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2022-03-24 10:08:49)
标签:

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蓬溪县慧严寺明代大殿

蓬溪县慧严寺大殿壁画

慧严寺壁画人物东十

慧严寺壁画东三和西三

分类: 战疫·陕甘宁青川渝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遂宁蓬溪县慧严寺,因大殿建筑和殿内壁画入列国七,大殿为明正统年间建,殿内壁画专家称明末绘制,也有人称为清代绘制。这里的看护居士很严格,鱼致电了当地的文保部门才获准进入。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见到大殿和壁画的刹那,进门时的波折和拍摄过程中的不悦,可以抵消。本文后加载了遂宁新闻网文章《慧严寺大殿:明代艺术与民俗的结晶》,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一读。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大殿坐北朝南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梁架上有墨书题记:“维大明正统十二年岁次丁卯十二月戊午朔二十一……”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殿内东西壁上会有《天、仙朝贡图》,计五幅、二十二位人物。人物线条流畅、神情刻画细腻,殊为可观!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东山十二尊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西山十尊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鱼在道客巴巴看到署名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杨小晋、刘显成的《四川蓬溪县慧严寺大雄殿明代壁画初探》一文,文中对现存壁画中二十二尊神祇的身份认定和鱼的认知大致相同。文中有三尊存疑待考,鱼对二十四诸天略知一二,对文中待考的三尊给出了可能的身份。希望同好指正!下图是借用杨小晋和刘显成二位老师文中绘图,鱼重新做了合成处理,以便对照观看。如有对二位老师原文感兴趣者可搜索原文观看。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西壁壁画总览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由南至北依次为:辩才天?鬼子母、月宫天子、密迹金刚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密迹金刚、帝释天、吕洞宾、电母、大自在天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阎摩罗王、北方多闻天王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东壁北侧部分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南方增长天王和紫薇大帝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摩利支天?雷公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东壁中间部分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雷神、风伯、大梵天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大梵天、韦陀天、日宫天子、散脂大将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日宫天子、散脂大将、马头金刚?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散脂大将、马头金刚?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东岳大帝、东方持国天王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1)巴山蜀水·蜀:遂宁蓬溪县慧严寺
欢迎来访,愿安康永伴!
备注:图片拍摄时间2020年9月1日

