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2017-09-27 06:14:04)
标签:

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佛光寺文殊殿

佛光寺东大殿

佛光寺唐代经幢

佛光寺北魏祖师塔

分类: 晋行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皆山,唯有西面地势低平开阔。佛光寺三进院因地制宜背东面西如梯田般布列。非常震撼!做过功课去佛光寺主要看东大殿、文殊殿的建筑风格及两殿内的塑像和壁画;两殿外各自的唐代经幢;东大殿外的魏唐墓塔。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据记载,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了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大举灭佛,佛光寺被毁,仅存一座祖师塔。公元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佛光寺中轴线上的出现的第一座唐经幢,离文殊殿不到十米,文殊殿在它的北侧。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这座唐幢在一进院庭院当中,为唐乾符四年(877)造,总高 4.9米。 幢身刻有陀罗尼经。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经幢上有铭文:《佛顶尊胜陀罗尼经》一卷,唐乾符四年岁次丁酉七月庚子十九日戊午立毕都料高怀让明修幢尼宿因尼法因。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上图中,经幢后为山门,左侧为伽蓝殿。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看这经幢想起林徽因。1937年6月她和梁思成为寻找唐代建筑遗存找到这里,并如愿以偿。林徽因有张照片就是在测量此经幢时照的。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这经幢纤细的身姿与林徽因很像。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经幢南侧为伽蓝殿,明崇祯年间在金代普贤殿殿基上建起,清代康熙年间重建。殿内有泥塑十八伽蓝(见下五图),神态各异,为清代泥塑精品。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下二图为伽蓝殿的梁架。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与伽蓝殿相对的是文殊殿,落架重修过。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文殊殿有三块匾,一块为万历四十六年的。(如下图)一块弘治十二年(下图二),一块康熙六十年(下图三)。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文殊殿金天会十五年(1137)建,是寺内仅次于东大殿的一座大配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八椽,单檐悬山顶。辽金特征显著。殿内金柱大部减去,七间大殿仅用4根金柱支撑梁枋,空间异常宽阔。殿内塑像是与建筑同时的作品。神龛一间,依后槽金柱设置。主像文殊菩萨骑狮,两旁有胁侍菩萨、牵兽拂菻、仰望童子等。面相俊秀,衣饰富丽,神态慈祥而凝重,是金代彩塑中的优秀作品。殿内两山及后檐墙下部,明代绘有五百罗汉壁画,时代虽晚,画艺尚佳,笔法亦属上乘。(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塑像装在笼子里,看着怪异。上图和下六图均为偷拍。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上图和下二图为鱼偷拍的,文殊殿内一块碑上时间定格在清乾隆三十二年。鱼的理解就是这个时间可能为文殊殿最后一次大修的时间。看护人员很凶,偷拍不容易。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弥勒佛作为背座佛像,鱼看着新奇。看样子这尊像在这里有几百年了。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二进院比较局促。左右配殿铁将军把门,没有开放。参天古柏后的就是佛光寺的佛光--东大殿。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直上直下的石阶尽头就是东大殿所在的三进院落。两边配殿,南侧为关帝殿,北侧未开放。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主殿,坐东面西,背负山腰。殿前依地势用片石垒砌高13米余基座,其上再筑90厘米高的台基。殿面阔七间(34.08米),进深四间八架椽(18.12米),单檐庑殿顶。前檐中五间辟板门,两尽间和两山后间设直棂窗,余皆墙壁。殿身支撑由檐柱和内柱各一周合成,即宋 <营造法式>中“金箱斗底槽” 格局。内柱宽五间,深两间,依两山及后槽砌扇面墙,制成佛龛。殿内上部设平(即天花板)将梁架分为上下两段。梁架榫卯严实,构造稳固。殿顶举折平缓,总举高为前后撩檐榑之间的1/4.77。檐头无飞椽,殿顶全为板瓦仰覆铺盖,各脊瓦条垒砌,两只高大的琉璃鸱吻矗立在正脊两端,使殿宇更加雄伟正饬,气势壮观。殿内四椽栿下墨书“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多人题记和板门、立颊背面唐咸通七年、八年等游人留题,除书法艺术外,进一步证实了殿宇建造的确切年代,极具价值,向受到古建筑专家及研究者重视。
东大殿坛上主像5尊,分别是释迦佛、弥勒佛、弥陀佛和各骑狮象的文殊、普贤二菩萨,佛座束腰须弥式。主像旁侧和前隅塑有弟子、胁侍菩萨、童子、天王和供养菩萨30余尊。坛上南隅有宁公迂坐像;南稍间窗槛下有重建时主持僧愿诚像(两山及后槽罗汉像为明代增补)。各像面形丰满,肌肉圆润,佛像端庄慈祥,菩萨俊俏娴静,虽经后人重装,色泽鲜焕,但形体、相貌、衣饰、手势仍不失唐塑风韵。东大殿内栱眼壁上和明间佛座背面保存有60余平方米唐代壁画,内容多为佛、菩萨、弟子、供养人等,画法劲秀,笔力流畅,与敦煌唐画甚为相似。其中佛座背面束腰部分一幅小画,题材为降魔图,由于特殊的位置,线条清晰,色泽如新,至为可贵。(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东大殿有专人负责,禁止拍照。 下图为站在大殿外唐经幢处拍摄。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下面五图为鱼偷拍的,大家主要看五百罗汉和梁架。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成的。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中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东大殿内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从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大家注意到苫布了吗?在罗汉们头部上方。五台山地区在八月中下旬下过几次特大暴雨,大雨造成佛光寺东大殿的殿顶漏水。为了保护罗汉们,用苫布罩上。大家还要看本期博文的最后一张图片,东大殿的殿顶也用苫布罩着。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在佛光寺东大殿前,还有唐代石幢一座,大中十一年 (857)镌,轮廓秀美,雕工精致。幢总高 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鱼喜欢东大殿外的这个经幢。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东大殿左侧六角形砖塔1座,名祖师塔,是创建时主持禅师墓塔。塔两层,总高12米余,塔形为国内所罕见。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叠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塔刹设仰覆莲座、覆钵和宝珠。形制和构造与敦煌壁画上魏齐间古塔多同,当是寺宇创建时的遗物。(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北魏祖师塔旁边还有一座佛塔,没有说明介绍,鱼猜可能是把佛光寺寺外的唐代佛塔移来了。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鱼和先生在东大殿外徘徊,恰好雾气从西面的低洼山地涌起,佛光寺若置身佛国中。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终于等到老虎打盹时,先生偷拍得手!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看下三图。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得胜而归,奔下个目的地--南禅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
以上描述,鱼只能在资料上看。鱼和先生与它们无缘。
15)晋行·忻州:五台县佛光寺
补记:佛光寺外有农户出售自家产的小米,鱼买了二斤。虽说品相和味道与五台山台怀地区买的佛珠小米有很大差别,但是五元一斤的实惠价格还是划算的。五台地区可是纯绿色食品啊。都说沁州黄小米是山西特产。鱼今天下午就能到长治,买点尝尝再告诉大家好不好。
感谢师友们随游!

