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1071):西四北七条明泰宁侯陈珪府的位置

标签:
西四北七条陈珪朱棣泰宁侯胡同泰宁侯陈珪府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明泰宁侯陈珪府位于西城区西四北七条。
胡同介绍牌介绍:西四北七条是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封泰宁侯陈珪府邸所在,初名泰宁侯胡同。后因清代道光皇帝的名字叫旻宁,为避讳“宁”字而改为泰安侯胡同,也称泰安侯胡同。1965年起改称西四北七条。
陈珪(1335-1419年),泰州人。曾助朱棣渡过难关,又对明北京城的营建起过很大作用。家族受其惠,《明史传》记载:“数传至延祚,明亡,爵除。”
2008年4月2日中国网《阅读西四胡同古典年轮,和珅在这里发迹》摘录:
北七条,有明北京营建总指挥陈珪的府邸西四北七条,明代称泰宁侯胡同,因泰宁侯陈珪的府邸在此而得名。1386年陈珪跟随大将军徐达北伐,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燕王朱棣赏识。朱棣称帝后,封其为泰宁侯,府邸就在现在的北七条内。朱棣在改建北京,营建皇宫时,任陈珪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陈珪不负众望,周密计划,精心施工,指挥有方,工程进展顺利,深得皇帝信任和器重。遗憾的是,陈珪并没有看到迁都后的北京。由于日夜操劳,积劳成疾,陈珪1419年病逝于泰宁侯府中。两年后,朱棣颁布《北京宫殿告成诏书》,宣布正式迁都。他的后代共有13人承袭爵位,直至明亡。清朝定都北京后,将北京内城划为八旗官兵驻防营地。汉民不论官兵一律驱至外城。陈珪留下的泰宁侯府,也被八旗新贵抢占,仅存泰宁侯胡同的名称。但到了道光年间,因皇帝名叫旻宁,“宁”字须避讳,胡同被改为泰安侯胡同。陈珪更是被人们遗忘了。对于组织、指挥建设北京有功的陈珪,后人不应该忘记他。在北京的城建史上,应该有陈珪的位置。
西四北七条东段,近西四北大街
西四北七条西段,近赵登禹路
西四北七条
西四北七条
2015年8月21日姜堰日报《金粟寺与明初大臣陈珪》(杨宝军)摘录:
姜堰区淤溪镇东北角有一个四面环水的小岛,岛上有金粟寺。在“朱棣亲临金粟寺,陈珪救助永乐王”之后,金粟寺便远近闻名了。话说朱元璋死后,其长孙朱允炆即位,史称惠帝。他用黄子澄、齐泰的计策削除藩王,以加强中央集权。就在朱允炆做皇帝的第二年,就准备对燕王朱棣动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很有谋略。受封后镇守北平,发现朱允炆的部下已经磨刀霍霍,准备对他动手了,便先下手为强,以“清君侧”为名,兴“靖难”之师,与朱允炆的势力南军(史称)展开拼搏。经过三年多的厮杀,南军终于节节溃退,向南方逃窜。据民间传说,就在朱棣指挥的“靖难军”打到淤溪一带的时候,南军依仗这一带河湖港汊的有利地形,把朱棣等围困在金粟寺内。进不得进,退不得退。正在万分危急之时,卞庄农民陈珪前来相助。他在牛角上绑好斫草刀,顶着石臼,手拿耘田的滚草心,立在牛身上,出其不意把南军冲得稀里哗啦。卞庄成千的农民也拿起扁担铁叉,跟着陈珪冲向南军。南军以为是神兵相助,天意难违,纷纷逃走。燕王朱棣得救以后,非常感谢陈珪和老百姓,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东西,便撕下锦袍一角,交给陈珪,作为纪念。当朱棣做了皇帝以后,特地派钦差带着锦袍来卞庄找陈珪,陈珪和钦差对过袍子,当即宣读圣旨,封陈珪为“泰宁侯”。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四日,朱棣率大军进入南京。“靖难之役”这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夺皇位的血腥战争伴随建文帝朱允炆之死的千古之谜落下了帷幕。七月十七日,朱棣在南京谒孝陵,即皇帝位,史称成祖。九月,朱棣大封靖难功臣二十四人,其中封侯者十三人,67岁的陈珪被封为“泰宁侯”,食禄一千二百石,子孙世袭。其赏白金三百五十两、文绮三十表裏、钞三千贯。来自泰州乡下的一介武夫陈珪取得了与大明帝国开国功臣同样的地位。永乐元年,朱棣下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从而明确北京为大明王朝“陪都”的地位,深得朱棣信任的陈珪成为陪都北京最高军事长官,继续协助太子朱高炽留守北京。永乐十四年(1416年)十一月,踌躇满志的朱棣龙心大悦,下诏明确陈珪为整个北京城建设的总指挥和总策划师。接受这个新的任命之时,陈珪83岁。2006年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该镇决定复建金粟寺。新建的金粟寺位于集镇南首,投入近300多万元,与淤溪公园融为一体,占地7000多平方米。山门上首嵌有一石额,为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金粟寺”三个金字。
资料介绍,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平安里西大街,西起赵登禹路,东至西四北大街,八条东西向胡同平行整齐排列。在元、明时属鸣玉坊,清代为正红旗地界。原来八条胡同是各有名称的,1965年整顿地名时,按自南至北的顺序改名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这一地区是第一批确立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是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是随着元大都的兴建而诞生的。元大都兴建时全城有统一、严格的规划,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正是按严格规划建设起来的,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是反映元大都建城规划的难得的历史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