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2017-09-29 06:20:26)
标签:

忻州五台县南禅寺

南禅寺大殿

南禅寺十七唐塑像

忻州千佛寺

尹铎与游邀村黄堂爷

分类: 晋行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南禅寺在修山门,好在大殿可以进去看。大家看到这篇博文时,鱼和先生已经动身前往邯郸市,也就是说“晋行”山西段已经结束。传递信息:平遥县慈相寺、长子县法兴寺在修不开放;高平市开化寺、高平市游仙寺铁将军把门,没有联系人电话;高平市定林寺进山唯一道路在修。国庆期间不要选择去这几个地方。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还有:太原净因寺、晋城青莲寺,运城池神庙部分殿堂在修,如果去可看部分打了折扣。介休后土庙、祆神楼、城隍庙三处联票免费观。新绛所有景点半价参观(文庙在修、绛州三楼钟楼不让登)。沁水县湘峪古堡在修也许十月一能修好。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强烈建议去运城!那里有万荣县东岳庙、李家大院;稷山县稷山庙、大佛寺、青龙寺、马村金代砖雕墓;运城市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城隍庙、五龙庙,闻喜县文庙;永济市普救寺、万固寺;新绛龙兴寺、天主教堂、绛州三楼。需要提示,过了平遥,饮用水要买瓶装水。运城有些地界空气糟糕要带口罩。开车去一是要当心一路与重卡同行;二是要当心山路乡路路况。建议时间不要安排过紧,有些庙在村子中,巷子窄,人多,早晨还有集市,穿行时要当心再当心。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南禅寺的这个大殿,如果当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不是迫于战事的话,他们一定不会错过离佛光寺十公里左右的南禅寺,一定会倍感惊喜:这座大殿也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唐代风格建筑。尽管如今落架重修过。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南禅寺和佛光寺一样被文物局接收管理,门票十五元每位。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南禅寺大殿本就娇小,加装了铁护栏后显得格外局促,再加上看护人员盯防,偷拍很艰难。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这几张带栅栏是鱼偷拍的。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鱼对上图中拜佛童子旁边的那位拂菻感兴趣,他两手握拳,左拳抬起,右拳在肋边,仿佛有根无形的绳索在两手间。他在用劲牵拉。大象的神情也很细腻,大约是在配合拂菻的牵引动作。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鱼不停地与看守人员攀谈,先生找准时机偷拍得手。下三图。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南禅寺主殿大佛殿,外观气势雄伟,轮廓秀丽,形体俊美、古朴。殿外梁架由立柱支撑,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看去,许多曲折形斗拱层层迭架,层层伸出,出檐深远高大,气势磅礴。大殿内,没有立柱,梁架结构简练,举折平缓,是明显的唐代建筑风格。殿内有17尊唐塑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居中端坐,高大端庄。文殊、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其余仰望童子、撩蛮、拂菻等15尊塑像满布佛坛。全部塑像躯体丰满,夸张适度,面目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简练而准确,色调也甚为明快。塑像大多有莲花座,唯撩蛮、拂菻、仰望童子是赤足踩地,活泼可爱,独具一格。名尊像塑造精美,手法纯熟,是我国唐代中的精品。(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大殿旁边的偏殿,铁将军把门没有开放。