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晋行·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忻州市千佛寺
标签:
忻州五台县南禅寺南禅寺大殿南禅寺十七唐塑像忻州千佛寺尹铎与游邀村黄堂爷 |
分类: 晋行 |

南禅寺在修山门,好在大殿可以进去看。大家看到这篇博文时,鱼和先生已经动身前往邯郸市,也就是说“晋行”山西段已经结束。传递信息:平遥县慈相寺、长子县法兴寺在修不开放;高平市开化寺、高平市游仙寺铁将军把门,没有联系人电话;高平市定林寺进山唯一道路在修。国庆期间不要选择去这几个地方。

还有:太原净因寺、晋城青莲寺,运城池神庙部分殿堂在修,如果去可看部分打了折扣。介休后土庙、祆神楼、城隍庙三处联票免费观。新绛所有景点半价参观(文庙在修、绛州三楼钟楼不让登)。沁水县湘峪古堡在修也许十月一能修好。

强烈建议去运城!那里有万荣县东岳庙、李家大院;稷山县稷山庙、大佛寺、青龙寺、马村金代砖雕墓;运城市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芮城永乐宫、城隍庙、五龙庙,闻喜县文庙;永济市普救寺、万固寺;新绛龙兴寺、天主教堂、绛州三楼。需要提示,过了平遥,饮用水要买瓶装水。运城有些地界空气糟糕要带口罩。开车去一是要当心一路与重卡同行;二是要当心山路乡路路况。建议时间不要安排过紧,有些庙在村子中,巷子窄,人多,早晨还有集市,穿行时要当心再当心。

南禅寺的这个大殿,如果当年林徽因和梁思成不是迫于战事的话,他们一定不会错过离佛光寺十公里左右的南禅寺,一定会倍感惊喜:这座大殿也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唐代风格建筑。尽管如今落架重修过。

南禅寺和佛光寺一样被文物局接收管理,门票十五元每位。
鱼对上图中拜佛童子旁边的那位拂菻感兴趣,他两手握拳,左拳抬起,右拳在肋边,仿佛有根无形的绳索在两手间。他在用劲牵拉。大象的神情也很细腻,大约是在配合拂菻的牵引动作。

鱼不停地与看守人员攀谈,先生找准时机偷拍得手。下三图。

南禅寺主殿大佛殿,外观气势雄伟,轮廓秀丽,形体俊美、古朴。殿外梁架由立柱支撑,柱上安有雄健的斗拱承托屋檐。看去,许多曲折形斗拱层层迭架,层层伸出,出檐深远高大,气势磅礴。大殿内,没有立柱,梁架结构简练,举折平缓,是明显的唐代建筑风格。殿内有17尊唐塑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居中端坐,高大端庄。文殊、普贤菩萨分列两旁,其余仰望童子、撩蛮、拂菻等15尊塑像满布佛坛。全部塑像躯体丰满,夸张适度,面目丰润,神态自若,服饰简洁,衣纹流畅,简练而准确,色调也甚为明快。塑像大多有莲花座,唯撩蛮、拂菻、仰望童子是赤足踩地,活泼可爱,独具一格。名尊像塑造精美,手法纯熟,是我国唐代中的精品。(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大殿旁边的偏殿,铁将军把门没有开放。











离开南禅寺,鱼和先生驱车奔忻州市城区的千佛寺。高德地图导航首次导错,目的地到了可是那里是一片玉米地。前后左右都是开阔的农田。沮丧至极,无奈离开。此时已是中午,泊车在路边餐馆就餐,与老板闲聊竟然得知千佛寺在“牛角村”(山西话音)。并准确指给我们大致位置。冒蒙找去,问了一位在树下乘凉的婆婆,几番艰难沟通,终于确定千佛寺位置,并顺利找到。

千佛寺山门很特别,进去后鱼和先生都呆住了,这和资料上介绍的差别太大了。这是一座刚刚修缮好并配置完备的新庙!
大雄宝殿东侧有个济民侯殿,两殿中间进深处为关帝殿。从济民侯殿前的碑记中得知:济民侯是尹铎。尹铎是春秋末年晋卿赵鞅的家臣。曾担任过晋阳宰,即晋阳城的行政长官。在职期间关注民生,济民于水火。死后被晋阳百姓建祠纪念。在宋神宗时,被封为“济民侯”。


