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纳兰容若(36):称纳兰容若可能更宜

(2015-12-12 18:50:50)
标签:

纳兰容若

纳兰性德

纳兰成德

历史

文化

分类: 纳兰容若

纳兰成德(1655-1685年),字容若,别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康熙十四年(1675年)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康熙十五年(1676年)太子更名胤礽,恢复本名纳兰成德。

纳兰最合适的称谓是什么?

纳兰性德?这个今天可能使用频率最高(在纳兰成德、纳兰容若、纳兰性德中)的名字实际只用了1年。

综合考虑,我觉得可能用“纳兰容若”较好。原因如下:

一、从纳兰自用名来看

(一)在上海博物馆看纳兰性德手札,自称多为成德。举例:

手札1:前求镌图书,内有欲镌藕渔二字者,已经镌就则已,倘尚未动笔,望改篆草堂二字,至嘱至嘱。茅屋尚未营成,俟蕺补已就,当竭诚邀驾作一日剧谈耳。但恨无佳茗供啜也。平子望致意不宣。成德顿首初四日。

纳兰容若(36):称纳兰容若可能更宜

纳兰容若手札:前求镌图书

上海博物馆藏

手札2:前来章甚佳,足称名手。然自愚观之,刀锋尚隐,未觉苍劲耳。但镌法自有家数,不可执一而论,造其极也。日者竭力购求旧冻,以供平子之镌,尚未如愿。今将所有寿山几方,敢求渠篆之。石甚粗砺,且未磨就,并细致之为感。叠承雅惠,谢何可言,特此不备。十七日成德顿首。石共十方,其欲刻字样并具书于上。又拜。

纳兰容若(36):称纳兰容若可能更宜

纳兰容若手札:前求章甚佳

上海博物馆藏

(二)纳兰容若在诗词中自称德。

《金缕曲·赠梁汾》:德也狂生耳。

(三)纳兰性德收藏书画,留下一些收藏章,用成德、容若等。举例:

其一:故宫博物院藏《夏热帖》。五代,杨凝式书,纸本,手卷,纵 23.8cm,横33cm。草书8行,共32字。钤有宋賢志堂印,元赵孟頫,明项元汴,清曹溶、纳兰成德(“成德”、“成德容若”、“容若书画”、“楞伽”、“楞伽山人”、“真赏”印)、清内府等鉴藏印。《石渠宝笈》著录。

其二:故宫博物院藏《水村图》卷。元,赵孟頫绘,纸本,水墨,纵24.9cm,横120.5cm。有清乾隆皇帝诗题两段,乾隆、嘉庆内府藏印及楞伽真赏等收藏印26方,半印8方。《通志堂集》《题松雪水村图》:“北苑古神品,斯图得其秀。为问鸥波亭,烟水无恙否?”朱彝尊《曝书亭集》载,康熙乙丑三月,纳兰容若携图嘱竹垞题签,“留匝数月,卷还。未几,容若奄逝,真迹不复可观。”姜西溟诗:“通志堂前前日见,生绡一幅似桃园。不知神物归何处,留得青衫旧酒痕。”并注:“曾见松雪公《水村图》,主人零落,此图遂不多问矣,或云已入秘府。”王士禛《居易录》:“予一日入朝待漏,偶与陈说岩(廷敬)大司空谈及,云曾于大内见松雪真迹,后有元人题跋甚多,盖即姜所云。”陈廷敬《午亭文编》卷十四《水村图二首自序》:“康熙二十五年归于大内。”

其三:故宫博物院藏《步辇图》卷。唐,阎立本作,绢本,设色,纵38.5cm,横129cm。有纳兰收藏印章。

其四:故宫博物院藏《长夏江寺图》。宋李唐绘。前有宋高宗题长夏江寺四字,卷后又识云:李唐可比李思训。康熙乙丑(1685)三月,纳兰容若购得此图,并邀友人朱彝尊题签。

纳兰容若(36):称纳兰容若可能更宜
纳兰容若(36):称纳兰容若可能更宜

长夏江寺图(图片来源: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网站)