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南禅寺是一座唐代创建的寺庙,是我国现存寺庙中历史最久的一处古代建筑物。南禅寺位于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处的阳白乡李家庄附近,距东冶镇7里。跨进李家庄,顺着一条黄土坡路(现在是新铺的柏油路面)爬上一个土崖,便可看到雄踞在这里的南禅寺了。南禅寺外观典雅,风度古朴、稳重、庄严,一望而知,这里千年风韵犹存。 南禅寺的确切建筑年代已无法考证,据有关史料记载,这处寺庙重建于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年),比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还早75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南禅寺是一所长方形院落,规模并不大。整个寺院给人以小巧玲珑的感觉。3间正殿,建在方整的台基上。寺院小,配殿低矮,这就衬托了正殿的雄健。 (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和浑源的永安寺一样,文管所的代管人员会向你推介印刷精美的南禅寺图册,O(∩_∩)O~价格鱼没法接受。先生从中选拍两张南禅寺全貌和大殿与左右配殿的图片。此次去因在修无缘看到,只好在照片中管窥了。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离开南禅寺,鱼和先生驱车奔忻州市城区的千佛寺。高德地图导航首次导错,目的地到了可是那里是一片玉米地。前后左右都是开阔的农田。沮丧至极,无奈离开。此时已是中午,泊车在路边餐馆就餐,与老板闲聊竟然得知千佛寺在“牛角村”(山西话音)。并准确指给我们大致位置。冒蒙找去,问了一位在树下乘凉的婆婆,几番艰难沟通,终于确定千佛寺位置,并顺利找到。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千佛寺山门很特别,进去后鱼和先生都呆住了,这和资料上介绍的差别太大了。这是一座刚刚修缮好并配置完备的新庙!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大雄宝殿前三株高大树木,无声地自证着庙址与簇新殿堂之间看似矛盾背后有着的渊源。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大雄宝殿东侧有个济民侯殿,两殿中间进深处为关帝殿。从济民侯殿前的碑记中得知:济民侯是尹铎。尹铎是春秋末年晋卿赵鞅的家臣。曾担任过晋阳宰,即晋阳城的行政长官。在职期间关注民生,济民于水火。死后被晋阳百姓建祠纪念。在宋神宗时,被封为“济民侯”。
  传说,他晚年归隐于九原游邀(今忻州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后来游邀村兴建了千佛寺,将尹铎、关帝和佛教诸神一起奉祠。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据《资治通鉴》载: 最初的晋阳城是赵氏家臣董安于创建的。董安于创建晋阳城后,担任了第一任行政长官,以“不赦”之法而令行禁止,使赵氏家族凭借这座军事堡垒安然度过“范氏、中行氏之乱”的危机。董安于殉难之后,赵简子又任另一家臣尹铎为晋阳宰,继续治理晋阳。 尹铎早年与董安于相交甚密,董氏创建晋阳、担任晋阳宰时,尹铎追随左右为其属大夫,政治见解与董安于一脉相承。尹铎继董安于上任后,在董安于传统的严于执法上加以改进,做了许多关注民生的好事,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并最终把晋阳治理成赵氏势力盘踞在太原盆地的坚固军事堡垒。晋哀公四年(前453)智伯决水围灌晋阳,晋阳百姓民无叛意”同仇敌忾。晋阳城毁数百年后在遗址上复建太原县城(今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后人在西关建起尹公祠,以资纪念。
