗集》、《旅尘余记》、《荷戈集》,译著有《草叶集选》、《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查拉斯图拉如是说》、《看哪,这人》等。
东四四条5号
东四四条5号(图片来源:东华流韵网站)
中国日报网引 2009年5月11日北京晚报《北京东四四条5号》摘录:
周末聚会,朋友们兴致勃勃地聊起了北京的四合院。老一辈知识分子楚图南先生的后人,翻出一张珍藏多年的报纸,上有一篇论述北京老宅院的文章,旁边配有一张四合院大门的照片,他们说,这是东四四条5号的大门。原来,楚家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老少三代,曾在此居住近四十年。这是一所三进院落的传统四合院建筑。据考证,满清时代这院子与2号、3号院同为一体,主人是绵宜,同治年间曾任礼部侍郎。因是“道光皇帝的本家,属皇室宗亲”,绵宜的宅院便成了“皇帝叔叔的家”。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从事文教和对外文化交流的楚图南先生于1953年奉调北京。1956年春天楚家即迁到东四四条5号(原来是4号),一直在此居住,直到1994年病逝。最初搬进时,楚家只住二进院的五间北房和东厢房,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其他住户陆续迁出,整座住宅才成为楚图南先生晚年工作生活之地。主人的卧室、书房均在二进院中的正房。东厢房三间,两间改造成了会客室,楚老曾经在这里会见过无数中外来客。另一间则是餐室,还兼着子女的卧室。北面五间正房中的硬木落地隔扇和碧纱窗非常完整、细致。楚家人对于东四四条5号的早期记忆,是与院子中那两棵西府海棠树分不开的。多少个春天里,绿荫的枝叶中粉红色的海棠花形似薄云,端庄雅静,满院馨香。楚图南先生曾用“蝶闹蜂喧满院香”来记述当年院落中的晚春景色。楚家后人回忆,1959年秋日本女作家生子野上弥应邀访问中国。“野上和儿媳三枝子抵京后,特意提出要住当地传统民居。接待单位于是决定将我们住宅的后院腾出,作为客人在京的下榻之地。”早年留学日本的楚老夫人彭淑端女士作为主人,不仅设家宴款待,还向客人介绍古老的北京城、胡同、民居。时值秋季,院子里的两棵海棠树枝头挂满硕果,这情景给日本客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归国后的第二年,已多年没有写作的野上弥生子写了本《我的中国旅行》,书中描述了她和儿媳在北京受到的热情款待和别样感受,还画出了东四四条5号四合院的平面图,更没忘提及那两棵枝繁叶茂的海棠树。1979年,楚老的夫人彭淑端女士在七十四岁时病故,巧合的是,院中的两棵西府海棠亦随之枯败。楚家的后代补种了两棵柿子树和一棵枣树。
东城区政府网站资料:
东四四条,东四北大街东侧,呈东西走向。东起朝阳门北小街,西止东四北大街,南有支巷通东四三条,北有二支巷通东四五条。全长726米,宽7米,沥青路面。东四四条,明朝属思诚坊,称四条胡同。清朝属正白旗,沿称。1949年后称东四四条。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东、西水车胡同并入。“文化大革命”中一度改称红日路四条,后恢复原名。因地处东四北大街东侧诸胡同中排列顺序为第四而得名。据《燕都丛考》载:“《顺天府志》宝泉局东作厂在四条胡同。”现胡同内有区公安分局东四派出所等单位,余为居民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