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进豫·焦作:沁阳博物馆之河内石苑

标签:
沁阳博物馆沁阳博物馆河内石苑王铎的《延香馆帖》王汉《进河内灾伤图序康熙《点翰堂御书法帖 |
分类: 博物馆系列 |

沁阳博物馆门前停车靠运气,鱼那天运气不错。一位老人家坐着马札在边石下,示意我停他旁边就行。在人和树之间的一车位,鱼又回到驾校时光。博物馆开门挺早,记住,河南的这种县级博物馆和某些市级博物馆中午有午休,济源博物馆下午两点半就能开放,其他的下午三点。准时的,你就阿弥陀佛吧。

上集介绍了沁阳博物馆三宝:三圣塔、邠国公灵塔和尊胜陀罗尼经幢。这期介绍河内石苑内精彩石刻和李商隐纪念馆。浪浪对多说和深说反感,鱼怎么学不会知趣呢?


沁阳博物馆山门东西两侧有散放的石刻,西边是石像生,东边是镇水兽。

山门至尊胜陀罗尼经幢和邠国公灵塔前,有碑林。布局考究,整齐划一对称分布在东西两厢前,略后于灵塔和经幢。

碑廊北柱础石摆放位置为原天宁寺大雄宝殿的位置。佛塔和佛殿的位置历朝历代是有变化的,像这种殿在塔后是唐以前的做法,后来随着佛殿地位的不断提高,佛塔的位置被一请再请,由唐代的平行到后来的居一侧或居寺院外单独塔院。碑廊中外面罩上了玻璃罩的是博物馆自认为重量级的碑刻。比如下图中的这通碑刻。

《大雲寺皇帝聖祚之碑》刻于大足元年(701年)。乃“太子中舍人、上柱国贾膺福撰文并书,睿祖康皇帝孙文林郎太原武尽礼勒上”。即工书人著作郎贾膺福和东周平王幼子姬武后人武尽礼 ,二人撰书勒石。资料上介绍该碑碑文中有2000多个“古字”,其中十多个字为武则天朝新造文字。另外,碑文中有“……菩萨成道,已居亿劫之前;如来应身,俯授一生之记。《大云》发其遐庆,《宝雨》兆其殊祯……”这也是武瞾称帝的两大挡垫牌。



在三圣塔塔西侧还有一面墙碑林,其中能辨识的古碑年代由明至民国。崇祯三年立的“明威将军怀庆衞指挥佥事岐山薛公墓”碑(上图高中)、“众志成城”碑(上图中右一)和“蝗不为灾”碑(上图中右二)三碑,因字号大、字迹清晰而格外醒目。后两通碑立碑时间鱼没找到。清康雍两朝黄患蝗灾不断,雍正皇帝曾赐灭蝗刘猛将军为驱蝗之神,并建庙祭祀。这一侧碑墙南向地上还有若干没竖立的碑刻。

鱼在去卫生间的旮旯发现这通“李商隐故居”碑刻。在去河内石苑,见入口东厢房“李商隐陈列馆”。旋即入内一观。

李义山是鱼钟爱的诗人,鱼爱他的“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北青萝》)与“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胜过“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锦瑟》)和“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无题》)。

这里不过是一个图片资料汇展。怀州河内(今沁阳)是李商隐的祖籍地,荥阳是玉谿生的出生地。一生蹭蹬的他,病死在郑县(今新郑)。


与李商隐陈列馆对应的是“沁阳革命史迹”陈列馆。鱼和先生只是在看过“河内石苑”后,横扫一眼。

“河内石苑”为四边形,南北长,中间有荷花池,呈长方形。有石拱桥横亘其上。桥东为玉泉楼,楼北为“书法碑帖”展,楼南为“历代石刻”。石拱桥西即为河内石苑入口,入口北为“历代墓志石”,河内石苑长廊呈围合状。



葛村乡西庄村汉墓出土的石祭台、石棺床和石辟邪挨着,在石辟邪文物上方有文字说明。
这只有说明文字的汉代石辟邪,与隔着荷花池对望的也就是河内石苑入口右向南方的那个石辟邪(见下组图上)像又不像。那个具有东汉石辟邪体型大、姿态夸张且翼明显特质。



北魏石棺床南即是推测为北齐时期雕造的“兴隆寺四面造像碑”,和这个造像碑一起从兴隆寺迁移来的还有那座唐开元十八年的尊胜陀罗尼经幢。

介绍上说没有铭记,时间不可考,按风格推断为北齐造像。造像碑这种古代石刻,因为是造像供养性质,一定会铭刻上造像者姓名的。

这座四面造像碑,面面俱有损坏。且人为刻划严重。下图为造像碑唯一一处有铭之处--“光佛”,“光佛”就是定光佛即燃灯佛。在福建还有位在宋熙宁八年被皇帝册封的“定光佛转世”高僧“定应大师”,闽台客家的信祖。

