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晋行·晋中:介休后土庙--介休琉璃代言

标签:
介休后土庙介休后土庙内三清观介休后土庙吕祖阁介休后土庙关帝庙介休后土庙土地庙 |
分类: 晋行 |
介休好
,后土庙、祆神庙、城隍庙三大看点景点联票免费。尤其后土庙前下沉式广场,把后土庙显得气度恢弘。停车还免费。
牌坊(见上图)龙壁(见下图)气场超大!


介休后土庙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城内庙底街,是由后土庙、三清观等寺观组成的一个全真派道教古建筑群。现存建筑为从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至清道光年间(1821年-1851年)多次修建、扩建所形成的。介休后土庙寺观西侧为主轴线,有影壁、天王殿、护法殿、三清楼、后土圣母殿。主轴线东,依次并列吕祖阁、关帝庙和土神庙,庙前各有戏台一座,连成一体。该建筑群布局紧凑。主体建筑为戏楼和三清楼联体建筑,结构精巧。各殿殿顶琉璃是后土庙最精致部分,造型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烧造技术和造型艺术俱臻完美。三清楼和四神殿配殿内珍藏数百尊明代道教彩塑,形成了这座道教宫观的三大特色。(摘自360百科)

三清观影壁始建于明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重新烧造。整座影壁以方石作基座,用水磨砖砌成的,顶部壁心及四角均是精美的琉璃制品。壁心所描绘的是“麒麟闹八宝”。麒麟是传说中的神兽,状如鹿,为四灵之一,是祥瑞如意的征兆。因它是龙头、狮尾、鹿身,马蹄,所以又叫它“四不象”。麒麟的周围从左到右依次环绕着吊钱、元宝、双菱、海螺、珊瑚、如意、双圈、犀角杯八样稀世珍宝,犀角杯、如意牌系一飘带,吊钱形象化地带了一对翅膀,它们被赋予了艺术的想象,长着翅膀,系着飘带,仿佛与麒麟戏耍。麒麟头部饰有太阳和云彩,象征光明和永恒、吉祥。影壁的正脊是一道装饰精美的龙凤大花脊,左为龙,右为凤,中间是仙山楼阁,间以牡丹、莲花点缀掩映在上空,璀璨夺目。(摘自360百科)
“全真胜地”三清观庭院由天王殿(见上图和下二图)、护法殿、三清楼、献亭和东西配殿组成。

天王殿(琉璃件)以比较鲜亮的浅蓝色为基调,屋顶除龙吻外,还有殿宇楼阁,狮子驮宝瓶,仙鹤等,脊上还有排列齐整的走兽,护法殿以中黄深绿为基调,屋顶只有一对吻兽威严地伫立着,显得比较凝重、沉稳。设计者通过多种风格的相互搭配来突出它们的不同功用,运用巧妙,匠心独具。而天王殿则展示给世人一种繁华和富庶的景象。(摘自360百科)

山门天王殿中所供为四大天王,亦称“护世四天王”,俗称“四大金刚”(见上图)。它们头戴帽盔,身穿铠甲,胸佩护心镜,高大魁梧,一副古代武士的形象,道教神话中的四大天王与小说<封神演义>中的魔家四将相同,分别是青、红、海、寿。青手持宝剑,说宝剑无比锋利,取谐音,职风;红手持二弦琴,职调。海手持混元伞,用以制服魔众,保护众神财富,职雨;寿手握小龙,据说小龙无论怎么缠绕都不会打死结,故职顺。他们手中的法器都不完整,剑无鞘、琴无弦、伞无骨、龙无麟,如剑入鞘则社会上盗贼蜂拥而起;琴无弦不能弹奏,弹起来就会地动山摇;伞无骨,撑不起来,撑起来便会天昏地暗,日月无光;龙无麟,有则翻江倒海、兴风作浪。这四位天王各自守着东南西北各方,庇护世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摘自360百科)