鱼在大殿前发现这个残破的经幢。一番查找,鱼看到了年款:大元至大二年(1309年)。
鱼和先生挨个殿堂找寻也未见其踪迹。



下图为济民侯殿内的两块碑。由此得知济民侯尹铎民间称为黄堂爷。尹铎的晋阳宰官职相当于太守,太守百姓称为黄堂爷。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董村镇的牛邀(当地读音:
叫)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千佛寺(又名大佛寺、大佛庙),整个寺庙全部建在济民堡内,庙内供奉的是济民侯,建于明清。1978年当地政府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所见所闻,叫人周身寒彻,整个济民堡破败不堪,主庙里西侧已无佛像,东侧佛像全部没有头部。当年的钟鼓楼早已不见踪影,一米多高的大铁钟,在荒草中露出羞容。戏台及其他配殿房倒屋塌,其状惨不忍睹。更有甚者,据当地老百姓讲全国仅有的三通金字碑——千佛碑,两度神秘失踪,下落不明。2008-11-17
(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2013年10月19日,忻州市忻府区董村镇遊邀(牛叫村)千佛寺济民堡古庙会暨诸佛菩萨安坐开光法会隆重举行。遨邀济民堡千佛寺历史悠久,因千佛碑闻名遐迩,据考证为北魏镌刻,通体镀铜,因屡次被盗,现存于山西省文管部门。近年来陆续出土了大量的碑刻石器,其中有历史纪年的是元至大二年的八棱形僧人墓志塔铭经幢一座、重修千佛寺八棱形经幢碑记一座,均刻有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千佛寺自2012年3月28日奠基启建以来,已经陆续收到十方善信及社会各界捐资助建款,并张榜公布。忻府区佛教协会会长、观音寺住持照瑞法师发心重建千佛寺,为初期工程出资50万元并陆续完成修复工程。(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有关链接:
南禅寺在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的东冶镇李家庄西侧,解放后被发现。一个四合院形式。初建年代不详,寺内大殿西缝平梁下,保存有唐人墨书题字:"因旧名旹(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可以证明它重建于唐朝建中三年(782年),较佛光寺东大殿早75年。南禅寺坐北朝南,大殿面阔、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殿内有高0.7米的佛坛。 殿内佛像与殿宇同时,坛上有彩泥塑17尊,安置在凹形的砖砌佛坛上,佛坛上后部正中为释迦牟尼塑像,庄严肃穆,总高近4米。神态自然,衣纹流畅,是中国除敦煌外稀有的中唐彩塑。大殿两侧有明清时建的菩萨殿、龙王殿和山门。大殿面阔、进深各3间,平面近方形,单檐歇山灰色筒板瓦顶。檐柱12根,其中3根抹棱方柱当是始建时遗物。殿前有宽敞的月台,殿内无柱。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武宗会昌五年
(845)灭法,中国佛寺大都毁坏,而南禅寺由于规模较小,处地偏僻,且州府县志和佛教经籍上均无记载,幸免于难,留存至今。后经宋、元、明、清各代,虽曾有过一些维修和装绘,两厢配殿和山门均经重葺,但唐代大殿的规制结构和殿内唐代塑像的体貌都依旧保存了下来。
南禅寺大佛殿较小,殿内没有柱子。在殿内中心稍后,有高0.7米的"凹"字形佛坛,沿坛可以通行。大殿单檐歇山顶,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通面阔
11.75米,进深10米。殿前月台宽敞。前檐明间辟板门,两次间为破子棂窗。殿四周施檐柱12根,西山施抹楞方柱
3根,皆为创建时的原物,余皆圆柱,柱底自然料石作柱础。各柱微向内倾,角柱增高,侧脚、生起显著。柱间用阑额联系,无普柏枋,转角处阑额不出头,唐代特征显著。殿内无柱,无天花板彻上露明造。通长的两根四椽栿横架于前后檐柱之上,栿上施缴背,通达前后檐外,再上为驼峰、大斗、捧节令栱、承平梁和平榑。平梁两端施托脚,其上用大叉手承托脊榑,无驼峰与侏儒柱。这种构造是汉唐期间的古制,五代以后已不复见。梁架两山用丁栿,转角处仅设搭牵一道,承椽枋与平榑相交之点,用直斗承托。梁栿形制皆为月梁式。檐柱上施斗栱承托屋檐,无补间铺作,古制犹存。柱头斗栱五铺作,双抄单栱偷心造,前后檐华栱两跳皆足材。第二跳华栱系四椽栿伸至檐外制成,缴背伸出檐下砍成耍头,与令栱搭交承替木和撩檐榑。两山斗栱上的耍头,是丁栿外端。转角处施45度斜栱,令栱制成鸳鸦交首栱。柱头泥道栱之上,叠架柱头枋两层,下层隐刻慢栱,上层置驼峰,皿板、散斗承压槽枋。各栱卷杀皆分五瓣,每瓣微向内倾,这种作法曾见于齐隋间石窟窟檐和墓葬雕刻斗栱之上,建筑实物中此为仅见之例。
殿顶举折平缓,总举高为前后撩檐榑之间的1/5.15,即19.4%。檐出部分仅施檐椽一层,不加飞椽。翼角处大角梁通达内外,无子角梁,平直古朴。殿内佛坛宽大,约占室内面积的二分之一。坛上彩塑17尊,皆为唐物。主像释迦佛,体形高大,结跏趺坐于束腰须弥座上。两侧有文殊、普贤各骑狮像。主像两侧为阿难、迦叶二弟子和二胁侍菩萨。文殊、普贤前隅有獠蛮、拂菻牵引狮象和二童子仰望,再前为二侍立菩萨和二天王。释迦前面有二供养菩萨置莲台上。各像比例适度,面形丰满,衣饰华丽,神态自如,体形较六朝柔和。与敦煌唐塑相较,如出一辙,是中国现存寺观彩塑中的珍品。此外,南禅寺还保存有角石2块,石狮3躯,小石塔1座,雕工精练,亦为不可多得的唐代遗物。
南禅寺年久失修,大殿木构件有所风化,地震冲击后梁架向东歪闪,檐柱向前倾斜,部分构件脱榫劈裂,四椽受压弯垂10余厘米。经过实地发掘、测绘设计,制成修复方案,1974~1975年落架修缮。
南禅寺大殿虽然很小,但人们仍可以从中感受到大唐建筑的艺术性格。舒缓的屋顶,雄大疏朗的斗拱,简洁明朗的构图,体现出一种雍容大度,气度不凡,健康而爽朗的格调;同时,还可以从南禅寺的大殿看到中唐时期木结构梁架已经有用"材"(栱高)作为木构用料标准的现象,说明我国唐代建筑技术已有很高水平。中国古代建筑受等级约束,南禅寺是村落中的小佛寺,是非正式的村佛堂,故至多与贵邸的厅堂近似,使用厅堂型构架,造低一个等级的歇山屋顶。晚唐时期的武宗"会昌灭法",使得大多数佛寺遭受到破坏。南禅寺由于地处偏僻而幸免毁坏,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当时的建造技术已经相当的普及了。
尹铎与游邀村黄堂爷
前一篇: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后一篇:17)晋行·太原:多福寺,净因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