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晋行·临汾:洪洞广胜上下寺、水神庙

标签:
洪洞广胜上寺洪洞广胜下寺洪洞水神庙广胜寺飞虹塔水神庙明应王殿 |
分类: 晋行 |


鱼在网上搜来一九七七年的《广胜寺简介》,现全文如下:“广胜寺是一著名佛寺。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分上、下两部分。上寺雄踞霍山南麓,下寺在山脚下。闻名中外的金版《大藏经》原来就存放在这里。据文献记载,创建于东汉建和元年(公元147年),初名俱卢舍寺。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改称广胜寺。宋、金屡次扩建,修崇楼,铸大钟,规模宏阔,胜极一时。金末兵火,元时大地震,寺庙建筑摧毁殆尽。元、明陆续重建。现存下寺的殿宇大都为元代重建。上寺的琉璃塔等主要建筑为明代重建,清代重修山门、配殿和厢房。日寇侵占时期和阎匪统治时期,寺庙饱受摧残,荒败不堪。解放后,政府设立文物保管所,逐年维修,加以保护。广胜寺现有的文物,是奴隶创造历史的有力见证。至今犹存着帝国主义对我进行文化掠夺的斑斑罪证。是向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为了进一步贯彻‘古为今用’的伟大方针,1972年国家拨款全面整修,以使文物更好地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

广胜寺门票通票五十五元,六十岁以上至六十五岁人士半价二十七元。

远远地看,飞虹塔并不比普通的佛塔奇特,走近观察,特别是用镜头放大(见下图),就惊诧无比了。


飞虹塔,十三级的琉璃宝塔,全国最大的琉璃装饰佛塔。明代正德十年(1515年)开工,历时十二年于嘉靖六年(1527年)落成。天启二年(1622年)底层增建围廊。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山西平阳府(今临汾盆地)发生与元正德七年(1303年)震中相近、级别同为八级的大地震,所幸此塔安然无恙。飞虹塔塔形为八角锥体,塔高近48米。用了近七色琉璃建筑构件装饰。琉璃是将做建筑构件用的琉璃瓦陶制琉璃胎外面涂一层釉料,入窑烧制而成。成品耐磨坚硬美观,有黄、蓝、绿、白、孔雀蓝、茄皮紫等颜色。唐代工艺就已经成熟,但那时颜色和功用较为单一。到了明代,应大兴皇宫王府需要,琉璃颜色更加丰富且被用于建筑构件上,飞虹塔与大同的九龙壁同属于这一时期的产物。飞虹塔更具有代表性,是明代琉璃构件工艺的精粹。塔上琉璃饰物有仿木质斗拱构件、佛龛、佛像、动物、花卉还有少量文字。(此段及下段文字是鱼根据有关资料编写的。)

广胜寺上寺曾藏有著名的《赵城金藏》。“赵城金藏”四字四个含义:赵指代赵县,城指洪洞,两地同归洪洞县管辖;金是指金代,藏是《大藏经》。《赵城金藏》即藏在这里的由唐代开宝版为底本的七千多册金皇统间平水版木刻《大藏经》。这部《大藏经》是我国现存已知最早最全的大藏经,号称佛教百科全书。很多卷已经成了孤本,其史料价值和版本价值异常珍贵,现在已成为北京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徒留藏经的橱柜陈列在寺里……
飞虹塔除底层为木回廊外,其他均用青砖砌成,各层皆有出檐,全身用黄绿蓝三彩琉璃装饰,一二三层最为精致,檐下有斗拱、倚柱、佛像、菩萨、金刚、花卉、盘龙、鸟兽等各种构件和图案,捏制精巧,彩绘鲜丽,至今色泽如新。塔中空,有踏道翻转,可攀登而上。从底层围廊顶上的琉璃瓦,到二层以上8个主面的琉璃浮雕悬塑的千百个构件,技艺超凡,国内罕见,叹为观止。整座佛塔轮廓清晰,形象生动,制工精致,气势雄伟。塔身五彩纷呈,神奇异妙如雨后彩虹,“飞虹塔”因而得名。它与河南开封的祐国寺塔齐名,被誉为“中国第二塔”。(摘自太原道)