护法殿内的护法神塑像是道教神话中被封为镇守灵霄宝殿的四大元帅,王魔、杨森、高友乾和李兴霸。王魔戴一字巾,穿水合服,手持宝剑,身坐狴犴;杨森似头陀打扮,穿皂服,手持剑戟身坐花斑豹;高友戟三头六臂,两耳带环,獠牙瞪眼,面目狰狞,头带鱼尾金冠,身穿大红服,披盔挂甲,两手持剑,一手持霸王鞭,一手持提牌,另两手空闲,身坐狻猊。李兴霸也三头六臂,两耳带环,张口露齿,头戴鱼尾金冠,身穿淡绿黄色袍服,披盔挂甲,手持六件法宝:捆仙绳、戟坤圈、金印斗、照妖镜、引魂铃、斩魔剑,下乘狰狞。这四位大元帅造型各异,色彩斑斓,面貌凶悍,令人望而生畏。狻猊和狴犴是传说中龙王的儿子,因它们威猛无比,成为护法神的坐骑。他们是古代劳动人民依照海底生物的某些特征,加以丰富想象塑造而成的。俗语有“龙生九子,子子不同”的说法,在古建筑中它们各司其职。这些怪异而凶猛的坐骑,更衬托出护法神的威猛和威严,将护法神塑在庙前殿内,这是道教特有的格局。(摘自360百科)


护法殿北侧东西另册各立一通石碑(见上图),左边字迹能辨认出为三清观的重修碑记,年款看不清;右侧湮灭无法阅读。献亭卷棚檐上摞着三清楼的三重歇山檐(见下二图),金碧辉煌,蔚为壮观。

献亭采用卷棚歇山造顶,檐下挂落处的泥塑非常精致,所反映的是仙人讲经以及弟子们求经的情景,两边的东西配殿陈列着1025尊精致的长列悬塑,分三层排列,神态各异,皆脚登祥云作行进状,表现道教众神朝拜他们的至尊之神“元始天尊”的情景。这些彩塑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其塑艺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可与山西永乐宫的大型壁画<朝元图>相媲美,或者说是一幅立体的<万圣朝元图》。目前在我国道观中已不多见,可惜由于年久失修,殿内潮湿,碱蚀剥离严重,这些彩塑均已落架保存。(摘自360百科)
下图为献亭内《重修三清观碑》万历九年(1581年)的。

三清楼是一座重楼合体建筑,下为三清正殿、上为阁楼,背面为后土庙的戏台。四面看,都是顶部呈十字形三重檐,平面呈凸字形,设计者同时将我国古建筑中的歇山、十字歇山和悬山等各种屋顶的造型巧妙结合在一起,再配以黄、绿、蓝三彩琉璃烧造的高耸的龙吻、楼阁、开合俯仰的莲花脊筒、博风板上华美的琉璃饰件,组成了神奇、雄浑的屋顶奇观,远观之尤为壮丽。这种集殿、台、楼于一体的建筑格局,是明清古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代表性杰作。两边和钟鼓二楼采用单檐十字歇山造顶,结构小巧别致,与主楼遥相辉映,显示着道教“五行主生元气开天”的威严神韵。(摘自360百科)


三清殿中共有彩塑11尊,均是明正德年间重修大殿时所置,这些彩塑形态逼真,气韵生动,线条流畅,衣折分明,因彩塑用矿物质原料,真金粉妆绘,至今色泽鲜明,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三清殿由于供奉着道教三清境的三位尊神而得名,三清一指三位天尊,二指三位天尊住的三清境、三清天等神界方位。中间供奉为玉清元始天尊,是道教崇拜的最高神,传说他手持圆珠象征混沌之前道气未显的第一大世纪,右面是上清灵宝天尊,传说他手持如意牌,象征混沌初判,阴阳分明的第二大世纪,左面供奉的为太清道德天尊,人称太上老君,即人们熟知的老子,手持阴阳扇,一侧刻太阳,一侧刻月亮,象征天地形成,万物生长的第三大世纪(世纪不是指百年,而是指一个遥远的年代,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天文数字)
三清两旁站立之神称为“二候”。左为道教开山祖师张道陵,右是东晋时期道教理论家和炼丹术家葛洪。四尊坐立之神是道教中“四御”——玉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南极勾陈大帝、后土皇祗。“四御”是辅佐三清尊神的四位天帝。“四御”“二候”是道教特有的格局。保持如此完整的道教神祗体系彩塑在全国已不多见。大殿顶部藻井中,有张绘制精美的太极八卦图,故三清楼又称“八卦楼”。(摘自360百科,鱼有删减。)

