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西进西域·宁:贺兰山岩画、银川世界岩画馆--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标签:
银川贺兰山岩画景区贺兰山贺兰口处岩画贺兰山岩画景区太阳神贺兰山岩画西夏刻文图银川世界岩画馆 |
分类: 西进西域·冀陕甘宁蒙新 |

2018年8月14日从榆林汉画像石博物馆离开后下午赶到银川,休整一夜,第二天一早先去贺兰山看岩画,再去拜寺口看双塔,最后去西夏王陵感受党项人创造出的历史。需要感谢宁夏政府,很大气,六十岁以上人士享受免票待遇。这一政策在宁夏大部分景区都得到贯彻执行。贺兰山岩画景区建有银川世界岩画馆,游客需先在展馆预热,才能坐摆渡车去现场看实物。鱼反其道而行之,请各位到访师友先看实物再去银川世界岩画馆回味一下。


景区管理将岩画所在岩面贴上红色圆点标记。以方便游客观看。



那河道中堆积的石块就是被暴雨从贺兰山上冲刷下来的。贺兰口是明长城宁夏镇关隘,位于宁夏贺兰县境内。因贺兰山险不可逾,所以贺兰口仅关口处建有城墙,并建有若干烽火台,与平川地带守军相呼应。


上图壁刻刻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内容为宁夏镇城将军潘国振,洪广营,游击将军文应奎重修贺兰口关墙。

在贺兰山看岩画需要耐心和细心。






纤细的左手,在挥别吗?

大家看上图和下图时,会不会和鱼一样心情沉重。要不了多久,贺兰山岩画就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了。


此处就是“太阳神”岩画所在。上图中有红飘带的地方。

鱼将镜头拉近拍下一张。

上组图和下图为鱼拉近拍摄的,这些岩画清晰可辨识。


早期的贺兰山岩画有人物,动物和符号。后人加上文字。

上图和下四图就是著名的西夏文题刻和岩画区。煌煌一壁,壮观!

远处的贺兰山口,如同上帝挥笔写的“人”字。

小鱼同学在寻找人面画像。O(∩_∩)O~此处已经被景区警戒禁止入内。鱼不是个听话的主儿……

上图左侧岩壁,鱼发现目标。


在人面像周围还有多个岩画,鱼将可辨识的集锦于一图(见上图)。

景区出口处有一块巨石,上面的岩画密集且保存完好,游人纷纷与之合影。上图是鱼用镜头拉近拍的照片,下图为先生在远处拍的全景。


现在大家和鱼一起去银川世界岩画馆回味一下岩画的魅力。


银川世界岩画馆一楼展厅分成世界岩画分布和中国国内岩画分布介绍。介绍上说:整个岩画馆主要由序厅、中厅、世界岩画展厅、中国岩画展厅、贺兰山岩画展厅、原始艺术展厅、专题展厅及岩画资料信息中心等8部分组成,并附设报告厅、专家研究室、修复室。集中展示全世界31个国家、200多个地区546件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岩画图录、拓片、脱模复制品、油画仿制品、实物,以及与岩画同时代产生的原始艺术品。非常值得一看。







有关链接:
贺兰山在古代是匈奴、鲜卑、突厥、回鹘、吐蕃、党项等北方少数民族驻牧游猎、生息繁衍的地方。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在贺兰山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他们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在南北长200多公里的贺兰山腹地,就有20多处遗存岩画。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贺兰口岩画。贺兰山岩画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游牧民族的艺术画廊
。
在贺兰山东麓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古代岩画,它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以及羊、牛、马、驼、虎、豹等多种动物图案和抽象符号,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据调查,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贺兰山的"岩画"确切地说是岩刻。我国云南、广西也有不少岩画,亦称崖画,是用颜料画的,而且多用红色颜料;而我国北方的"岩画"多半是岩刻。贺兰山的众多"岩画",只有白芨沟的是用颜料作画,其他的都属于岩刻。
依据岩画分布状况,贺兰山岩画可分为依据岩画分布状况,贺兰山岩画可分三种类型:山前草原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北段的石嘴山区、惠农县境内;山地岩画,主要分布贺兰山中北段,多凿刻于深山腹地的崖壁上。主要分布贺兰山中北段,多凿刻于深山腹地的崖壁上;沙漠丘陵岩画,主要分布于贺兰山南段卫宁北山。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
贺兰县岩画
①小西峰沟岩画,内容以动物表现为主,制作手法多为凿刻法,也有个别的使用磨刻方法。
②白头沟岩画,白头沟沟口有一小山梁将沟的出口成两部分,北口俗称叉子渠,岩画分布在叉子渠渠口的北山坡的拐弯处,均面东南。凿刻了羚羊、岩羊、北山羊、飞雀等动物,又有牧马图,其中的人物系有尾饰。
③插旗口岩画,插旗口位于贺兰县金山乡金山村的贺兰山东麓,内容有人面像、符号和动物。
④贺兰口岩画,沟口开阔,面对黄河,沟内泉水流淌不止。岩画分布在沟谷两岸的断崖石壁上,以沟口北崖向阳的岩画数量居多。岩画保存情况不一样,位于沟崖北侧的岩画保存明显好于南崖的崖面。贺兰口是贺兰山岩画最为集中的一处,内容绝大多数是人面像,另有人物、舞者、天体和马、羊、虎等动物。岩画以敲凿法和磨刻法为主。从画面的风格、题材和内容及剥落的情况看,贺兰口岩画的凿刻延续时间很长。
⑤苏峪口及回回沟岩画,苏峪口俗称"宿嵬口",岩画分布在苏峪口沟谷两岸,迤南至回回沟,原来调查岩画的数量有200幅,由于开矿炸石,修筑公路,大部分岩画已被毁,现存的岩画仅有几十幅,以兀立山头巨大的《神牛图》最为著名。
据调查,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
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
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
特征
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
贺兰山岩画的年代,目前学术界尚未有一致的看法,分歧很大。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旧石器时代晚期说法
一、岩画刻制年代上限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周兴华认为"少量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大部分属于中石器、新石器时代,少量延续到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也有若干作品出自秦汉以后,近至宋元、西夏"。
艾天恩认为"岩画大致是在一万五千年到六千年前的氏族公社时期产生的"。
新石器时代晚期说法
二、岩画刻制年代上限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或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钟祝辉、李树俨认为"贺兰山岩画深受仰韶彩陶文化的影响,是仰韶文化特异化的产物",认为"贺兰山史前岩画深受仰韶-马家窑-齐家史前文化的影响,其制作年代相当于仰韶-龙山考古文化年代,即距今6000-4000年"。
高文宁认为"贺兰山人面像岩画的最早创作年代应确定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四五千年","贺兰山动物岩画的刻制……大约距今5000-4000年前"。
刘贻清认为贺兰山岩画"至少不迟于青铜、铁器时代之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五千年以上,较晚的延至明清或更近于今"。
早期铁器时代说法
三、岩画刻制年代的上限"在商周-春秋战国时期,即青铜文化-早期铁器时代"。
上述三种意见,各有所据。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不同的结论。但多数学者倾向于贺兰山岩画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说法。近年在贺兰口岩画分布区内发现的具有齐家文化特征的为数不少的石器和陶片,为贺兰山岩画的制作年代确定在距今5000-4500年提供了新的证据。相信随着贺兰口岩画景区考古发掘工作的开展及研究工作的深入,贺兰山岩画的年代问题将会得到更为科学的、令人信服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