2015年,在石渠宝笈特展看《长夏江寺图》,卷尾题跋有关于纳兰容若收藏此画的记载,以及高士奇、陈廷敬等的诗作。

二、从当时友人的称谓来看

同时期好友文章的称谓多用“容若”。徐乾学:容若(其中提到纳兰自称“性德”),严绳孙:成子容若、成子,张纯修:容若,顾贞观:容若。

(一)徐乾学《通志堂集序》(康熙刻本)

往者容若病且殆,邀余诀别,泣而言曰:性德承先生之教,思钻研古人文字,以有成就,今已矣。生平诗文不多,随手挥写,辄复散佚,不甚存录。辱先生不鄙弃,执经左右,十有四年。先生语以读书之要,及经史诸子百家源流,如行者之得路。然性喜作诗余,禁之难止。今方欲从事古文,不幸遘疾短命,长负明悔,殁有余很!余闻其言而痛之,自始卒以及殡阼,临其丧,哭之必恸。其葬也,余既为之志,又铭其隧道之石。余甚悲。容若以豪迈挺特之才,勤勤学问。生长华阀,澹于荣利。自癸丑五月始,逢三六九日黎明骑马过余邸舍,讲论书史,日暮乃去,至入为侍卫而止。其识见高卓,思致英敏,天假之年,所建树必远且大。而甫及三十,奄忽辞世,使千古而下,与颜子渊、贾太傅并称。岂惟忝长一日者有祝予之悲,海内士大夫无不闻而流涕,何其酷也。余里居杜门,检其诗词、古文遗稿,太傅公所手授者,及友人秦对严、顾梁汾所藏,并经解小序,合而梓之,以存梗概,为《通志堂集》,碑志、哀挽之作,附于卷后。呜呼!容若之遗文止此,其必传于后无疑矣!记其撤瑟之言,宛如昨日。为和泪书而序之。重光协洽之岁。昆山友人健庵徐乾学书。

(二)严绳孙《成容若遗稿序》(康熙刻本)

始余与成子容若定交,成子年未二十。见其才思敏异,世未有过之者也。使成子得中寿,且迟为天子贵近臣,而举其所得之岁月,肆力于六经、诸史、百家之言,久之,浩瀚磅礴,以发为诗歌、古文词,吾不知所(言旨)极矣。今也不然。追溯前游,十余年耳。而此十余年之中,始则有事廷对所习者,规摹先进为殿陛敷陈之言。及官侍从,值上巡幸,时时在钩陈豹尾之间。无事则平旦而入,日晡未退以为常。且观其意,惴惴有临履之忧,视凡为近臣者有甚焉。盖其得从容于学问之日,固已少矣。吾不知成子何以能成就其才若此。抑尝计之,夫成子虽处贵盛,闲庭萧寂。外之无扫门望尘之谒,内之无裙屐丝管、呼卢秉烛之游。每夙夜寒暑,休沐定省。片晷之暇,游情艺林。而有能撷其英华,匠心独至,宜其无所不工也。至于乐府小词,以为近骚人之遗,尤尝好为之。故当其合作,飘忽要眇,虽列之《花间》、《草堂》,左清真而右屯田,亦足以自名其家矣。嗟乎!天之生才,而或夺之年,如贾傅之奇气卓识,度越今古无论,其次文章之士,若唐·、王勃之流,藻艳飚驰,一往辄尽。故佩行俭之论,有以卜其所止。今成子之作,非无长才,而蕴藉流逸,根乎情性。所谓人所应有,己不必有;人所应无,己不必无。虽使益充其所至,犹疑非世之所共识赏,而造物厄之何耶?虽然,修短天也。夫士亦欲其言之传耳。今健庵先生已缀辑其遗文而刻之,盖不徒笃死生之谊也,后世必更有知成子者矣。独是余与成子周旋久。于先生之命序是编,其能不泫然而废读乎!康熙三十年秋九月,无锡严绳孙题。

(三)张纯修序《饮水诗词集》(康熙三十年张纯修刻本)