在钟鼓楼下的券洞内都有碑刻,下三图见于鼓楼券洞内。

上图那通造像碑有年款一面紧贴墙壁,无法看见。


下图碑见于钟楼券洞内。

介休后土庙始建年代无考,据明正德十四年重建碑记载: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元年(457年),梁武帝大同二年(536年)皆重修之。可见后土庙之创建当早于北魏,历经各代重修,现存规模为明正德年间扩建。三清观系元至大二年(1309年)增建,明清重修,余皆为明清建筑。现存的介休后土庙,是由过殿、东西廊房、三清楼、钟鼓楼、后大殿等楼台殿阁组成的五进院大型建筑群,因其生动壮观的琉璃楼宇和精美绝伦的彩色悬塑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1年山西省文物技术中心中标承担保护修缮工程,并于2011年4月开工。(摘自360百科)



百看不厌的后土殿见上图和下三图。






后土殿内所供奉的原后土神像毁于战争年代,这是1992年捐资仿照左面这尊而塑的,这组群塑是明正德年间的彩塑,它延续和保持了宋元时期的风格,后土端坐龙风大花椅,面部饱满白皙,眼睛半睁半闭,一副慈祥端庄的神态,侍女们站立两旁,神态各异,有的恭敬伫立,有的侧耳倾听,有的欲言又止,有的若有所思,古代工匠们把后土神的慈祥端庄和侍女们的清纯可爱刻划的淋漓尽致,他们杰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此得以充分展示。(摘自360百科)

三官祠在后土殿西侧(见上图和下二图)。



三曹殿(见上图)在真武殿和钟楼间。

据《重修献楼碑记》记载,后土庙戏台原来是乐棚三间。明朝正德年间,因乐棚破陋不堪,想把它重修为戏楼,无奈城下有三清观,与其邻近,怕造成乐上而神下的格局,显示出对神的不恭敬,所以改三清观地基重修三清楼,并与戏楼合二为一,中间分隔开,从此三清观和后土正殿便以献楼为中心连成了一条中轴线,两组建筑融为一体,规模恢宏壮观。这座古老的戏台用抱厦和斗拱支撑而起,屋顶用彩色的琉璃筒瓦和构件加以装饰,高阁参天,宝瓶中立,对称的龙吻和走兽形象逼真,两边的八字影壁既对戏楼起装饰作用,同时也有一种收拢视觉的作用,影壁和戏台浑然一体,整座戏楼看起来更加高大气派。檐下提额处木刻的炉、瓶、钟鼎,挂落处的七彩风戏牡丹,虽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仍完好如初,它们虽为静态,望去仿佛凌风欲舞,十分传神。每年的三月十八,传说是后土娘娘的生日,也是后土庙传统古庙会,庙会期间人们要在后土庙酬神唱戏,给后土娘娘叩拜寿诞,祈求安康。(摘自360百科)

这里由西向东依次为吕祖阁(见上图)、关帝庙、土地祠和它们对向的是三连戏台(见下二图)。


关帝庙(见上图和下三图)




土地祠(见上图和下二图)

