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瞬间(519):清华陈寅恪故居

标签:
陈寅恪陈寅恪故居清华大学照澜院国学 |
分类: 北京瞬间故居纪念馆 |
陈寅恪故居位于清华大学照澜院2号、西院36号、新林院52号。
很难用一个词来形容陈寅恪。
在照澜院,陈寅恪故居与赵元任故居是一幢建筑,2号陈在东侧,1号赵在西侧。有铁皮围着,和建筑很不协调。
西院36号、新林院52号都已经被分成了好几部分,成为大杂院。
陈寅恪(1890-1969年),义宁(今修水县)人。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中国现代负有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1925年起清华国学研究院任教,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合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后陆续在西南联大、中山大学、牛津大学等担任教授。陈寅恪倡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史学研究中将西学与东方学相结合,开拓了历史研究的视野,对我国史学研究做出了贡献。
清华大学照澜院2号
图片右(东)侧,西侧为赵元任故居
约1926年起居住
清华大学西院36号(向东开的门,无门牌号)
1933(1935)年起居住
清华大学西院36号(向南开的门,手写的36、36甲)
1933(1935)年起居住
现状为大杂院,开三门
清华大学新林院52号
抗战后回清华任教居住
现状有若干搭建,外围开若干门
清华学堂,陈寅恪任教之地
陈寅恪介绍及吊唁王国维先生挽联,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清华大学网站介绍
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网站对国学四大导师介绍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作者:李鹤
左起:梁启超、赵元任、王国维、陈寅恪
陈寅恪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1969年10月在广州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