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晋行·运城稷山县:大佛寺,稷王庙
标签:
山西运城稷山县稷山县大佛寺稷山县稷王庙稷山稷王庙木雕稷山稷王庙石雕 |
分类: 晋行 |


山西运城让鱼爱恨交加!爱它古迹多多精彩纷呈,恨它把已蜕化成淡水鱼的鱼还原成了海鱼。
运城稷山县鱼和先生连看四处国保,环肥燕瘦,令人兴奋!今天先去两处:大佛寺和稷王庙。
大佛寺因寺内正殿有依崖而塑的土堆佛,故名大佛寺。寺院随地势抬升,正殿若在山巅。登临,整个稷山县城匍匐在大佛脚下。大佛寺票价十元,六十岁以上人士免票。
稷山大佛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县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凉院”因寺内有一巨佛俗称“大佛寺”。据清同治《稷山县志》及寺内所存在碑碣记载,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寺院坐北向南,南北长233米,东西宽150米,总面积4000佘平方米。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下班,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兵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下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大佛寺正殿,系楼阁式建筑,依崖建成。前有抱厦三间。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悬山顶。其一楼斗拱系典型的金代构件。单昂五铺作。该殿原为重楼三层,道光三十年(1850年)楼阁倾圯,至咸丰九年(1859年)建翅墙,“自下而上砌以砖,上建大厦三间”。现二层为咸丰九年所建。正殿左右各的垛殿一间,为元时所建。殿内存有释加牟尼坐佛一尊,该佛像依崖雕塑,高20余米,宽6.7米,气魄雄伟,保存完好。佛身串通阁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顶层,不仅可瞻仰佛之整体,整个县城全景均历历在目。(摘自稷山县人民政府网)
从稷山县城沿大佛路北上,1公里处即可到达著名的大佛寺,据《稷山县志》记载和寺内碑文记载,大佛寺创建于金皇统二年(1142年),位合邑龙脉之冲要,有“一佛镇三县”(稷山、新绛、河津)之美称,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清乾隆年间及民国均有修葺,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对大佛进行了绘饰;2004年5月1日,大佛寺雷击起火后,大佛完好无损,稷山县委、政府当即筹资重修……现在的大佛寺平面布局呈不规则形。由南往北沿中轴线依次而上,迎面有山门一座,面阔三间,为悬山式仿元建筑;进得山门拾阶而上,钟、鼓楼分居两旁,再上,新建配殿两座,碑廊十八间。突兀间大雄宝殿巍峨耸立在面前,二层三檐阁楼式歇山顶仿元建筑,古朴中透着威严;面阔七间,进深五椽,依山而立,巍峨壮观……(摘自稷山县吧,鱼有删减。) 
穿过天王殿回望(见上图),稷山县城就在脚下。
沿石阶上行,新落成的大佛殿(见上图和下图)巍然矗立在正前方。
正殿两侧,尚存有十王洞和十六罗汉洞(见上图)。该洞系人工凿成,深9米,宽3米,正面塑地藏王坐像,高1.55米,两侧侍童高1.23米,十王雕像分立洞之左右两侧,高0.69米,栩栩如生,保存完好,为元代雕塑之精品。十六罗汉洞,保存有十六尊塑像,亦为元时所塑。(摘自稷山县人民政府网)
2004年5月11日(来自山西晚报)的那场大火中,大佛殿被焚,大佛被烟熏得黧黑,所幸安然。
关于稷山大佛寺内的大佛为哪位佛爷,有两种声音:官方宣介的释迦牟尼佛,民间考据的弥勒佛(鱼在运城新闻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有理有据证实此佛乃弥勒佛,有兴趣的朋友可看下面的有关链接。)。
大佛寺正殿东西垛殿为文殊殿(见上图)和普贤殿(见下图),有关资料上说它们是元代遗存。殿内置佛像,为新塑。正殿两侧的十王洞和十六罗汉洞洞口有铁将军把门,因为资料上介绍说里面塑像为元代遗存,鱼很想看看。



稷王庙中路为主要建筑,东路的八卦亭也不错,稷王庙的最北还有处玉璧城遗址,西路多古树,其中有棵枣树王,挂满枣子。鱼摘了些吃。各个个大肉厚甜脆。稷王庙不大,鱼和先生在里面流连近二个小时,才依依不舍离开。