唐代长安西明寺僧道世撰写的百卷《法苑珠林》和玄奘述、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中都记载了中国有十九座佛祖真身舍利塔,其中之一为“周晋州霍山南塔”。专家由此断定唐代洪洞的广胜寺内有一座存放佛舍利的佛塔。不过这座塔早已不在,我们今天看到的琉璃佛塔,是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唐代以后的寺庙一般是大雄宝殿在前,佛塔在后。而明代修造的飞虹塔却在大雄宝殿之前。有专家就此断定飞虹塔为文峰塔,平衡地运、点缀风景。鱼认为,明代复建的飞虹塔很可能就是在最早的佛舍利塔塔基上建起来的。那么,珍贵的佛舍利应该还存放在地宫中。

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广胜寺赞》:“鹤立蛇行势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龙蟠梵质层峰峭,凤展翎仪已卷收。正觉印同真圣道,邪魔交闭绝踪由。儒门弟子应难识,穿耳胡僧笑点头。”
这首诗被镌刻成碑陈列在广胜上寺内。

镜头下的飞虹塔塔身看似只有黄、绿、蓝三彩,实质上由于这些色调深浅不同、浓淡迥异,使得塔身的构件,变成七彩虹光。檐下的各种造型构件和图案,其艺术形象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力士的威武雄壮,佛祖的慈眉善目,菩萨的肃穆端庄,都拿捏到位,几十个人物造型几乎没有雷同之处。且不说还有亭台楼阁,还有云蒸霞蔚,还有团花锦簇,还有兽走鸟翔等等。技巧上运用浮雕、悬塑、透雕、圆雕件件精雕细镂,穷极工巧!旭日冉冉升起,阳光遍布琉璃塔上,五光十色的琉璃件把佛塔装饰得美仑美奂。仰视飞虹塔,鱼想入非非,那每一层佛塔不就是佛国世界的写真吗?

飞虹塔只开放一楼(见下图)。

曾几何时,广胜寺有三绝:飞虹塔、《赵城金藏》和元代壁画。这曾经无限辉煌的三绝随着的部分元代壁画的变卖,《赵城金藏》的进京而盛景不在。飞虹塔的琉璃光芒随着岁月的流逝,还能固守多久?

前殿弥陀殿外明钟一口(见上图),弥陀殿殿内奉西文三圣: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菩萨,精美绝伦。殿内山墙上满绘壁画。因殿内正在施工,鱼和先生只能看到一半,曾藏有金皇统年间平水版《大藏经》的藏经柜依旧环立殿内四壁。




大雄宝殿前的左右对称旋柏(见上图右侧和下图)。

中殿大雄宝殿(见上图)五间,悬山式,殿内木雕神龛及佛像(见下四图),或剔透玲珑,或丰满圆润,工艺俱佳。
(摘自太原道)

大雄宝殿重建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殿内供奉华严三圣:释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明代木雕佛龛花卉、禽鸟等图案精美。在释迦佛像的中上方,悬有一方“六龙戏双珠匾”:上写“光辉万古”四个大字,上款是“癸巳菊月”,下款是“皇四子和硕雍亲王敬书”。




毗卢殿(见上图和下图)五间,庑殿式,殿内两山施大爬梁,结构奇特,是元代建筑艺术富有成就的实例,该殿装修上木雕棱花是明代小木作中的精品。殿内奉毗卢、阿闪、弥陀三佛及胁侍菩萨、护法金刚等像,沿壁木雕龛阁,内供铁铸佛像35尊(见下六图)。四周壁画,以后壁十二圆觉技艺最佳。(摘自太原道)








广胜寺的送子娘娘(见上图),据说很灵验。离开上寺去下寺(见下二图)。
下寺由山门、前殿、后殿、垛殿等建筑组成。天王殿为山门(见上图)。

下寺的山门天王殿耸于高台之上,资料上介绍:此殿为单檐歇山顶,前后檐加出雨搭,又似重檐楼阁,是一座很别致的元代建筑。
天王殿后是弥陀殿(见上图和下三图)。


在殿内东墙上有两处残存壁画(见上图和下图)。


下寺后佛殿(见上图和下图)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年),七间单檐悬山式,被梁思成编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中,作为重要实例。


