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晋行·晋中:平遥二郎庙;城隍庙

标签:
平遥古城二郎庙平遥古城城隍庙城隍庙城隍殿壁画平遥城隍庙财神庙平遥城隍庙灶君庙 |
分类: 晋行 |
平遥古城二郞庙位于古城北大街西侧。坐西朝东,共三进院落,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元辰殿、元君殿、东岳殿、财神殿、三星殿、土地殿、神马殿等十多座建筑组成。介绍上说创建于清代。上世纪五十年代,被平遥县第七小学占用。平遥古城申遗成功后,平遥县对二郞庙进行了全面修缮。平遥古城二郞庙号称“是目前全国唯一供奉二郞神的庙宇”实际上不尽然。全国叫二郎庙好几处,大江南北都有。山西运城也有二郎庙。二郎庙,很怪异。一座道家洞府竟然称庙?

二郎庙共有三进庭院。二郎庙山门与龙纹壁所在的建筑形成一进院,院子南北两侧有马殿、土地祠(见上图)。照壁所在建筑的左右为钟鼓楼,下有券洞供进出。





三进院主殿是玉皇殿,两侧有配殿,南侧为东岳殿,北侧为元君殿。玉皇殿前有一道教符碑(见上图),一看就是新制的,题记上偏说慈禧御赐。玉皇殿左右有耳殿:三星殿和财神殿。财神殿(见下图)是二郎庙中唯一可与正殿香火相匹配的殿堂。各殿堂内外设置与二进院雷同,乏善可陈。





城隍庙布局规整,建筑群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轴线建筑牌楼、山门、戏楼、献殿、城隍殿、寝宫,层层叠进、风格迥异。其总体布局既有寺庙建筑配置特色,又有官置建筑意趣,所谓“前朝后寝”的功能分区体现得十分鲜明。游廊、官厅、东西廊庑纵深相连,贯串为一体,与高大、威严的主体建筑相配,构筑成严密、封闭的建筑氛围,折射出一股阴世、阳间轮回转动的森然气氛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封建思想。还体现在“庙中庙”的配置上,由山门而入,过前院,灶君庙和财神庙分置在城隍殿东西两侧,左右互通、庙宇相连,组合成“诸神共居一庙,联袂同受香火”的奇特景致。(摘自百度)

从山门进入,就能看到戏台后面,此戏台有上下两层,两侧为钟鼓楼。山门到戏台的甬路两侧为十二生肖石像。

六曹府(见上图和下图)
平遥城隍庙中间是主庙‘城隍庙’,东侧是灶君庙,西侧是财神庙。为三庙合一,庙中庙的格局。介绍上说:这种格局“在全国来讲仅此一处,独一无二,这也是城隍庙最大的特色。”鱼想笑,沈阳的实胜寺与坐落在其中的玛哈嘎拉大黑天佛楼也是庙中庙格局。主庙城隍庙前有献殿,财神庙也有。唯独灶君庙前没有,只有东西配殿。













上图为城隍庙主殿城隍殿的后身。下图为城隍殿照壁上的壁画:巡命小厮,有玻璃护罩。
城隍殿就是城隍爷的公堂,内设暖阁,中供“平遥显佑伯城隍神”,“显佑伯”显然是封号,两侧则为善恶判官和众护卫侍从,东西两壁山墙上绘制有《城隍出巡图》(见下二图)。
城隍殿中的《城隍出巡图》(见下图)介绍上说是明朝绘制,保存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鱼表示怀疑,大火中城隍殿被毁,壁画能幸免于难?即便幸免于难,同治三年开启的重建,也难免被清代画工在原基础上重新绘制。




灶君庙主殿门前的两匹马吸引鱼,那眼神太穿透了。“怎么地,不上供,想让我上天言好事,切!”
上图和下二图为先生拍的灶君庙灶君殿内塑像和壁画。鱼在哪里,在看那清纯美少女。


