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518):清华王国维故居

标签:
王国维王国维故居清华大学人间词话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王国维故居位于清华大学西院42号、43号(原西院16、18号)。
我常在清华西门加油站加油,一直不知道几十米远就有王国维的故居。
第一次进西院,问一个老太太42号在哪里?老太太指耳朵表示听不清楚。我拿出查询图,指着“42”,老太来点头表示明白,给我做手势指路。找到标有“北院41 -45”的房子,进去想看个究竟,里面的人告诉我,王国维故居不在这里(后来反应过来,人家比较低调,没有告诉我现在是在朱自清故居),还要往里走。找到42号院,正好一位老先生出来。问他是不是王国维故居?能照相吗?老人表示同意,还提示我还可以去旁边照一下。我这才注意到,这个王国维当年用作书房的院子正房连同中间院子被隔开了。找王国维故居,想起他从42号院这里留下最后的文字“送西院十八号(注:即隔壁43号院)王贞明先生收”,不免有些伤感。但遇见住户的帮助,又有感谢的心意。
42号、43号是两个独立的平房院,里面充斥着私自搭建的房子。
好在格局还在。
好在通过一墙之隔的41号院保留完整,可以有点“蓦然回首”的感觉。
王国维《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1927年6月2日,王国维从西院出发,走向了昆明湖。
夕阳下的昆明湖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作者:李鹤
左起: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恪
王国维(1877-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16岁应海宁州试,补“博士弟子员”,26岁治哲学,后转文学,晚期专治卜辞(甲骨文)名驰中外。他对宋元戏曲史和卜辞的研究成果,被称为“空前绝业”。生平著书洋洋大观,有《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共 104卷(48册)行世。1925年任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
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期间,正是他精力饱满,学业成熟,著作彪炳之际。在这两年内,他的学术研究,由《耶律文正年谱》(耶律文正即元初名臣耶律楚材)转人《西北地理》和《蒙古史》,致力于四青(四方边远之地)金石文献之考证;先后完成《西辽都城虎斡耳朵考》。《月氏未西徙大夏时故地考》、《盂鼎铭文考释》、《克鼎铭文考释》、《蜀石经残拓本跋》、《宋代之金石学》、《金界壕考》、《鞑靼考》、《萌古考》。《黑车子室韦考》等近40篇著述。这些著述后来大都分别收人《观堂集林》、《别集补遗》等书中。由于教学上的需要,他曾把1917年前后发表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续考》、《殷商制度论》、《三代地理小记》等文整理成《古史新证》一书。1926年,还曾合《蒙鞑备录》。《黑鞑事略》、《长春真人西游记注》、《圣武亲征校注》为一书,书名为《蒙古史料校注四种》,由清华国学研究院印行。正如周传儒先生所说:王国维先生的“甲骨钟鼎学,流沙坠简学,元史学,西北地理,皆为近代绝世之学”。
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碑正面隶书“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
碑背面小篆篆额“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 。
全文如下:
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两年,清华研究院同人咸怀思不能自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者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后署:义宁陈寅恪撰文、闽县林志钧书丹、鄞县马恒篆额、新会梁思成拟式、武进刘南策监工、北平李桂藻刻石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三日二周年忌日国立清华大学研究院师生敬立。
林志钧(1879-1960),字宰平,福建福州人,清华学校研究院时的专任讲师。著有《北云集》、《帖考》等,后者至今仍是碑帖学方面的重要参考书。上世纪30年代中期梁启超去世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饮冰室合集》亦是由其负责纂辑。
马衡(1881-1955年),字叔平,浙江鄞县人,清华学校研究院的专任讲师。著有《凡将斋金石丛稿》。著名金石考古学家,郭沫若称其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见《凡将斋金石丛稿序》)。建国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十余年,抗战时期西迁文物,历尽艰难,厥功至巨。其兄弟五人,均为北京大学名教授,人称鄞县五马。