    尹铎去世后,游邀村群众为纪念他,就在村中为他建庙塑像。他生前担任过晋阳宰,相当于后来的太守,因太守俗称“黄堂”,所以群众就叫他“黄堂爷”。后来的黄堂爷在民间传说中变成一位司雨神。忻州(今忻府区)、定襄一带村庄村民们每遇旱灾都要向黄堂爷祭拜,祈求老天下雨,普救万民。 宋朝是赵姓的天下。宋神宗时,曾将历史上对赵氏有功的人进行过一次诰封,尹铎被封为“济民侯”。(网上资料,鱼做过删减,向原作者致敬!)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鱼在大殿前发现这个残破的经幢。一番查找,鱼看到了年款:大元至大二年(1309年)。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这个经幢佐证大佛寺历史的久远。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经询问庙里的看护人员得知这个经幢是在翻建千佛寺时出土的。再询问对方,国宝千佛碑时,看护人员说自己是新来的,不晓得。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鱼和先生挨个殿堂找寻也未见其踪迹。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下图为济民侯殿内的两块碑。由此得知济民侯尹铎民间称为黄堂爷。尹铎的晋阳宰官职相当于太守,太守百姓称为黄堂爷。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董村镇的牛邀(当地读音: 叫)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千佛寺(又名大佛寺、大佛庙),整个寺庙全部建在济民堡内,庙内供奉的是济民侯,建于明清。1978年当地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所见所闻,叫人周身寒彻,整个济民堡破败不堪,主庙里西侧已无佛像,东侧佛像全部没有头部。当年的钟鼓楼早已不见踪影,一米多高的大铁钟,在荒草中露出羞容。戏台及其他配殿房倒屋塌,其状惨不忍睹。更有甚者,据当地老百姓讲全国仅有的三通金字碑——千佛碑,两度神秘失踪,下落不明。2008-11-17 (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2013年10月19日,忻州市忻府区董村镇遊邀(牛叫村)千佛寺济民堡古庙会暨诸佛菩萨安坐开光法会隆重举行。遨邀济民堡千佛寺历史悠久,因千佛碑闻名遐迩,据考证为北魏镌刻,通体镀铜,因屡次被盗,现存于山西省文管部门。近年来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碑刻石器,其中有历史纪年的是元至大二年的八棱形僧人墓志塔铭经幢一座、重修千佛寺八棱形经幢碑记一座,均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千佛寺自2012年3月28日奠基启建以来,已经陆续收到十方善信及社会各界捐资助建款,并张榜公布。忻府区佛教协会会长、观音寺住持照瑞法师发心重建千佛寺,为初期工程出资50万元并陆续完成修复工程。(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有关链接:
南禅寺在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的东冶镇李家庄西侧,解放后被发现。一个四合院形式。初建年代不详,寺内大殿西缝平梁下,保存有唐人墨书题字:"因旧名旹(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可以证明它重建于唐朝建中三年(782年),较佛光寺东大殿早75年。南禅寺坐北朝南,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高0.7米的佛坛。 殿内佛像与殿宇同时,坛上有彩泥塑17尊,安置在凹形的砖砌佛坛上,佛坛上后部正中为释迦牟尼塑像,庄严肃穆,总高近4米。神态自然,衣纹流畅,是中国除敦煌外稀有的中唐彩塑。大殿两侧有明清时建的菩萨殿、龙王殿和山门。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檐柱12根,其中3根抹棱方柱当是始建时遗物。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殿内无柱。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灭法,中国佛寺大都毁坏,而南禅寺由于规模较小,处地偏僻,且州府县志和佛教经籍上均无记载,幸免于难,留存至今。后经宋、元、明、清各代,虽曾有过一些维修和装绘,两厢配殿和山门均经重葺,但唐代大殿的规制结构和殿内唐代塑像的体貌都依旧保存了下来。