这一天是鱼和先生在平遥古城内游览的最后一天,离开城隍庙,又在古城内随处转了转(见下二图)。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细数平遥古城内的遗珍,下期前往古城西北位置的双林寺。下期双林寺·彩塑殿堂精彩无比。
有关链接:
一、二郎庙:整座庙宇坐西朝东。台阶的前面有华表、石狮,檐廊的墙面上绘着一张巨幅壁画:两位守门神将,左面是青龙、右面是白虎。屋顶和墙面是用彩色琉面璃瓦装饰的,花团锦簇,气势宏伟。楹联上写着:“迎客乐游且看香林绝俗,消人烦恼还知道法多情”。真是一篇绝妙的广告词,在热情地招呼着过往行人。
步入二郎庙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二龙戏珠砖雕影壁,影壁前有一块罕见的十二元辰图,中间的是太极八卦图,周围有十二位元辰神配以十二个属相,仙人、老虎、兔子……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两旁的钟鼓楼,左右对峙,高高耸立。土地殿、神马殿建在两旁,土地殿宣示着土地神作为本地主管对二郎神的认可和推崇。神马殿中供奉的神马,原来是岷江中兴风作浪的龙神,被二郎神收服化成了坐骑,彰显着二郎神的神武和业绩。这是第一进院落,功能是营造氛围、拉开序幕,激起了游人对二郎神的恭敬信仰之心。
穿过钟鼓楼下的小门,进入到了面积最大的第二进院落,对面就是二郎庙正殿,坐落在高高的月台的上面,是整个建筑群的主建筑。琉璃殿顶,石刻护栏,精美绝伦,檐下的匾额是“灵佑苍生”,楹联上写着“圣德英名垂万古,威灵昭感镇千秋”。在我国二郎神的信仰由来已久,二郎本来是秦蜀郡太守李冰的二儿子子,帮助父亲治水,建成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这位治水英雄死后被当地百姓尊为二郎神。作为水利专家被饱受水患的山西百姓,从岷江岸边聘请到汾河的河畔。月台上有一尊香烟缭绕的船形铁香炉,院落的正中央安置了一尊鼎形天地炉和一对铁旗杆。正殿的对面是娱神的戏台,楹联上写着“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时”。横披是“篆正乾坤”。列宿殿、元辰殿立在左右,高低有别,错落有致。
经过正殿两旁的月洞门,就是第三进院落了。中轴线上的玉皇殿建在居中,玉皇殿檐下的匾额“道统诸天”,两旁的楹联上写着“击金钟群仙聚会,敲玉鼓万神来朝”。台阶的前面有一尊船形铁香炉和一对石灯笼。和玉皇殿相对的二郎神正殿的后门檐下的匾额“神功辉日”,两侧的墙壁上写着“万法归宗”四个大字。院落中安置着一座鼎形天地炉,北面的是元君殿,南面的是东岳殿,玉皇殿的两旁建了三星、财神两座耳殿,处处显示着至高无上、庄严肃穆的气势。玉皇大帝,简称玉帝,是道教的最高天神,有他在这个地方坐镇,更显得二郎神在这个地方立庙是领导信任、组织安排的,强化了二郎神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在玉帝的统领下各路神仙汇聚在了这里,善男信女虔诚信仰,自然有求必应,心想事成!二郎庙,据说创建于清代,是国内唯一主供二郎神的道观。
平遥二郎庙是我国现存唯一供奉二郎神的专门庙宇。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平遥的北大街。整座庙宇坐西朝东。共三进院落,由正殿、玉皇殿、列宿殿、元辰殿、东岳殿等十余座殿堂组成,占地面积三千多平方米,气势宏伟,结构严谨,在我国祠庙建筑中堪称珍品。二郎庙的信仰由来已久,秦蜀郡太守李冰次子二郎助父治水,建成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二郎死后被当地百姓尊为二郎神。唐太宗时封二郎神为“神勇大将军”并在灌江口为其立庙;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加封二郎神为“赤城王”,宋真宗时,又尊二郎神为“清源庙道真君”,元明两代都有封爵,清雍正五年再次加封二郎神为“承绩广惠显英王”。