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进豫·济源:阳台宫--千年古树辉映明代建筑的工艺精湛!

标签:
济源王屋山阳台宫阳台宫大罗三境殿阳台宫玉皇阁李白上阳台帖司马承祯和王志祐杂谈 |
分类: 进豫 |

司马承祯“钦定”的“天下第一洞天”指的是济源王屋山,盛唐时王屋山的华盖峰南麓,遍布大大小小道观。其中紫微宫、阳台宫、清虚宫被后人尊为“王屋山道教三宫”。今天出镜主角就是其中之一的阳台宫。阳台宫在开元盛世时横空出世,始名阳台观,唐玄宗亲书“寥阳殿”匾额,并令其胞妹玉真公主进山拜师学道。五代战乱,阳台宫大部分殿宇毁于战火。由阳台宫中碑文得知,金贞元二年(1154年)得以重修,并易名为“兴国大阳台万寿宫”。贞佑二年(1214年)再度毁于战乱。金正大四年(1227年),全真道士号栖神子的王志祐入阳台宫为住持,复建增修,十二年始成。此后历代皆有修葺。现存主殿大罗三境殿和玉皇阁为明代复建。
2006年,阳台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台宫一入山门,东侧即是龙爪柏。正前方为七叶树,大罗三境殿月台下西为龙柏,东一前一后为凤柏和鸟柏。

↓阳台宫院内数棵古树均植于唐代开元年间,距今一千二百余年。它们枝繁叶茂,形态各异。有娑罗树,也称七叶树,相传是司马承祯和玉真公主亲手所植。此外还有龙爪柏、龙柏、凤柏、鸟柏、伞柏,这五株古柏造型恰如其名,神肖。

上图中缺一进山门的龙爪柏和位于玉皇阁西北侧伞柏。
↓次间两柱为上联和下联。画联内容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下图左);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下图右)。”



↓“大明正德庚辰岁”立的《重修万寿阳台宫记》。庚辰岁即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


↓东配殿去玉皇阁的台阶,在大罗三境殿平台处有一残缺石雕,看上去像石狮。

↓大罗三境殿檐角兽和护法天将。



↓在大罗三境殿西南墙壁上嵌有几方碑刻,都是明代的功德碑,囿于篇幅,鱼择一“皇明万历二十三年岁次乙未二月”勒石上传图片。
↓玉皇阁


↓玉皇阁东北角那株古柏是伞柏(下图右)。

↓玉皇阁南面东廊有碑刻二通。

“大清康熙岁次乙巳季秋吉旦知县谢蘭英等”立《重修阳台宫记》碑(上图左)。康熙乙巳岁即康熙四年,1665年。“考选知县邑人周犹龙撰文,共城山人熊明光书丹并篆额。碑文记述邑人李生荣对阳台宫内寥阳阁及东西配殿重新修筑,使庙貌巍峨,对研究阳台宫古建筑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大清嘉庆拾三年”立的《重修XX三清阁碑序》碑(上图右和下图)“嘉庆十三年(1808年),任峻德撰文,李克昌书丹。该碑记载道士王合礼、功德主牛泰生、总理张达孝、首事侯玉成等,于嘉庆六年二月至嘉庆九年四月间对三清阁进行重修,为研究阳台宫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引文摘自济源文物网《阳台宫》一文)

上图和下图为“大明万历三十一年岁在癸卯”《天坛山阳台宫修XXXX塑XXX》。碑文内容为重修三清殿、玉皇阁,妆金三清像和玉帝像等。“阳台宫修建殿阁粧塑圣像记:刊刻于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进士崔养蒙撰文,进士范济世篆额,董行可书丹。碑文开头对天坛山的壮丽景观进行生动描写,之后记载万历二十四年正月至万历二十七年十月,阳台宫住持乔玄仲、鹿邑道士张太和与河内善人殷大洪、史尚仁等人共同维修三清殿、创建玉皇阁,又塑三清、玉皇大帝、灵官像。此碑是研究阳台宫历史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引文摘自济源文物网《阳台宫》一文)

此碑碑阴碑头有日月像。碑刻内容“重修王母殿三间X王母殿一间又修X三圣殿金神X堂施财善人并列于后”。


↓在玉皇阁东西外墙还有十几方没有纪年的功德碑,上有捐资人及捐资额名录。囿于篇幅,鱼择其二上传图片。



↓玉皇阁北


荆之琦功德碑:立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九月。此碑系当地百姓为钦差分守河北道河南布政史司右参议荆之琦所立的功德碑,以纪念他率部平定由山西进入济源王屋山一带搅扰的明末农民起义军。碑中记载义军于崇祯四年六月进入济源,纠正了《明史》中义军于崇祯五年首次入济的错误,对研究明末农民起义和王屋山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摘自济源文物网《阳台宫》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