 余既哀容若诗词付之梓人,刻既成,谨泚笔而为之序曰:嗟乎!谓造物者而有意于容若也,不应夺之如此之速;谓造物者而无意于容若也,不应畀之如此其厚。岂一人之身,故有可解不可解者耶。容若与余为异姓昆弟,其生平有死生之友曰顾梁汾。梁汾尝言:人生百年一弹指顷,富贵草头露耳。容若当思所以不朽,吾亦甚思所以不朽。容若者,夫立德非旦暮间事,立功又未可预必无已。试立言乎。而言之仅仅以诗词见者,非容若意也,并非梁汾意也。语云:非穷愁不能著书。古之人欲成一家之言,网罗编葺,动需岁月。今容若之才,得于天者,非不最优。而有章服束其体,有职守以劳其生,复不少假之年,俾得殚其力以从事于儒生之所为。噫嘻!岂真以畀之者夺之,而其所不可解者,即其所可解者耶。梁汾从京师南来,每与余酒阑灯灺,追数往事,辄相顾太息,或泣下不可止。忆容若素矜慎,不轻为文章,极留意经学,而所为经解、诸序,从未出以相示。此卷得之梁汾手授,其诗之超逸,词之隽婉,世共知之。而其所以为诗词者,依然容若所言: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而已。区区痛惜之私,欲不言不忍。姑述其大略如是云。时康熙辛未仲秋,古燕张纯修书于广陵署之语石轩。

(四)顾贞观《纳兰词·原序》(道光十二年汪元治结铁网斋刻本)

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骚雅之作,怨而能善,惟其情之所钟为独多也。容若天资超逸,翛然尘外,所为乐府小令,婉丽凄清,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凄惋而后喜悦。定其前身,此岂寻常文人所得到者。昔汾水秋雁之篇,三郎击节,谓巨山为才子。红豆相思,岂必生南国哉。荪友谓余,盍取其词尽付剞劂。因与吴君(上艹下园)次共为订定,俾流传于世云。同学顾贞观识。时康熙戊午又三月上巳,书于吴趋客舍。

又:顾贞观正对纳兰容若《金缕曲·赠梁汾》的记载:

岁丙辰(注: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容若二十有二,乃一见即恨识余之晚。阅数日,填此曲,为余题照。极感盛意,而私讶他生再结语殊不祥。何竟为乙丑(注:康熙二十四年,乙丑,1685年)五月之谶也。伤哉!

(五)吴绮《纳兰词·原序》(道光十二年汪元治结铁网斋刻本)

一编《侧帽》,旗亭竞拜双鬟;千里交襟,乐府唯推只手。吟哦送日,已教刻遍琅玕;把玩忘年,行且装之玳瑁矣。迩因梁汾顾子,高怀远询停云;再得容若成君,新制仍名《饮水》。披函昼读,吐异气于龙宾;和墨晨书,缀灵葩于虎仆。香非兰茞,经三日而难名;色似蒲桃,杂五纹而奚辨。汉宫金粉,不增飞燕之妍;洛水烟波,难写惊鸿之丽。盖进而益密,冷暖只在自知;而闻者咸嘘,哀乐浑忘所主。谁能为是,辄唤奈何。则以成子姿本神仙,虽无妨于富贵;而身游廊庙,恒自托于江湖。故语必超超,言皆奕奕。水非可画,得字成澜;花本无言,闻声若笑。时时夜月,镜照眼而益以照心;处处斜阳,帘隔形而不能隔影。才由骨俊,疑前身或是清莲;思自胎深,想竟体俱成红豆也。嗟乎!非慧男子,不能善愁;唯古诗人,乃云可怨。公言性吾独言情,多读书必先读曲。江南肠断之句,解唱者唯贺方回;堂东弹泪之诗,能言者必李商隐耳。薗次吴绮序于林蕙堂。

(六)梁佩兰《赠成容若侍中》:及尔见君子,和颜悦且康。顾念我草泽,自忘躬貂珰。

三、从盖棺论定看

纳兰性德墓在海淀区上庄镇,毁于文革。墓志在首都博物馆展出,徐乾学写“容若”;墓志盖在上庄附近的一个纪念馆,上面有陈廷敬篆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

纳兰容若(36):称纳兰容若可能更宜

纳兰容若墓志,首都博物馆

皇清通议大夫一等侍卫佐领纳兰君墓志铭

内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教习庶吉士昆山徐乾学撰文

经筵讲官都察院左都御史泽州陈廷敬篆盖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读学士钱塘高士奇书丹

呜呼!始容若之丧而余哭恸也。今其弃余也数月矣,余每一念至,未尝不悲来填膺也。呜呼!岂直师友之情乎哉。余阅世将老矣,从吾游者亦众矣,如容若之天姿之纯粹、识见之高明、学问之淹通、才力之强敏,殆未有过之者也。天不假之年,余固抱丧予之痛,而闻其丧者,识与不识皆哀而出涕也,又何以得此于人哉!