再加之《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明清小说的广泛影响,二郎神成了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仙。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是二郎神的生日,这一天老百姓都会到二郎庙中来祭祀这位治水英雄。步入二郎庙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美的砖雕影壁,两旁钟鼓楼左右对峙,高高耸立,土地殿、神马殿建于两翼,清风徐来一派人间仙境气象。穿过钟鼓楼下的小门进入二进院落,对面即是二郎庙正殿,坐落于高高的月台之上,琉璃殿顶、石刻护栏,精美绝伦。列宿殿、元辰殿拱卫左右,高低有别、错落有致。经过正殿两旁的月洞门是三进院落,北为元君殿,南为东岳殿,玉皇殿居中而建,两旁建三星、财神两座耳殿,布局合理,殿宇完备,处处显示着庄严肃穆的气势。
平遥二郎庙经过历代多次修缮,让世人一睹两千多年来汉族祠庙文化的风采,让人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去领略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平遥古城评语中所讲述的那样,平遥二郎庙是一个中国汉民族祠庙文化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它保存了那一时期的所有特征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极富特色的宗教文化长卷。平遥二郎庙秉承在爱国爱教的基础上,以研究和探索中国道教文化、继承和发扬道教优良传统为中心,致力于沟通道教界和学术界的联系,增进道谊,交流教务。也是您休闲、考察、观光、旅游的理想去处。
二、平遥城隍庙位于山西平遥城隍庙街中段。城隍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只,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始建于明洪武初,成化中重修。清代郑板桥宰潍县,重修城隍庙并撰有《创修城隍庙碑记》。今天以城隍庙街的肉火烧最为有名。平遥城隍庙按照“天人合一”的礼制,以城内南大街为轴,同平遥县衙东西相对称,城隍庙居上首。平遥城隍庙是一座年代久远,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宗教规制齐全的官祀道教庙宇。它以城隍正殿为中心,集六曹府、土地堂、灶君庙、财神庙(附真武楼)四大部分组成,建筑规模宏大,殿宇建筑保存完好,在国内县级城隍庙中当属珍品。
城隍庙的历史文化内涵十分丰厚,儒教、道教、民俗文化相融为一体。这些文化内涵不仅体现在泥塑、壁画之中,就连殿宇建筑形式、月台乐楼、木刻砖雕等各个方面,也颇有情趣。城隍庙在建筑结构上也很有特色,各殿宇的木结构形式,开间、上限、木雕雀替图案以及琉璃构件的使用,都严格遵循当时封建礼制,而且工艺上乘,多有独到之处。每间亭台楼阁,都注重雕梁画栋,精磨细琢,十分考究。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平遥县在明清代商帮经济的发达程度和雄厚财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高雅文化需求。
城隍庙最大的特色是建筑结构与琉璃艺术,整座庙区内,殿宇、廊庑、楼阁、坊、台形制多样,结构精妙,城隍戏台的重檐回廊构造和财神庙乐楼的八封藻井都是罕见的古建做法,而满布殿宇屋顶的琉璃更叫人称奇、心动,蓝、绿为主黄色相间组成的青冷色调装出神秘的意境,其仙人,走兽、龙吻背刹,造型精美色泽如初,可以说是清代琉璃工艺的杰出范例。另外,城隍庙最大的特色是建筑结构与琉璃艺术,整座庙区内,殿宇、廊庑、楼阁、坊、台形制多样,结构精妙,城隍戏台的重檐回廊构造和财神庙乐楼的八封藻井都是罕见的古建做法,而满布殿宇屋顶的琉璃更叫人称奇、心动,蓝、绿为主黄色相间组成的青冷色调装出神秘的意境,其仙人,走兽、龙吻背刹,造型精美色泽如初,可以说是清代琉璃工艺的杰出范例。
