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西进西域·陕:榆林镇北台和凌霄塔

标签:
榆林镇北台长城榆林欵贡城榆林秦长城遗址红山墩榆林镇北台旱柳榆林凌霄塔 |
分类: 西进西域·冀陕甘宁蒙新 |
榆林的镇北台和凌霄塔位于老城的北端和南头。两地在一个中轴线上。鱼和先生8月13日早晨坐公交车到镇北台,登上这座号称“万里长城第一台”,然后步行一公里左右去红石峡,最后坐公交车去瞻凌霄塔。镇北台景区在修缮,好在工程已经处于收尾阶段。凌霄塔周边属于危房改造,所有居民都已迁走,只留下空房子。
镇北台很孤独,为了安慰这座独孤一台,景区在它的北侧将红土墩和其周围的敌楼围建成一座新城。

榆林境内的明长城是在秦长城、隋长城的基础上,由当时的延绥巡抚余子俊调用官兵4万余人,依山形,随地势,历时4个月修筑而成的。东起府谷县的清水营,西至宁夏盐池县的花马池,全长1770里,沿途烽火墩台林立,36座营堡遥遥相望。传递军情报警,白天以狼烟和旗帜为标志,晚上以火和灯笼为号,形成了一条气势磅磅礴的军事防御体系。(摘自镇北台导游词)

明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兵部右侍郎刘敏宽曾赋诗《镇北台》:重镇秋声霁色开,巡行不是为登台。千山远向云霄列,一水还从沙漠来。戌阁崔嵬天阙近,塞垣缭绕地维回。凭高极目狼烟靖,恍是逍遥莨苑偎。(见上图石刻)

镇北台周边有几株旱柳,皆主干粗壮,上面长满瘤状突起。纤细的枝杈一律上举,一如怒发冲冠。介绍上说这叫“旱柳”,在陕北和内蒙古南部被广泛种植。没有树龄的介绍,长成这个样子的柳树至少要一二百年。旱柳被当地人称作“砍头柳”。据说当旱柳树长到一定高度,就砍掉柳树的树头,柳树会发出更多新枝芽继续生长,如此反复。

镇北台长城东南有券洞门,门上横额刻字:欵(即款)贡城。欵贡城与镇北台为同时期建,属于明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欵贡城还是明代长城线上唯一的一个“官市”。


镇北台整体上呈方形,浑身上下散发着古朴、凝重、威严、霸气。
上图为在镇北台台顶南望榆林城,下图为鱼自诩为登上长城的好汉。

站在镇北台的台顶,周遭一切尽收眼底。当年站在此观察哨所,遥望正北方的塞外,那茫茫一片的沙场!曾几何时这方圆百里,狼烟四起,征战不休。

上图为镇北台北新修的红土墩景区,也称欵贡城遗址。

一直阴沉的天,突然放晴了。鱼示意先生留影纪念。


展室内陈列了中国历代长城分布图,以及镇北台出土的瓷雷、瓦当、五行砖等文物。

展室内布展很多图片、文字资料和模型,以及部分实物,通过它们,观者可对长城和镇北台有了直观的初步了解。


展览力图融边关历史和民俗文化为一体。

镇北台三层券洞横额北面刻有“镇北台”为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原刻已毁,现为修复。

镇北台三层南向券洞横额石刻“向明”,同为万历时延绥巡抚涂宗浚所书。

镇北台内东西两侧个生长一株百岁榆树。

景区大门入口处的另外一棵砍头柳。


凌霄塔高耸在土丘上,塔下的土丘被青砖包砌成类似椭圆形的台基。

凌霄塔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凌霄塔在1866年3月22日地震时将铁质空心枣状塔刹震毁,此后塔身的八、九层也相继坍塌。
1981年落架重修。1982年2月,在勘察过程中于塔基下发现地宫。经清理,出士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宋祟宁二年(l103年)和金皇统六年(l146年)的两方刻有铭文的石舍利函为断定该塔创建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据两方石函铭文记载,该塔原名慧光塔,始建于唐代宗(公元762-799年),至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修,金皇统五年(l145年)重修。文物资料对县志记载予以订补匡正。该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摘自百度)

鱼和先生抵达凌霄塔时为中午,看护人员回家吃饭,打电话问询结果要下午一点半才才能回来。鱼和先生从12号抵达到14日离开,天气预报每天都预报说榆林地区有强对流天气过程,会出现大风暴雨。而这一天13日,手机推送的天气预报恰好在午后一点有暴雨,局部地区还有大风。因为12日傍晚逛古城时已经遭遇大雨,今天不想再被淋湿。只能围着凌霄塔拍了几张照片离去。





感谢朋友们和鱼继续榆林访古游,下期榆林红石峡、易马城遗址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