有关链接:
一、介休后土庙
介休后土庙是由后土庙、三清观等寺观组成的一个全真派道教古建筑群,位于介休市城内庙底街,占地约0.9公顷,建筑面积2206平方米。据记载后土庙历史年代久远,现存建筑为自明洪武年间至清道光年间累世添建所形成。寺观西侧为主轴线,有影壁、天王殿、护法殿、献殿、三清楼、后土圣母殿。主轴线东,依次并列吕祖阁、关帝庙和土神庙,庙前各有戏台一座,连成一体。均保存完整。该建筑群布局紧凑。建筑斗拱密集,梁枋断面多为三、二之比,皆为明清晋中手法。主体建筑为戏楼和三清楼联体建筑,结构精巧。各殿殿顶琉璃是后土庙最精致部分,造型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烧造技术和造型艺术俱臻完美。三清楼和四神殿配殿内珍藏数百尊明代道教彩塑,形成了这座道教宫观的三大特色。寺观内还保存唐、五代、宋、元、明、清碑刻十余通。
2003年7月,对后土庙内子孙娘娘殿实施了抢救性维修工程。同期对庙内吕祖阁正殿、献殿实施了落架维修工程。2003年9月,对后土庙内三清观东西配殿实施了防潮排水工程。建筑防潮、彩塑保护前期研究,制定总体保护规划。组成后土庙献楼的三清楼和后土庙戏楼合体建筑,因雨水渗漏木构朽损严重,三清楼次间和戏楼次间、梢间连接金柱的普拍枋和阑额均已不起作用,戏楼西梢间基础下沉,戏楼抱厦与顶部连接处有四处漏雨情况,戏楼东八字影壁顶前檐压弯,严重倾斜。根据《后土庙——祆神楼旅游产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现后土庙东西配殿未恢复,后土庙周边环境未得到整治,党校占用部分至今未搬迁。十一五期间保护内容
三清楼落架维修工程;三清楼与后土庙戏楼基础加固工程;后土庙戏楼抱厦与八字影壁维修工程。后土庙东西配殿复原展示工程;后土庙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市委党校、市经贸委及家属区居民的搬迁工程。
二、介休后土庙与琉璃建筑(2016年09月23日 来源: 光明日报)
我国琉璃建筑艺术出现于北魏时期,兴于大唐盛世,到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其兴起和发展,受到封建政治和宗教传播因素的强烈推动和深刻影响,因而具有浓厚的政治伦理和宗教文化色彩。但究其发展的源头活水,却不在巍巍皇城宫廷,也不在重重寺观神堂,而在于远离政治中心和宗教重地的市井民间。很多古代琉璃建筑艺术,表面上“崇圣尊神”,精髓和灵魂却是“近民就俗”。具有“琉璃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美誉的山西介休后土庙就是其典型代表。
介休后土庙是一座专门用来祭祀后土圣母的道教庙宇。因后土圣母被认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祖先,是华夏文化的根源。其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崇圣尊神”的影响,特别在色彩方面,由于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中国传统的五色体系把青、赤、黄、白、黑视为正色,五行中的五种元素各代表一个方位,对应一种颜色。黄色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它位于五行的中央,为五色之首,象征着大地的颜色,是万物之本,在古建中全部使用黄色琉璃构件来装饰只有皇室宫阙。介休后土庙的后土大殿作为祭祀大地之母——后土圣母的处所,其屋顶也全部采用黄色的琉璃构件来装饰,这样的特许,反映了人们对后土圣母的无比敬仰,显示了后土娘娘在传统文化极为尊贵的地位。
山西琉璃不仅纯度高、色彩明快而且更多表现出强烈的地方化、民间化、世俗化特点,造就了其色彩丰富、色相繁多、搭配形式灵活多样的琉璃艺术经典。介休后土庙的琉璃最具代表性,细数起来有二十多种不同的颜色。不同色相的黄色和绿色就有十多种,后土庙现存琉璃主要是明清两代、以清代为主,因此特别注重孔雀蓝的使用,还有黑色、白色、赭石色、褐色等。
介休后土庙中黄、绿色琉璃使用最多,黄色琉璃瓦镶绿色剪边,绿色琉璃瓦镶黄色剪边,这种琉璃瓦搭配形式是山西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后土庙也当属其中,但后土庙的风格更加变化多样,也有的屋顶采用黄色的琉璃瓦镶蓝色的剪边,原色对比更加鲜明活泼、璀璨夺目。山西琉璃还有一种“铺方心”的手法进行屋面琉璃的色彩搭配,后土庙有的是黄色琉璃屋顶配蓝色方心和蓝色的剪边;有的是灰色的屋面配黄色的方心和绿色的剪边等;这样,对比中有调和,变化中求统一,与周围琉璃构件(脊饰、鸱吻、仙人走兽、悬鱼惹草)相映衬,构成一幅流光溢彩的五彩画面,尽显山西琉璃色彩鲜艳、颜色丰富,搭配灵活多变的地方风格。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后一篇:34)晋行·介休:张壁古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