进入城隍庙前后共四进院落组成。前方看到的是一座戏台的背面,自古至今,庙里唱戏,唱给神去听。所以,戏台是面朝里而背来朝外的,门匾上写着两个字“敢入”是我国清代著名书法家‘傅山’所写。‘入’写的很像一个‘刀’字,入字头上一把刀,对来这的所有人提出严厉质问“敢入吗”。因为城隍神,上管人间下管阴间,惩恶扬善之神。只要是做过好事的人,不管是从哪来的都是敢入之人。两边是钟鼓楼,以前的计时工具,晨钟暮鼓。看过之后,请大家随我一同进入。戏台修的比较低,让后人走的时候,弯腰低头,对前方神灵的尊敬,走在神门前不得不低头。进来之后,前方的建筑就是城隍庙的总体格局。
屋顶400年的琉璃瓦。看到的是戏台的正面,给戏台取了特殊的名字‘昭格楼’,通过戏台上演的一幕幕,教育后人,做人方方正正,踏踏实实,千万不要出格。东侧看到的是钟馗殿,供奉鬼王钟馗,人们将他的画像对贴于大门上用来避邪。看过之后大家都跟着我参观城隍庙的职司机构,六曹府,里边成列的是阴间的酷刑,供的是阴间的六位判官。进来之后,看到墙角两尊高达四米的黑白无常,专门到阴间勾取死者的魂魄,人生前做坏事来到这受相应的惩罚。喝泔水,针对那些浪费粮食,抛米撒面之人。吞铜球,针对那些贪得不义之财的。睡火床,针对不孝敬公婆的。下油锅,爬刀山,入火海,生前十恶不做的接受这三种连锁刑法,最后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都不得投胎转世。抱烙柱,不忠不义,对丈夫不忠妻子不义的人。这是商朝纣王的爱妃苏妲己所发明。这边过来是六曹府的主殿,供的是阴间的六位判官,他们没有名字,只有职司的划分。分别掌管人间的生死,善恶,刑法,财,福和禄。俗话说:“判官好见,小鬼难缠”,小鬼指的是两侧的牛头和马面。古代呢,讲究的是对称美。所以这边过来之后,依然是一些刑法.磨尸体,针对以前的地主恶霸,欺压老百姓的人。刀铡,佛门弟子乱杀生的。锯裂,古代女子没有丝毫地位,若是生前嫁两个丈夫的话,把她从中间分给两个丈夫。对现在没有丝毫意义,男女平等。掏心抽肠,捶砸肚,针对那些黑心肠子坏心眼的人。挂称钩,以前做买卖的奸商,大斗进小斗出。剁手臂,小偷小摸的。割舌,胡说八道,信口开河的人。挖眼珠,势利眼。削鼻子,偷吃东西的没有鼻子闻不道香味,也就偷吃不到了。出来之后是灶君庙,灶君庙供奉灶王爷,灶王娘娘,这是管吃喝的一座庙。相传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供奉麻糖很甜也很粘,把灶王爷的嘴抹的甜甜的,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院中看到丁香树是为了纪念灶王爷和灶王奶奶所种,夫妻鸳鸯吉祥树200多年的历史,一个根分成两个枝盘着生长的,大家都可以去摸一下,保有全家人吃香的喝辣的,夫妻白头到老,幸幸福福。东厢房供奉观音的化身之一,送子观音,可以求子,保子平安。灶君庙出来看到的是功德碑,文革时被砸碎妈入了地底,97年对外开放的时候,从地底挖上来的,上面记载着重修城隍庙的善男信女的捐赠情况。其中,日升昌当时捐银最多,五百二十两。上来之后,看到的这是一座献殿,上香敬献物品的大殿。那什么是个‘城隍’,为什么把这个庙取名为城隍庙呢。‘城’指的是城墙,一个地方的权力象征,‘隍’是指城墙周围一周没有蓄水的壕沟,有水的称‘城池’,没有水的就称‘壕沟’。壕沟可以保护城墙,而城墙可以保护里边的老百姓,这样就形成一种双层防御体系了。人们渐渐把城隍给人格化了,城隍庙就是保护老百姓平安的一个平安庙。殿中供奉主神城隍,城隍保佑全家出入平安,职责是四个字“护廓佑民”,‘民’字上多了一点,体现城隍对老百姓关心多一点,爱护多一点的意思。这边看到的是百年壁画,壁画画于明代600多年的历史,在文革时艺人看出此画的价值,为了保护这幅画,在上边涂了白灰写了五个大字‘毛主席万岁’保存下来,97年对外开放时,用70多度的高温水,把白灰和五个大字刷洗掉呈现出此画原迹。这么多年壁画还会保存这么完好,主要是因为当时采用的颜料非常特别,采用的是纯天然的矿物石中提炼出来的石色,再加以配料有朱砂,金粉,鱼漂胶,因为年代比较久,颜料已经深深渗到墙体里边了,不易退色。而当时,壁画表面涂了一层桐油。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