南禅寺大佛殿较小,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大殿单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阔 11.75米,进深10米。殿前月台宽敞。前檐明间辟板门,两次间为破子棂窗。殿四周施檐柱12根,西山施抹楞方柱 3根,皆为创建时的原物,余皆圆柱,柱底自然料石作柱础。各柱微向内倾,角柱增高,侧脚、生起显著。柱间用阑额联系,无普柏枋,转角处阑额不出头,唐代特征显著。殿内无柱,无天花板彻上露明造。通长的两根四椽栿横架于前后檐柱之上,栿上施缴背,通达前后檐外,再上为驼峰、大斗、捧节令栱、承平梁和平榑。平梁两端施托脚,其上用大叉手承托脊榑,无驼峰与侏儒柱。这种构造是汉唐期间的古制,五代以后已不复见。梁架两山用丁栿,转角处仅设搭牵一道,承椽枋与平榑相交之点,用直斗承托。梁栿形制皆为月梁式。檐柱上施斗栱承托屋檐,无补间铺作,古制犹存。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前后檐华栱两跳皆足材。第二跳华栱系四椽栿伸至檐外制成,缴背伸出檐下砍成耍头,与令栱搭交承替木和撩檐榑。两山斗栱上的耍头,是丁栿外端。转角处施45度斜栱,令栱制成鸳鸦交首栱。柱头泥道栱之上,叠架柱头枋两层,下层隐刻慢栱,上层置驼峰,皿板、散斗承压槽枋。各栱卷杀皆分五瓣,每瓣微向内倾,这种作法曾见于齐隋间石窟窟檐和墓葬雕刻斗栱之上,建筑实物中此为仅见之例。
殿顶举折平缓,总举高为前后撩檐榑之间的1/5.15,即19.4%。檐出部分仅施檐椽一层,不加飞椽。翼角处大角梁通达内外,无子角梁,平直古朴。殿内佛坛宽大,约占室内面积的二分之一。坛上彩塑17尊,皆为唐物。主像释迦佛,体形高大,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两侧有文殊、普贤各骑狮像。主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文殊、普贤前隅有獠蛮、拂菻牵引狮象和二童子仰望,再前为二侍立菩萨和二天王。释迦前面有二供养菩萨置莲台上。各像比例适度,面形丰满,衣饰华丽,神态自如,体形较六朝柔和。与敦煌唐塑相较,如出一辙,是中国现存寺观彩塑中的珍品。此外,南禅寺还保存有角石2块,石狮3躯,小石塔1座,雕工精练,亦为不可多得的唐代遗物。
南禅寺年久失修,大殿木构件有所风化,地震冲击后梁架向东歪闪,檐柱向前倾斜,部分构件脱榫劈裂,四椽受压弯垂10余厘米。经过实地发掘、测绘设计,制成修复方案,1974~1975年落架修缮。
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尹铎与游邀村黄堂爷
 尹铎是春秋末期晋国人,少昊的后裔,晋卿赵鞅的家臣,他的故里在今翼城县南梁镇东尹村。尹铎曾担任过晋阳的行政长官。据传,他晚年归隐于九原游邀(今忻府区董村镇游邀村)。因为这里是智伯家族智氏所居地,他要与智氏化干戈为玉帛,世世代代和睦相处下去。
    据《资治通鉴》载:赵简子派尹铎治理晋阳,尹铎请示说:“治理晋阳的目的是搜刮民脂民膏,就像茧中抽丝,是抽尽就停止呢?还是使百姓富足共同修筑城垣,不断培土加厚呢?”赵简子回答说:“当然是使百姓富足呀。”尹铎于是整顿户口,减少交税的户数,降低百姓的负担。赵简子向他的儿子无恤说:“晋国有祸乱,你不要认为尹铎地位轻,晋阳地方远,一定要依靠他的。”
    张美恭先生创作的《翼城赋》中也提到了“尹铎营造晋阳城……”。
    最初的晋阳城是赵氏家臣董安于创建的。董安于创建晋阳城后,担任了第一任行政长官,以“不赦”之法而令行禁止,使赵氏家族凭借这座军事堡垒安然度过“范氏、中行氏之乱”的危机。董安于殉难之后,赵简子又任另一家臣尹铎为晋阳宰,继续治理晋阳。他们二人被后人称为“晋阳双星”。
    尹铎早年与董安于相交甚密,董氏创建晋阳、担任晋阳宰时,尹铎追随左右为其属大夫,政治见解与董安于一脉相承。尹铎继董安于上任后,在董安于传统的严于执法上加以改进,做了许多关注民生的好事,从而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取得了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并最终把晋阳治理成赵氏势力盘踞在太原盆地的坚固军事堡垒。
    尹铎是一个从不恪守教条的有作为者。初任晋阳宰时,赵简子曾让他拆除城外董安于防御范氏、中行氏围攻晋阳时所筑壁堡(另一说为范氏、中行氏围晋阳时所筑),因为他一看到这些壁堡遗迹,就仿佛看到仇人一样恼怒。尹铎却认为赵简子的命令对治理晋阳有害无益,不仅没有拆除这些壁堡,反而将其增高加固。后来赵简子至晋阳视察,认为这是为仇敌长志气,怒不可遏,要先杀尹铎而后入城。此时,赵简子的随从使臣邮无正直言相劝:“遗忘祖训,放松警惕乃召至祸灾的根源。”又援引尹铎的话劝赵简子:“思乐而喜,思忧而惧,人之道也。壁垒可以使人时刻警惕,保持戒备,把他当做一面镜子留下,有何不好呢?”赵简子听了邮无正的这番话,深悔自己误解了尹铎的良苦用心,立刻转怒为喜,以“免难”(免除赵氏灾难)之赏,重奖尹铎。