有关链接: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位于五台县的佛光新村佛光山山腰,距县城三十公里。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有"亚洲佛光"之称。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即公元857年。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被人们称为"四绝"。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 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山名刹,寺名屡见于传记。见于敦煌壁画上的唐中叶绘制的五台山图,佛光寺就居显要地位。唐武宗会昌五年(845)灭法,寺内除几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毁。宣宗复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宁公遇和高僧愿诚主持重建。现存东大殿及殿内彩塑、壁画等,即是这次重建后的遗物。金代于寺内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元代补修殿顶,添配脊兽;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清末普贤殿焚毁;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今日规模。
佛光寺东大殿居高临下,雄伟古朴,气势壮观,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无论在构造做法上,还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东大殿采用梁柱木结构作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樟卯固定接头,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已接近于现代框架结构。房殿式屋顶,屋檐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缓,显得舒展平稳。殿身与屋顶之间的斗拱硕大,在整个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别突出,具有很好的结构作用和装饰效果。柱子向内倾,倾斜度由里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稳定大殿的作用。大殿中央有一尊佛像。为衬托佛像的高大,建筑者有意将佛像伸出柱身,并使其后背光与后排柱头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达到了佛像与建筑空间的紧密结合,加上内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与简洁明快的梁杭、斗拱、精致的背光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充分体现出唐代建筑艺术处理空间位置的特色。佛光寺的文殊殿,其年代之久、规模之大,仅次于东大殿。它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为节约木材,扩大空间,采用了金元时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减柱法。
佛光寺的建筑堪称瑰宝,佛光寺的唐塑、壁画和墨迹也久负盛名,它们与建筑合称为寺里的四绝。仅大殿内的佛坛上就有主像5尊,胁侍24尊,罗汉500尊(后部分毁损)。这些塑像布局合理,姿态各一,面目浑厚圆润,生动逼真,线条自然流畅。正殿内现存的十几平方米唐代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人物姿态都极优美,富有唐代特征,而其颜面、胡须笔法则部分保留了汉画的风格。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题字,这些墨迹字迹清晰,笔法沉劲,实在不可多得。
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进行了补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
佛光寺内,还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三点二四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点九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寺外,还有唐代和尚塔。寺后东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无垢净光塔;寺西北五百米许,有唐代华严宗大师解脱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为砖砌。在无垢净光塔处,先后出土了汉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叶、阿难和小菩萨像等,均为唐代遗物,现在大殿内展出。
寺内外墓塔7座,寺外东山坡上墓塔3座,皆单层。一为大德方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贞元十一年(795)建;一为志远禅师塔,八角束腰式基座,覆钵形塔身,唐会昌四年(844)建,已残;一为无垢净光塔,平面八角形,天宝十一年(752)建,现仅存基座,塔下发现汉白玉石雕像数躯,乃建塔时制作。寺西北里许,亦存墓塔3座,一为解脱禅师塔,方形,唐长庆四年(824)建;另二为六角形,雕饰式样相同,一有铭文,金泰和五年(1205)造。上述诸塔,形制奇特,建造技艺亦佳,且年代确切,实为有价值的一批古塔遗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级政府对佛光寺的保护极为重视,1952年成立了文物保管所,专事保护保养,接待游人参观。1954年落架修缮了文殊殿,1957年重筑寺周围墙,绿化环境,整顿寺容,砌筑石堤石坝,防止水土流失,1988年又安装了消防设施。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