                       慧严寺大殿:明代艺术与民俗的结晶  新闻来源:遂宁新闻网    
  说起遂宁的古壁画,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大概会是宝梵壁画。与宝梵壁画一样,慧严寺壁画也有着极高的价值,但因为其发现较晚,并不太广为人知。慧严寺位于蓬溪县金桥镇过军坝村,现仅存大雄宝殿及左厢房,总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90平方米,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雄殿东西两壁现存壁画共五幅计17.4平方米,绘有天王、龙神等仙佛人物22位,名《仙天朝贡》,被省文物专家评价为“民间仙佛画卷的又一风格”。 
  慧严寺大殿建筑用材讲究,工艺细腻,壁画保存完好,是研究四川明代建筑工艺、手法、绘画、民俗与装饰的重要实物资料。
  A 屹立500余年 明代古建筑巧夺天工
  在遂宁城南郊外的涪江东岸有一片突出而宽广的河滩,名叫过军坝。过军坝之名,来源于三国时期在此发生过的一场战争。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蜀国大将张飞在巴郡收服老将严颜后,沿江而上进入蜀境。当时,郪、广汉一带到成都均要走德阳(今四川遂宁),经现在的中江到成都的古道。刘璋派帐下司马张裔率兵于今过军坝一带阻击。 
  古时作战,擂鼓向前,鸣金则收兵。两军交战,如果三通鼓罢,不能取胜,往往鸣金收兵择日再战。然而,过军坝一役,三鼓之后,张飞战兴正酣,约请张裔续战,名震蜀中的张裔不甘示弱。直至五通鼓息,“裔败,张飞遂定德阳”。 
  过军坝一战,张飞击溃了刘璋在川东的主要军事力量,为刘备夺取四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慧严寺便位于过军坝上,为纪念在此战斗过的猛将张飞,当地百姓习惯将慧严寺称为“五鼓庙”。 
  慧严寺坐北朝南,一进门,狭小的庭院对面就是大殿。作为明代建筑,寺庙的规模虽然不大,但飞檐斗栱、筒瓦朱漆,给人一种不同凡响之感。 
  慧严寺建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为了显示其威严,大殿正面增设了山门。整个大殿通透大气,面阔三间共11.42米,进深三间10.9米,通高8.5米。抬梁式木结构,单檐歇山顶。檐下施斗栱23朵。殿内梁架的驼峰、雀替镌有仙草琼花,样式精美且保存完好。 
  而旁边的厢房具体建筑年代不详,单檐悬山顶,穿斗式屋架,面阔六间22.65米,进深四间5.4米。因后期加建,进深扩至9.40米。 
  明初的建筑风格,与宋代、元代相近,古朴雄浑,明代中期的建筑风格严谨,而晚明的建筑风格趋向繁琐。慧严寺是典型的明代中期建筑风格,大殿梁架为四椽袱接前后乳袱通檐用四柱,这根四椽袱的上面还用了一根四椽袱搭在金柱之上支撑上平槫。下平槫由两根四椽袱外侧穿插金柱的一根劄牵托起,劄牵的另一侧放在一座驼峰上,驼峰则是由下面的乳袱支撑,可谓巧夺天工。 
  在历经500余年的风吹雨淋之后,慧严寺变得斑驳陆离,透露着厚重的沧桑。
  B 精美壁画 彰显独特的民间仙佛画风
  在慧严寺,最令人惊叹的便是大殿里的壁画。 
  可以看到,大殿东、西壁的壁画格外精美,不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这些壁画被涂上了一层石灰。2003年,壁画挣脱石灰层的束缚,逐渐显现了出来。经过清理,明代壁画得以重见天日。从现场看,壁画清理出了主体部分,其下半部依旧被石灰覆盖,相关专家推测应是壁画中云彩的延伸。 
  慧严寺大雄殿壁画已露出部分共17.4平方米,被殿柱间隔为五铺,内容实为通壁一体。入殿西壁两铺:外侧长墙(5.02米)绘8尊,里侧短墙(1.1米)绘2尊;入殿东壁绘三铺:外侧短墙(1米)绘2尊,中间长墙(5.07米)绘8尊,里侧短墙(1.1米)绘2尊。两壁共有22尊神祇。各幅画面均高约为1.24米,宽为0.5—0.6米,属供养朝觐尊像画,被文物专家赋名《仙天朝贡》,为明末绘制。 
  诸天,佛教中诸位尊天的简称,他们管理一方,是佛经中法会结集的众生与护法,因其护法护民兼忧时保国的特质,深得百姓和朝廷推崇。诸天从《梨俱吠陀》等古老传说中生成,被印度佛教吸纳,东传中国后形成了汉化版的佛道融合之诸天系列。唐代以来各种佛家经典所述的诸天形象难以统一,匠人也各有时代、地域、师传的差别,因此诸天礼佛图就显现出个性纷呈的审美特点,承载着庄严殿堂和传承文化的功能。 
  《仙天朝贡》是四大天王分居四角,环拱护卫的尊像体系,属于寺庙常见的二十四诸天壁画题材,只是该大殿的四天王布局不同于一般寺庙自东北始于西北终或自东南始于东北终。 
  慧严寺壁画虽然为民间画工所为,但其在生活的认识上,人物服饰、动作的处理上,均打上了现实主义烙印,为今人提供了生动的图像史料。如电母秀天君和鬼子母都有一双纤纤小脚,画匠选取“快上马”类的纤直的小脚表现弓鞋翘头,这与明代四川女子缠脚的习俗是对应的。 
  雷神信仰自古就有,但雷公形象的定型却在明代,慧严寺的雷公江天君就基本符合清代黄斐默《集说诠真》所说“状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两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颏长而锐,足如鹰颤,而爪更厉,左手执楔,右手执槌,作欲击状。自顶至傍,环悬连鼓五个,左右盘蹑一鼓”,不失为力士类造像风格的典范。
  C 佛道融汇 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杨小晋表示,慧严寺大雄殿东面单步梁题记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似为华严十六字洪名。如此,慧严寺大雄殿《仙天朝贡》壁画或许展现的是华严海会,但其诸天选择并没有完全遵循华严经记载,而是采取了一般寺院二十四诸天护法的壁画表现方式。 
  《仙天朝贡》是四川地区明末的代表性佛教艺术遗存,属于民间粗犷水墨风格。 
  四川历来道教盛行,明代流行正一教,慧严寺壁画受道教的影响很深。壁画主体为二十四诸天,但其尊格选择却与一般斋天科仪的不同,混有吕祖等道教神祇形象,是佛教艺术世俗化的典型例证。其佛道融汇,独树一帜,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同时,它与王树村《塑神秘谱》所记载的北方民间画工图谱如出一辙,是中国民间艺术跨地域影响的一个缩影。 
  作为我国佛寺壁画艺术历史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慧严寺壁画与蓬溪宝梵寺《西方境》为代表的四川明代前中期壁画大异其趣:线条奔放,不用沥粉贴金的手法,水墨晕染,分染严谨,以凹凸法和高染法结合,塑造厚重,造型生动传神,是民间画工的典型画作,在中国佛寺壁画绘画史中,呈现出民间仙佛绘画的崭新风格。 
  慧严寺壁画诸天形制虽与佛教斋天礼仪大异其趣,但其内在却充满对称均衡的美感,空间经营有序、构图因地制宜。大殿东西壁画幅式对称,人物动态东西呼应,尊格所代表的意义左右对应。 
  杨小晋表示,慧严寺大雄殿壁画内容芜杂,是佛道融合和民间信仰的产物。其崇拜的神明众多,但都与日常福祉分不开,折射出明末四川的政治经济危机下,民间信仰多元化的趋势。 
  慧严寺壁画看似简陋,但其独树一帜的画风,与儒释道文化,尤其是道教、民间信仰、密宗等微妙的熔融关系,为宗教学、历史学、民俗学、艺术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研究标本,在美术史和宗教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全媒体记者 王锡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