    晋阳城,由于尹铎的竭力经营,成为赵氏与晋国诸卿进行军事抗争的坚固大本营。直至晋哀公四年(前453)智伯决水围灌晋阳“巢居而处,悬釜而炊”时,晋阳百姓仍“民无叛意”同仇敌忾。事实证明了尹铎的卓识远见以及治理晋阳对赵氏兴衰的重要性。后人一直忘不了这位开明的古代政治家,晋阳城毁后数百年在遗址上复建太原县城(今晋源区晋源街道办事处)时,尚在西关建起尹公祠,以资纪念。
    尹铎去世后,游邀村群众为纪念他,就在村中为他建庙塑像。他生前担任过晋阳宰,相当于后来的太守,因太守俗称“黄堂”,所以群众就叫他“黄堂爷”。
    后来的黄堂爷在民间传说中变成一位司雨神。为此,在忻州(今忻府区)、定襄一带村庄村民们每遇旱灾都要向黄堂爷祭拜,祈求老天下雨,普救万民。
    新编的《逯家庄村志·文物》编中有这样的记载:“黄堂殿与关帝庙一墙之隔,当时有三间正殿,内供黄堂爷,人们四时前往祭供(见《逯家庄村志》266 页。”据此看,过去好多村庄都建有黄堂庙。
    宋朝是赵姓的天下。宋神宗时,曾将历史上对赵氏有功的人进行过一次诰封,尹铎被封为“济民侯”。后来游邀村兴建了千佛寺,又将黄堂爷、关帝与佛家诸神合供在一起,四周围了夯土厚墙,俨然一座城堡。在西南角石碹的堡门上镌刻有“济民堡”三个大字,右下角有“清咸丰三年重修”字迹。根据“济民堡”的堡名推断,堡内当以“济民侯”尹铎为主神。
    游邀村黄堂爷娶媳妇的故事多年来,定襄的好多村子到了天大旱的时候都要去游邀村请黄堂爷,届时,请神队伍吹着响器,舁着轿子,给黄堂爷披红挂彩,吹吹打打不远几十里把黄堂爷请回自己家乡,然后顶礼膜拜,祷告祈雨。
    说不清是哪朝哪代了,有一年定襄大旱,西河头村的人们就从游邀村请回黄堂爷来祈雨,当黄堂爷的队伍经过村中时,吹吹打打的响器声响彻全村,村里大人小孩跟着迎神队伍前拥后挤煞是热闹。
    这时,有一户人家的一个18 岁姑娘正在家里做针线活儿,当她听到响乐声的时候,突然觉得心神不定,就身不由己地走到院了里,踩了一个小凳子,趴在院墙的豁口向外张望。堂爷来是不准任何女子看的,那位女孩子当然也懂得这个规矩,可是今天这个女孩子好像得了什么强烈的暗示,鬼使神差地有一种想观望的强烈愿望。当她刚刚趴到墙头的时候,正好黄堂爷舁到距她几尺远的地方,她还未看清请神队伍呢,眼前突然就出现一个脑袋斗来大、威风凛凛的红脸大汉,目不转睛地盯着她,着实把她吃了一惊,咕噜噜地从墙上掉下来。
    按理说院墙并不高,从凳子上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危险,可是奇怪的是,女孩子掉下来以后,就被莫名其妙地摔死了。
    摔死的女孩子死后尸体仍然保持温度,不腐烂,不生邪味,她托梦给父母说黄堂爷要娶她。人们都说是她长得漂亮被黄堂爷看上了。
    此时,游邀村和西河头村的人一致公认应当给黄堂爷办婚事,游邀村就把西河头村的这位女孩子娶了回来。待女孩子娶回游邀村就失去体温,游邀村和西河头村的人就把女孩子干尸泥包,塑像成为黄堂奶奶,后来又金塑全身。黄堂爷也就成了西河头村的女婿,游邀村和西河头村就结了神亲。西河头村的人还特地给黄堂爷和黄堂庙化了布施,世代延续,直到如今。
    游邀黄堂庙的大殿里,中间是黄堂爷的高大塑像,他左旁略矮的,就是穿着华丽衣服的黄堂奶奶的塑像,西河头村的村民们按期给黄堂奶奶替换旧衣装衣饰。殿堂两旁,立有两通高大的西河头村人捐资的功德碑。
    千百年来每遇大旱,西河头村人就必定去游邀接神女婿来祈雨,大家带着八音队,舁着临时捆扎好的两乘轿子,浩浩荡荡赶往游邀。到了游邀以后,游邀的村民们喜气洋洋,过会一样全村出动,像接待自家的亲戚一样迎接请黄堂爷的人们,首先请八音队吹吹打打,进行祭拜仪式,仪式结束后,在大殿前摆开桌子,享受神亲家游邀人为他们早已准备好了的素斋,然后给黄堂爷披红挂彩,由八音队打头吹吹打打引路,舁着黄堂爷女婿和黄堂奶奶起轿返家。别的村乞雨是一称轿子只舁黄堂爷。西河头村是两乘轿子,连黄堂奶奶也要舁上,回家看看。
    过去,每年入伏前一天,黄堂爷要上五峰山避暑。这天早上,周边的村民扶老携幼都来送行。木刻的黄堂爷像由四个身强力壮的汉子舁着,后面跟着响工,吹吹打打,来到山底下。人们用预先准备好的绳索套在黄堂爷的肩上,从山上拉起,再吊进半山腰的石洞里,然后上了香,摆了供,才回去。等到阴历九月十五,黄堂爷避暑归来,济民堡中的戏台上还要唱四天戏来庆贺的。
    时下,游邀村济民堡中黄堂殿内的黄堂爷,依然香火旺盛,每逢会日四面八方的虔诚者络绎不绝地前去拜祭。
    (作者张六金系忻州市诗词学会副会长,狄瑞系忻州师院政史系学生)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