清华大学西院42号(老16号)、43号(老18号)
1925年4月-1927年6月居住
清华大学新闻网以《记忆中的清华园和清华人物》介绍王国维长女王东明《王国维家事》(安徽人民出版社)关于西院故居的回忆:
清华西院宿舍,每栋只有正房三间。右手边有下房一间,内一小间,通正房,可作卧室或储藏室。左边外为厨房,内为浴室及厕所。其设备已稍具现代规模,有进口的抽水马桶,只是浴盆是用白铁皮制成,天气稍凉后,身体接触盆边,有一种冰凉透骨的感觉,因此后来将它拆下,改用木盆。厨房旁邻接隔壁房屋处,有一个小厕所,是抽水蹲式便池,专备佣仆之用。那个时候,即使居住上海等大城市的人,多数也未见识过这么新式的卫生设备。
这些房屋的特点是院子比房屋的面积大,每户都栽种很多花木。屋后紧接邻家前院,门开右边,左邻刚好相反。如此共有两列连栋房屋,合计20户。每户都是朱红漆的大门及廊柱,闪着金光的铜门环,在当时看起来,倒也气象万千。第二个特点是窗户特别大,一个房间中有三扇大玻璃窗,上为气窗,后有两扇小窗,对着别家前院,装得特别高,以确保各家的隐私权。除气窗外,均不能开启。气窗上面,蒙有绿色纱布,北方人把它叫作冷布。每逢更换冷布及裱糊顶棚,是一件大事。每户除门铃外,每间上房,均有电铃通下房。这种设施,在当时还很新颖。
屋外是一条平坦的柏油路,路边种着高大的洋槐树,外面即为石砌的大围墙。这条围墙除南院外,包围了整个园区。正对两列宿舍中间的大马路,有一对大门供出入。门内侧的传达室有人全天候守护。大门外即为通西直门的大道,旁有小河,终年流水,清澈见底。冬天仅有靠两岸处结冰,春夏山上融雪,急流汹涌,沿着河边散步,听着水声及林间蝉鸣,为一大乐事。
我们向校方租屋时,原为17号及18号两栋,以为连号必然毗连,等到搬家时才发现18号在最西面,17号在最东面,两宅相距一二百尺。后来不知是与16号交换了房子,还是16号正好空出来了,总之,当年冬天母亲回乡带我来到清华园时,我们已住在西院16号及18号了。16号是父亲的书房,为研究写作的地方。书室为三间正房的西间,三面靠壁全是书架,书籍堆放到接近屋顶,内间小室亦放满了书。南面靠窗放大书桌一张、藤椅一只,书桌两旁各有木椅一把,备学生来访时用。中间为客厅,只有一张方桌及几把椅子而已。东间为塾师课弟妹处,厕所后墙开一扇门,通达18号。门虽开在厕所,但门一打开,即把马桶遮住,所以虽为访客必经之途,尚无不雅感觉。18号为家人饮食起居之所,以目前的眼光来看,实在是很拥挤的。前院平常很少有人进去,大门常年关闭,后院颇整洁,母亲爱花,老用人钱妈是农家出身,对种花很内行,虽然没有什么名花蕙兰,春天来时,倒也满院生香。
清华大学西院42号(老16号)
王国维书房
1925年4月-1927年6月居住
清华大学西院43号(老18号)
王国维全家起居之所
1925年4月-1927年6月居住
查资料。1946年后钱伟长曾居住在43号
42号北面(从清华大学西院41号看)
1925年4月-1927年6月居住
西院41号在42号的北面,42号的北面墙壁似乎算是41号的南墙。41号院是我见过的西院保留的最好的院子,可以依稀看出42、42号院没有私搭乱建前的效果。查资料,最高住进41号的似是朱汇臣老师。
对照王东明《王国维家事》(安徽人民出版社)关于西院故居的回忆:清华西院宿舍,每栋只有正房三间。右手边有下房一间,内一小间,通正房,可作卧室或储藏室。左边外为厨房,内为浴室及厕所。屋后紧接邻家前院(41、42、43号院应属这种情况),门开右边,左邻刚好相反。
清华大学西院41号(42号院以北)
走过西院42号,向前右转即到
清华大学西院41号北房
清华大学西院41号东侧房
清华大学西院41号西侧房
清华大学西院41号南侧房
后面高墙为西院42号王国维故居北面
清华大学西院(红色“中国石化”以东的田字格中)
王国维故居在最西一列,从上往下第2(42号)、3(43号)套院子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网站对国学四大导师介绍
清华学堂,王国维任教之所
清华大学新闻网资料摘录:
王国维受聘清华后,1925年3月26日,他偕夫人看完西院住宅,预付租金44元。4月18日搬入西院16号与18号(1933年西院扩建,遂将新旧西院的门牌统一编号,旧西院16号、18号调整为西院42号、43号,沿用至今。据王国维之子回忆,家人饮食起居都在18号,16号正房西屋为书房。1926年最为心爱的长子英年忽病亡,他悲痛至极;又逢北伐军攻下南京乘胜北进、国内政治变革的前夕,晚清遗老叶德辉在长沙被杀,罗振玉进入东交民巷使馆避难,不断有人来到家中劝他剪辫子。1927年6月2日,他草拟遗书深藏怀中,然后照常休息,最终走出西院居所,在颐和园投湖自尽,走完他的学者人生。遗书封面写着“送西院十八号王贞明先生收”。1929年夏,清华国学研究院停办,在王国维逝世两周年之际,师生募款修建“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碑集各方家之大成,梁思成从东北大学回到清华勘定碑址、设计碑式,陈寅恪撰写碑文,林志钧书丹,马衡篆额,李桂藻刻石。
附录部分有关报道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