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进豫·焦作:沁阳博物馆镇馆三宝---金代三圣塔、唐代尊胜陀罗尼经幢、元代邠国公灵塔

标签:
沁阳博物馆沁阳天宁寺三圣塔沁阳唐佛顶陀罗尼经幢沁阳元代邠国公灵塔杂谈 |
分类: 博物馆系列 |

沁阳博物馆外观像寺,有山门、有东西厢;步入其中又仿佛进入了园林,有拱桥、有方池、有回廊、有凉亭。其实沁阳博物馆只是一个县级博物馆,属于国家三级博物馆,建在沁阳天宁寺旧址上而已。

一进“山门”,远远就望见天宁寺遗存三圣塔矗立在最北方。“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于是鱼和先生弃碑林而不顾,向TA奔去。

天宁寺遗存三圣塔,作为金代砖塔,于2001年列入第五批国保单位。



塔壁正南方向嵌有两方碑刻。

塔券门上方有青石刻“中天一柱”,左侧为“钦加道衔知怀庆府事平原张甑”,其左还有字迹,辨识不易,依稀有“嘉庆”字样,想必此刻石为嘉庆年间修缮塔时,加上。

塔门左侧塔壁上还有一方青砖记事碑,题记内容:“塔始建于唐,重修于金,梵石剥落久矣。住持比丘道源……嘉庆壬申(1812年)六月二日落成,山左邱县刘大观记。”




三圣塔前身为隋文帝安放佛祖灵骨的灵骨塔,金代在原塔基础上建了三圣塔,清代修缮此塔时又变成“中天一柱”,这是个很值得玩味的三变。其中的深意已经超出建筑本身所承载的内蕴。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取向,然而安放灵魂的主旨是不会改变的。

三圣塔南东西两侧有元代的邠公塔和唐代的佛顶尊勝陀罗尼经幢。


《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是中国密教发展初期的经典之一,是佛教和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在理论上以大乘中观派和瑜伽行派的思想为理论,在实践上则以高度组织化了的咒术、礼仪、俗性为特征。自唐仪凤元年(676年)传入中国后,此经皇室推崇,迅速得到了传译和推广,现在在全国各地都有尊胜陀罗尼经幢存在。沁阳博物馆内的这座“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原在沁阳市城西北的兴隆寺旧址内。

清道光五年《河内县志·金石志》载:“唐,王范村兴隆寺陀罗尼经幢。正书‘开元十八年正’,幢凡八面,每面十行,第八面止五行,每行四十三字,高四尺,每面广九寸,在河内县(今沁阳县)王范村。经文不录。‘开元十有八年,岁次庚午正月口口口建。’此系篆书。”
……该经幢体形硕大,造型美观,俗称“莲花塔”。经幢顶,最上部有一火焰宝珠,在“文革”中散失。该经幢1963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迁至沁阳市博物馆保存。经幢为青石质地,雕工精湛,分级雕琢后,对接装成,现有高度4.10米,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摘自1993年第一期《中原文物》,作者:田中华)










“元金紫光禄大夫追封邠国公之灵塔”

金紫光禄大夫,古代官名,乃文官,初为加官,无职掌,隋唐以后为散官。唐代为正三品,宋代为正二品,元代为从一品。明清两代无。




感谢到访,顺致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