新浪博友野娃的相关博文中提到此造像碑说“有东魏特征”。

四面造像碑再往南的石台上有两个石雕(见下三图),有点像佛塔或经幢石构件。其南为一尊无头佛像(见下下图)。和它们对应的是下图的“阿弥陀佛造像碑”说明介绍(见下图)。

造像碑基本上就是两种形式,一种是上面介绍过的四面造像碑,还有一种就是在博物馆常见的扁体碑形造像碑。文不对题,好像不应该是博物馆应犯的差错。

仔细看右侧莲蓬状石构件大小恰好能置左侧石座上。石座截面圆形,六面浮雕出负重赑屃或狮子形象。这上面可放香炉,可置铜佛像。无头佛像没有介绍。

再南行见“释迦造像碑”(见下二图),碑头完全缺失。与之对应的说明文字(见下图)全面具体。


复南行,见“释迦多宝造像碑”(见下四图)。文不对题又出现了。

这个介绍中的“释迦多宝造像碑”与下面的这个四面造像碑差了不止一里地。

这座四面造像碑只一面开龛,开龛一面左右两侧有阴刻图案。
与之比肩的是一石坊件(见下三图),双面雕刻,浮雕人物故事感极强。



石坊构件南又出乌龙,介绍文字与所展示石刻(见下三图)不相符。

这个臼状石刻件一侧有“崇庆元年六月X三日,住持沙门XXX”铭文。

在陨石位置,石刻展示随建筑走向改南北向为东西向。

最东侧为“南无十地菩萨造像”。读过《华严经》的,想必和鱼一样,认为这是地藏菩萨。因为地藏菩萨已超越十地,证得佛果。

大乘佛教将菩萨修学佛法的过程分为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信属十住之初住分出。十地前为三贤位,见道后登地为圣位,以后进入修道阶位,直至十地,等觉妙觉,最后圆满成佛。大乘菩萨从初地到十地,共有十个阶段,十地菩萨是菩萨的最高阶段,再外一级,就可成佛。(摘自佛教词典)

“南无十地菩萨造像”西侧为一包含有八仙人物的“升仙图”石件,浮雕图案中间驾鹤西去人物大约是墓主人。在这个石件的西侧又是一臼形石件,中间凹陷处没看到焚炽痕迹,也就是说不是香炉之类。

此石雕上下截面呈圆形,石身八面开龛造像。一佛和一佛二菩萨(或弟子或供养人)次序雕塑。

石刻展最后是两个石柱,应该是墓葬墓室门柱一类。左侧的三面有浮雕图案,顶部有凹槽;右侧为素面。


沁阳历史悠久,置县有千年,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沁阳之名是民国二年才有之。翻开史书,这片土地曾是河内郡、怀州、怀孟路、怀庆府、河内县治所,又为鄂侯、邗、雍、郗、野王、韩、卫等侯国城址,还是明朝卫、郑两藩王封地。沁阳的厚重感,还折射在下面一方方墓志石上。


墓志石排列由北向南年代递减,即大明--皇清--民国。民国时期的独占一隅,其中墓志石有两方,墓碑有三通。遍观墓志石陈列区未见介绍中提到的唐代墓志石。唐代墓志石中的刻于唐景龙三年(709年)的《唐故翼州石廓戍主张君(爽)李夫人合葬墓志铭》和刻于唐开元十年(722年)的《唐故梓州通泉县尉上柱国司马公(慎微)墓志》这两方墓志石,因其内容牵涉唐王出兵讨伐高句丽而备受史学界关注。

刻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的《明故武略将军怀庆卫副千户陈公(兴)墓志铭》,刻于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的《明故李(鉴)母宜人宋氏墓志铭》,刻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的《明故封奉直大夫兵部武库员外郎李公(孜)墓志铭》,刻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的《明山西按察司副使进阶亚中大夫吴公(道宁)墓志铭》,刻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的《明河内处士买公(凤)暨孺人马氏合葬墓志铭》,刻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的《大明郑藩武德将军进阶武节将军骁骑尉仪卫司仪卫正清庵冯公(世昌)配宜人萧氏合葬墓志铭》和刻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清故承德郎湖广断事杨公(之佩)元配安人张氏合葬墓志》等墓志石,它们中有些内容填补了史书记录中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