太傅公失其爱子,至今每退朝,望子舍必哭,哭已,皇皇焉如冀其复者,亦岂寻常父子之情也。至尊每为太傅劝节哀,太傅愈益悲不自胜。余间过相慰则执余手而泣曰:惟君知我子,惠邀君言以掩诸幽,使我子虽死犹生也。余奚忍以不文为辞。顾余之知容若,自壬子(注:康熙十一年壬子1672年,18岁),秋榜后始,迄今十三四年耳。后容若入侍中,禁廷严密,其言论梗概有非外臣所得而知者。太傅属痛悼未能殚述,则是余之所得而言者,其于容若之生平又不过什之二三而已。呜呼!是重可悲也。

容若,姓纳兰氏,初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改曰性德。(注:康熙十四年,1675年,21岁。十二月,皇子保成立为皇太子。成德避太子嫌名,改名性德。康熙十五年,1676年,22岁。年初,皇太子保成更名胤礽。《进士题名录》性德榜名已作成德,知字不必再避。嗣后容若手书、印章及友朋书文俱称成德,不再称性德。)年十七补诸生,贡入太学(注:康熙十年,1671年,17岁)。余弟立斋(注:徐元文)为祭酒,深器重之,谓余曰:司马公贤子非常人也。明年(注:康熙十一年,1672年,18岁),举顺天乡试,余忝主司,宴于京兆府,偕诸举人青袍拜堂下,举止闲雅。越三日,谒余邸舍,谈经史源委及文体正变,老师宿儒有所不及。明年(注:康熙十二年,1673年,19岁)会试中式将廷对,患寒疾,太傅曰:吾子年少,其少俟之。于是益肆力经济之学,熟读通鉴及古人文辞,三年而学大成。岁丙辰(注:康熙十五年丙辰1676年,22岁)应殿试,条对凯切,书法遒逸,读卷执事各官咸叹异焉。名在二甲赐进士出身。闭门埽轨,萧然若寒素,客或诣者辄避匿。拥书数千卷,弹琴咏诗自娱悦而已。未几,太傅入秉钧(注:任武英殿大学士),容若选授三等侍卫,出入扈从,服劳惟谨,上眷注异于他侍卫。久之(似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82年,28岁),晋二等,寻晋一等。上之幸海子、沙河、西山、汤泉及畿辅、五台、口外、盛京、乌刺及登东岱、幸阙里、省江南,未尝不从。先后赐金牌、彩缎、上尊御馔、袍帽、鞍马、弧矢、字帖、佩刀、香扇之属甚夥。是岁(注: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31岁)万寿节,上亲书唐贾至《早期》七言律赐之。月余,令赋《乾清门应制诗》,译御制《松赋》,皆称旨,于是外庭佥言,上知其有文武才,非久且迁擢矣。呜呼,孰意其七日不汗死耶!容若既得疾,上使中官侍卫及御医日数辈络绎至第诊治。于是上将出关避暑,命以疾增减报,日再三,疾亟,亲处方药赐之,未及进而殁,上为之震悼,中使赐奠,恤典有加焉。容若尝奉使觇梭龙诸羌,其殁后旬日,适诸羌输款,上于行在遣官使拊其几筵哭而告之,以其尝有劳于是役也。于此亦足以知上所以属任之者非一日矣。呜呼,容若之当官任职,其事可得而纪者,止于是矣。