稷王庙正殿和钟、鼓楼上的琉璃件是清代琉璃工艺代表作。尤其正殿屋脊中部。琉璃塔,铁雕,花卉;芍药、牡丹、飞马、鸱吻,各个造型生动、色彩艳丽。

正殿前后石柱上分别雕刻一楹联:思文配乎天树八百年王业之本,率育命自帝开亿万世粒食之源;稼穑劳后躬播种功能垂百代,民人饱圣德崇隆祠宇耸千秋。
稷山县城步行西街北侧的稷王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坐北朝南,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建有山门、献殿、后稷楼、八卦亭、姜嫄殿,两侧建有钟楼、鼓楼。献殿面阔六间,单檐悬山顶,琉璃瓦饰,东西两面山墙嵌有巨幅石雕。正殿重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三踩单翘斗栱,四周回廊,殿前有四根浮雕蟠龙石柱,有石雕花柱20根,以52块雕有图案的石板构成屏形栏杆。姜嫄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顶,筒板瓦覆顶。八卦亭为元代遗构,献殿、后稷楼、钟楼、鼓楼为清代建筑。庙内现存清代碑碣8通。(摘自博雅旅游网)
献殿两侧山墙各有一石刻。西壁墙上是清代稷山知县李景椿为重建稷王庙撰写的《稷王庙告成因赋七古一首》。东壁上有“稷峰叠翠、姑射晴岚、羲陵晓照、玉璧秋风”等稷山八景图。
稷王庙正殿和钟鼓楼檐板上,有稷王庙的木雕精髓:手持谷穗的稷王,耕耘的农夫、劳作的牛马,碾滚的碌碡、扬谷的风柜等。你能说那些人物仅仅代表了开启农耕文明的后稷部族吗?这些以农耕文明的春播、夏管、秋收、冬藏为表现内容的木雕暗示着稷王庙是社与稷,是土地与粮食,是黎民百姓的生计,是江山永祚、太平盛世的共同载体。看着如此精美绝伦的木作,中华民族农耕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瞬间从檐板上走下…… 
正殿正门前的两根蟠龙石柱。朱雀穿跃的火龙柱和鱼跃云绕的水龙柱。



稷王庙正殿前后有七十六块栏杆,回廊四周有二十根石柱,加之献殿东西壁刻,共同构成稷王庙石刻精华。其中回廊外围的五十二块雕花石板既有人物故事如二十四孝、八仙过海、渔樵耕读、文王访贤等,又有山水花草、飞禽走兽等。护栏杆上刻荷花,望柱上则是雕塑牡丹、菊花、南瓜、猴、狮、人物等造型。




有关链接:
一、
稷山大佛寺,位于县城东北1公里的高崖之上,其寺又名"清凉院"因寺内有一巨佛俗称"大佛寺"。该寺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扩建。原寺规模较大,拾级而上,坡道两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极多。因战乱大部分建筑遭毁。现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罗汉洞等。正殿,系楼阁式建筑,殿内有一尊高20余米,宽6.7米,保存完好的释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阁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顶层,不仅可瞻仰佛之整体,整个县城全景均历历在目。在华夏大佛的范畴里,尽管有驰名的乐山和强巴大佛,可它们分别为石质和铜质,而稷山大佛独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亦可谓出类拔萃。大佛寺位居高地,土雕大佛又以此为基,更显其气势恢宏,巍峨壮观。稷山大佛,实堪称天下第一土雕大佛。2017年5月27日,山西省运城市稷山大佛寺举办“中韩文化交流暨祈福世界和平活动”,北京灵光寺方丈常藏大和尚、韩国太古宗安心精舍法眼法师等百余人参加了活动。韩国太古宗安心精舍向稷山大佛寺捐赠了弥勒佛。中韩佛教界人士共同祈福世界和平。据了解,大佛寺又名“清凉寺”,位于稷山县城东北方向,始建于金代皇统二年,距今已有800余年历史,其大雄宝殿内有一尊依土崖而雕的释迦牟尼佛像,高20余米,宽6.7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土雕大佛”。稷山县人民政府2014年与北京灵光寺签订建设稷山大佛文化园合作协议。
稷山大佛寺大佛像为“弥勒佛”--- 作者陈小明 来源: 黄河晨报 发布者:运城新闻网
时间:2016年5月20日
到过稷山大佛寺的人都会被那尊高六丈的大佛所吸引,在惊叹其高大庄严、在敬仰其右手高举“说法印”静坐说法时,不知道有没有了解到这是哪位佛祖呢?笔者听许多游人及文化学者说是佛祖释迦牟尼,但也有不少人说是弥勒佛,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那么到底是释迦牟尼还是弥勒?笔者认为是弥勒佛。
二、稷王庙,系专祀农圣后稷之古建,乃为元代创建,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占地面积15.1亩。据清代道光二十三年碑文记载,原庙于道光十年失火焚尽,至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县知事李景椿倡导募捐重建。目下庙内有姜原殿三间系单檐硬山顶,素筒瓦覆顶,唯琉璃饰似为明代遗物。殿前有卷棚式四柱亭一间,亭前延南为泮池,上建一单孔石桥,长20米,宽2米,桥栏以20块石雕构成,上雕八仙人物及花卉,图案。过桥攀石阶而上为后稷楼,系楼阁工重檐什字歇山顶,楼高30多米,上覆琉璃彩瓦,脊饰螭吻,仙人,天马神兽等。楼东西长20米,南北长19米,四面有3米宽的回廊,二十根石雕术擎立其间,殿前有两根浮雕盘龙石柱,工艺精湛。回廊外围以52块雕花石板成屏形栏杆。拾阶登楼,楼上四周设木质栏杆,稷山全县景历历在目。楼前献殿八间,进深10米,东西宽14米。系单檐硬山顶,琉璃彩瓦装饰。在献殿东西两山墙上嵌有巨幅石刻,均高2米,宽8米。西山墙为道光23年,稷山知事李景椿为重建后稷庙告成因赋七古一章,全文共四百余字,文秀字劲;东山墙为稷山八景,诗图并茂。前后檐下立栏花板上为木质浮雕之农事活动图,处耕播种至收割碾打等。献殿两翼建钟鼓二楼,长宽各四米,均为楼阁式重檐什字歇山顶,繁昂复斗,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琉璃彩瓦。稷王庙,系琉璃,木刻和石雕三者艺术汇为一体之"三绝"古建群,确属壮美罕见。1996年元月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晋政发(1996)7号]正式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