后殿殿内塑三世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见上图),资料上介绍说均属元作。文殊不在只余下普贤。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僧人更加清苦。没有香火,广胜寺破败不堪,僧人贞达为筹资修缮下寺,在征得当地士绅同意下,把下寺壁画卖给了两个美国人。这一经过在《重修广胜下寺佛庙序》说得十分明白:“山下佛庙建筑,日久倾塌不堪,远近游者不免触目伤心。邑人频欲修葺,辄因巨资莫筹而止。去岁(1929年),有客远至,言佛殿绘壁,博古晋雅好之,价可值千余金。僧人贞达即邀士绅估价出售。众议以为修庙无资、多年之憾,舍此不图,势必墙倾椽毁,同归于尽……”遂以1600块大洋作价,剥画出售……

新请的观音像(见上图),现在离开下寺去水神庙(见下图)。

水神庙是祭祀霍泉神明应王的庙宇,包括山门(元代戏台)、仪门、明应王殿等建筑。



水神庙明应王殿建于元代延佑元年(1319年),庙前为“神威镇压”的对联:明德惟馨香两县人民沾水泽;应天补雨露万年纪典报神功。

水神明应王殿内四壁绘有近二百平米的元代壁画,壁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其中南壁东有一幅题图为“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的壁画是元曲的戏班演出的实录,画面上是一个散乐班正在舞台演出时的场面。“粉墨登场”的演员共11人,男角7名,女角4名,分前后两排站立。因服饰脸谱各异,“生、旦、净、末、丑”各行当及乐人都能分清。此为当代戏曲界为之惊讶的发现,弥补了元曲有文字记录无实物的缺憾。它是目前全国唯一保存的大型元代戏剧壁画。1998年,该画与古壁的打球图同时被编入《中国历史》教科书。(摘自百度)

水神庙明应王殿的壁画(见上图和下三图)画面高5米余,总面积约197平方米,今仍完整地保存着全部13幅壁画,其中东壁4幅,分别为《龙王行雨图》、《庭园梳妆图》、《渔民售鱼图》、《古广胜上寺图》;西壁4幅,分别为《祈雨图》、《敕建兴唐寺图》、《下棋图》、《打球图》;南壁东1幅,为《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南壁西2幅,分别为《霍泉玉渊亭图》、《唐太宗千里行经图》;北壁东1幅,为《后宫尚食图》;北壁西1幅,为《后宫司宝图》这些壁画的内容除了祈雨、降雨、朝神等神话故事之外,还有园林、村舍、街市及各种人物。壁画作者以传神之笔将元代社会浓缩于一壁之中,生活气息扑面而来,令人顿生思古之幽情。上列13幅壁画均构图严谨,色泽艳丽,其中以南壁东《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图》元代戏剧壁画在海内外最著盛名,文物价值也最高。这幅壁画完成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当时正是元杂剧兴旺发达臻于极巅的黄金时代。壁画宽3.11米,高4.11米。画面所绘舞台背面是幕布,顶悬横披,上书“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上款题“尧都见爱”,下款写“泰定元年四月”。“大行”是倡优“大行院”或“大行首”之简称,“散乐”是元代流行的杂剧,“忠都秀”是领班演员文艺名,“作场”即开设剧场演戏。壁画作者将舞台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极为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民间艺术团体在正式演出之前集体登台亮像的情景。画面左侧帷幔上绘刺绣黄衣力士,右侧帷幔上绘刺绣黑色蛟龙,表明当时已有了制做精巧的布景。画面下部绘方格地面,可见当时戏剧表演已登上了高于地平、方砖铺面的戏台。台角插旗,证明当时的舞台已有前、后台之分。画面上共绘人物11位,出场亮像者七男三女,分前后两排站立,幕后还有一位探头窥视的女演员。从角色看,生、旦、净、末、丑行当俱全,且有女扮男装之领班主演;从妆饰看,戏剧表演以历史故事为主,并使用了刀、笏、扇等道具,有了勾脸谱、挂胡须等化妆,并有笛、鼓、拍板等伴奏乐器。画面布局得当,疏密有致,技艺纯熟,色彩浑厚,人物表情准确传神,将整个舞台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是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和音乐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摘自凤凰网佛网《五彩绚烂看“飞虹”:山西洪洞广胜寺及飞虹塔》)


水神庙山门即戏台,这是一座元代的戏台(见上图和下四图),里面的雕像残破不堪,但有看头。山西古建遗留实在是多,据说这样元代的戏台,这附近有八个!




下寺门外即是霍泉(见下图),据郦道元
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霍泉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时四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到合理使用。(摘自太原道)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欣赏广胜寺,下期洪洞大槐树,魏村牛王庄戏台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