余滋以其孝友忠顺之性,殷勤固结,书所不能尽之言,言所不能传之意,虽若可仿佛其一二而终莫能而悉也为可惜也。容若性至孝,太傅尝偶恙,日侍左右,衣不解带,颜色黝黑,及愈乃复初。太傅人加餐辄色喜,以告所亲。友爱幼弟,弟或出,必遣亲近傔仆护之,反必往视,以为常。其在上前,进反曲折有常度。性耐劳苦,严寒执热,直庐顿次,不敢乞休沐自逸,类非绮襦纨者所能堪也。

自幼聪敏,读书一再过即不忘。善为诗,在童子已句出惊人,久之益工,得开元、大历间丰格。尤喜为词,自唐、五代以来诸名家词皆有选本,以洪武韵改并联属名《词韵正略》。所著《侧帽集》后更名《饮水集》者,皆词也。好观北宋之作,不喜南渡诸家,而清新秀隽,自然超逸,海内名为词者皆归之,他论著尚多。其书法摹褚河南,临本禊帖,间出入于黄庭内景经。当入对殿廷,数千言立就,点画落纸无一笔非古人者。荐绅以不得上第入词馆为容若叹息,及被恩命引而置之珥貂之行,而后知上之所以造就之者,别有在也。

容若数岁即善骑射,自在环卫益便习,发无不中,其扈跸时,毡帐内雕弓书卷,错杂左右,日则校猎,夜必读书,书声与他人鼾声相和。间以意制器,多巧倕所不能。于书画评鉴最精。其料事屡中,不肯轻与人谋,谋必竭其肺腑。尝读赵松雪自写照诗有感,即绘小像仿其衣冠,坐客或期许过当,弗应也。余谓之曰:尔何酷类王逸少?容若心独喜。所论古时人物,尝言王茂弘阑阑,心术难问;娄师德唾面自干,大无廉耻,其识见多此类。间尝与之言往圣昔贤修身立行及于民物之大端,前代兴亡理乱所在,未尝不慨然以思。读书至古今家国之故,忧危明盛,持盈守谦、格人先正之遗戒,有动于中未尝不形于色也。呜呼,岂非大雅之所谓亦世克生者耶;而竟止于斯也。夫岂徒吾党之不幸哉!

君之先世有叶赫之地,自明初内附中国,讳星根达尔汉,君始祖也,六传至讳杨吉努,君高祖考也。有子三人,第三子讳金台什,君曾祖考也。女弟为太祖高皇帝后,生太宗文皇帝。太祖高皇帝举大事而叶赫为明外捍,数遣使谕,不听,因加兵克叶赫,金台什死焉。卒以旧恩存其世祀。其次子即今太傅公之考,讳倪迓韩,君祖考也。君太傅之长子,母觉罗氏,一品夫人。渊源令绪,本崇积厚,发闻滋大,若不可圉。配卢氏,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兴祖之女,赠淑人,先君卒;继室官氏,光禄大夫少保一等公朴尔普女,封淑人;男子子二人,福哥、永寿,遗腹子一人;女子子一人,皆幼。

君生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戊辰(1655119日),卒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已丑(168571日),年三十有一。

君所交游,皆一时隽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秀水朱彝尊,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吴江吴兆骞久徙绝塞,君闻其才,力赎而还之。坎坷失职之士走京师,生馆死殡,于赀财无所计惜,以故君之丧,哭之者皆出涕,为挽辞者数十百人,有生平未识面者。其于余绸缪笃挚,数年之中,殆日以余之休戚为休戚也,故余之痛尤深,既为诗以器之,应太傅之命而又为之铭。

铭曰:天实生才,蕴崇胚胎,将象贤而奕世也而靳与之年,谓之何哉。使功绪不显于旗常、德泽不究于黎庶,岂其有物焉为之灾,惟其所树立亦足以不死矣,亦又奚哀!

四、从王国维的评价看

王国维《人间词话》: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物。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五、从当前各博物馆的介绍文字看

博物馆的介绍文字仅供参考。

纳兰容若(36):称纳兰容若可能更宜

上海博物馆展厅注释为:清纳兰性德行书手札卷。

纳兰容若(36):称纳兰容若可能更宜

首都博物馆展厅注释为:著名词人纳兰容若墓志。

故宫博物院网站:禹之鼎《纳兰容若像》轴。

行胜于言。有了新认识,今天就把自己系列文章中的一些文字进行个别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